劇情簡介
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賽即將開始——幼稚園招生,1400所將要發放報名表的學校當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很多父母從懷孕時就做準備,卻也有服裝店老闆拉吉 (伊爾凡·可汗飾)和妻子米塔 (薩巴·卡瑪爾飾)這樣臨時抱佛腳的父母。米塔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夫妻倆試圖躋身上流社會、試圖托關係走後門、試圖獲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想盡辦法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而當他們費勁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伊爾凡·可汗 | 拉吉·巴特拉 | 配音 張震 |
薩巴·卡瑪爾 | 米塔·巴特拉 | 配音 張艾 |
蒂希塔·塞加爾 | 皮婭·巴特拉 | 配音 王藝璇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希亞姆·普拉卡什 | 配音 趙銘洲 |
阿莫瑞塔·金格 | 洛達 | 簡介 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 |
蒂洛塔瑪·索姆 | 入學顧問 | |
桑賈娜·桑吉 | 米塔(青年) | |
Delzad Hiwale | 拉吉·巴特拉(青年) | |
拉什·沙瑪 | MLA | |
桑賈伊·薩里 | 卡比爾·蘇里 | 配音 湯水雨 |
內哈·迪胡皮阿 | 阿爾蒂 | 簡介 蘇里太太 |
基蘭·寇傑 | 蘇希拉 | |
丹尼·蘇拉 | 喬治 | 簡介 代筆寫手 |
斯沃蒂·達斯 | 圖爾西 | 配音 徐暢繁 |
瑪麗卡·杜阿 | 多莉 | |
蘇米特·古拉蒂 | 曹圖 | 簡介 拉吉的雇員 |
Kulbir Kaur | 多莉的母親 | |
Neelu Kohli | 米塔的母親 | |
Rajiv Gupta | 拉吉的父親 | |
Govind Pandey | 工廠主管 | |
Charu Shankar | 瑪雅 | |
Sahani | 瑪雅的丈夫 | |
Taran Bajaj | 陶特 | |
拉什·沙瑪 | MLA | |
Anurag Arora | 印地語老師、招生員 | |
Jaspal Sharma | 拉吉的鄰居 | |
Vijay Kumar Dogra | MLA的助理 | |
S.K. Batra | 公立學校校長 | |
Angad Dev Dogra | DJ | |
Fasih Safwi | 電視台工作人員 | |
Yash | 拉朱 | 簡介 公立學校的學生 |
Angshuman Nandi | 莫漢 | 配音 艾一艾 |
Parth Dhamija | 帕爾斯 | 簡介 上入學培訓班的孩子 |
Arha Mahajan | 阿雅 | 簡介 上入學培訓班的孩子 |
Mohit Tyagi | 月光集市的鄰居 | |
Sachin Kumar | 月光集市的鄰居 | |
Mehboob Ali | 月光集市的鄰居 | |
Nikki | 工人 | |
Vishal Jehtwa | 賣茶人 | |
Shiva Kumar | 拿介紹信的家長 | |
Ekta Singh | 鄰居太太 | 簡介 巴拉特納噶爾社區居民 |
Kalpana Jha | 女鄰居 | 簡介 巴拉特納噶爾社區居民 |
Chetna Diwakar | 女鄰居 | 簡介 巴拉特納噶爾社區居民 |
Ram Diwakar | 鄰居 | 簡介 巴拉特納噶爾社區居民 |
Narendra Nagar | 校長的助理 | |
Deepak Arora | 行賄的家長 | |
Arora | 校長的助理 | |
Rishabh Verma | 侍者 | |
Jason | 阿雅安 | |
Swati Singh | 項目經理 | |
Shyam Gopal | 國際學校校長 | |
Anup Trivedi | 巴拉特納噶爾社區發放配給米的店主 | |
Chayan Trivedi | 店員 | |
Ashima Gulati | 朋友甲 | 簡介 米塔在瓦桑特豪爾社區的朋友 |
Rahul Batra | 朋友甲的夫丈 | |
Rachna | 朋友乙 | 簡介 米塔在瓦桑特豪爾社區的朋友 |
Khusboo Sharma | 新聞記者 | |
Ankur Jain | 新聞記者 | |
Aarti | 公立學校的老師 | |
Pammi Khanna | 蘇拉傑山高等學校的負責人 | |
Sandeep Sanchdev | 富有的德里人 | |
Rohit Tannon | 252號 | 簡介 申請德里文法學校的家長 |
Sanjeev Singh | 253號 | 簡介 申請德里文法學校的家長 |
Rajat Budhiraja | 251號 | 簡介 申請德里文法學校的家長 |
Radha Sheetal | 打水的女人 | |
Krishna Kumar | 苦工 |
職員表
製作人 | Shetty Ashok、Sharada Karki Jalota、Sharada Karki、Bhushan Kumar、Krishan Kumar、Sandeep Leyzell、Dinesh Vijan |
導演 | 薩基特·喬杜里 |
副導演(助理) | Jatin Bajaj、Aman Dahiya、Islam Paco、Vikrant Pednekar、Tabish Raza、Fasih Safwi、Ankita Yadav、Angad Dev Dogra |
編劇 | 薩基特·喬杜里、Zeenat Lakhani、Amitosh Nagpal |
攝影 | Laxman Utekar |
配樂 | Sachin Sanghvi、Jigar |
剪輯 | A. Sreekar Prasad |
選角導演 | Honey Trehan |
