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張庫大道
由於張家口處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地理單元的交匯點,“具有陸地商埠之天然形勢”,從張家口大境門外延伸出去的“張庫大道”,更是一條曾經載金馱銀的國際商道。張庫大道是從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庫倫(今烏蘭巴托)的一條貿易運銷路線,它曾被稱為“北方絲綢之路”或“草原茶葉之路”。正是通過張庫大道,我國內地的茶葉、絲綢、布匹以及細貨等源源不斷地運銷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羅斯,而蒙古草原的馬匹、牛羊、皮革也隨之進入我國。
追述
晉商發家
在張家口,有兩個對晉商和張庫大道非常了解的人。一個叫常忠弼,是晉商常家第十八代傳人,現年71歲,祖籍山西榆次,生於張家口,幼年時在張家口堡子里奶奶廟后街居住。一個叫劉振瑛,是張家口橋西區文保所所長,致力於研究張庫大道的興盛與衰落,並著有相關論文。
走東口發跡
說起常家發家,其實是從第八代傳人常威開始的。而那時候晉商做生意分為走西口和東口,西口就是殺虎口,而東口就是張家口,從這裡經張庫大道到蒙古高原和俄羅斯。當時常威就瞄準了張家口,從家鄉販賣“榆次大布”,由於這種布紗支較粗,密實耐用,且幅面較寬,於是很快打開了市場。清雍正六年(1728年),常威父子在張家口創立了“大德玉”,經營仍然以布類及日用雜貨為主,但已是個頗具規模的字號。常威在自己還鄉養老之前,從大德玉中抽出資金,新立了一個字號“大德常”,並將“大德常”和“大德玉”分別交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常萬玘和常萬達經營。常家逐漸形成了兩個商業集團。
賈多山右人
除了常家是在張家口經商發跡以外,張家口也是很多晉商的掘金之地。
據史料記載,明末時,張家口“賈多山右人”,就是說經商的多是山西人。據劉振瑛的研究考察,清賜的晉商八大皇商,手持“龍票”瀟瀟灑灑地在張庫大道上幾乎壟斷了經營近百年之久。清中後期,除八大皇商之外,張家口還有大大小小几百家晉人商家店鋪,太谷王氏的大盛魁是一個北方巨商字號。還有名聲顯赫的太谷曹家,是明清兩代的大商家。在張庫大道上經營的晉商財富急劇增加,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清《茶市雜詠》說晉商:每家資本二三十萬至百萬(兩)。
史料
張庫大道歷史悠久,早在元代,便闢為驛路,明清兩代又闢為官馬大道。———考於《河北省公路史志資料》
(民國七年(1918年)前後)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至1600多家,年貿易額達到一點五億兩白銀。———考於《張庫通商》
張家口經商人數三萬五千多人,占總人口之一半。———考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史志》
英法美日德意等國商人在張家口很活躍。張家口大小商行七千餘家,銀行共三十八家,年進口貿易三萬萬元。———考於《察綏蒙民經濟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