配音導演 | 張遙函、雪萌 |
美術設計 | Abinash Kumar Pandit |
聲音部門 | Justin Jose、Parikshit Lalwani、Dipesh Patel、Sunny Sikka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
角色介紹
| |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1.《Suit Suit》 2.《Hoor Sachin-Jigar》 3.《Oh Ho Ho Ho》 (混音) 4.《Ek Jindari Sachin-Jigar》 | 發行時間:2017年4月21日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2017年 | 第10屆 馬薩拉!獎 | 年度突破性表演 | 薩巴·卡瑪爾 | 獲獎 |
第23屆銀幕明星獎 | 最佳男演員 | 伊爾凡·可汗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起跑線》 | 提名 | ||
最有前途的新人-女性 | 薩巴·卡瑪爾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薩基特·喬杜里 | 提名 | ||
2018 Zee Cine獎 | 最佳影片(評審團評選) | 薩基特·喬杜里 《起跑線》 | 獲獎 | |
最佳影片(觀眾評選) | 薩基特·喬杜里 《起跑線》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薩基特·喬杜里 | 提名 | ||
最佳男演員(觀眾評選) | 伊爾凡·可汗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薩基特·喬杜里、Zeenat Lakhani | 提名 | ||
2018年 | 第63屆印度電影觀眾獎 | 最佳影片 | 《起跑線》 | 獲獎 |
最佳男演員 | 伊爾凡·可汗 | 獲獎 | ||
最佳男演員(影評人評選) | 伊爾凡·可汗 | 提名 | ||
最佳女演員 | 薩巴·卡瑪爾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薩基特·喬杜里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提名 | ||
news18電影獎 | 最佳導演 | 薩基特·喬杜里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迪帕克·迪布里亞爾 | 提名 | ||
最佳對白 | Amitosh Nagpal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A. Sreekar Prasad | 提名 | ||
最佳音樂 | Sachin Sanghvi、Jigar | 提名 |
幕後製作
薩基特·喬杜里之所以把擇校作為影片的切入口,是希望觀眾不要太早做出孰是孰非的價值判斷,通過對多重轉折的梳理消化,把理性思考保持到最後,正視教育的真正意義 。
製作發行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 |
科威特 | 2017年5月18日 |
印度 | 2017年5月19日 |
美國 | 2017年5月19日 |
英國 | 2017年5月19日 |
愛爾蘭 | 2017年5月19日 |
法國 | 2017年5月19日 |
中國 | 2018年4月4日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影片中拉吉夫婦的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電影裡的喜劇部分,多數發生在拉吉夫婦假裝一個他們不屬於的階層時,他們在上流階層有無法融入的窘,在貧民地區有無法融入的苦。這樣的巨大反差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印度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其實,該片令人深思的已經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問題,而是階級固化的現象了 。 (大公網評)
《起跑線》探討了印度的教育問題,卻再次切中了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該片用一種印度電影格外擅長的戲劇化演繹去觸碰最堅硬的社會現實,誇張手法沒有削弱它的真實感。影片的前半段竭盡浮誇搞笑之能事,與拉吉夫婦打入貧民窟內部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也讓後半段的故事更有人情溫度 。 (《北京青年報》)
反面評價
從編劇技巧上來說,《起跑線》花了太多篇幅表現拉吉夫妻為升學而不斷犧牲的緊迫感,卻並未注意到父母與小孩的互動關係,對女兒皮雅身上的性格特徵的塑造幾乎為零,著實有些遺憾。該片對種姓制度批判的隱匿,導致電影后半段幾乎成為貧富差距的社會諷喻片,導演使用了比較直白甚至不經推敲的“遁入貧民窟裝窮求得入學名額”橋段來推進敘事。拉吉一家與鄰居的關係及互動場景頗帶些笑中有淚的筆觸,但都點到即止,如同最後拉吉身份被揭穿的戲碼一樣,充滿了多而無當的拼湊誤會,令人物關係始終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進行。這就是《起跑線》令人感到尷尬的地方,一方面,影片構建起一個迫不及待的抬升“起跑線”的預期情境,另一方面,又試圖通過裝窮的鬧劇來呈示片中人物的不良心態,以及學校或教育制度本身的黑幕及種種問題。前者開門見山、貫穿始末,後者則如同影片想要揭開的急躁心態一樣,大幹快上,脫離實際 。 (參考訊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