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米登多夫

赫爾穆特·米登多夫

Miden 1980年他與同代人亦也是著名畫家費廷(Rain 這一切都被米登多夫納入自己創作的中心主題,構成了他深入探索、審視的對象,並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以藝術的思考和表現沉醉於其中。

個人簡介

中文名:赫爾穆特·米登多夫
外文名:Helmut Midendorf
1953年出生於德國的丁克雷格。1971年至1979年在柏林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師承著名

表現主義藝術家K.H·赫迪克學習繪畫藝術。1977年他就開始與同伴創建莫里茲廣場畫廊,此後又任教於柏林藝術學校教實驗電影課程。1980年他與同代人亦也是著名畫家費廷(Rainer Fetting)、薩洛梅(Salome)、齊美爾(Bernd Zimmer)、卡斯特利(Luciano Castelli)一同獲得DAAD獎學金赴美國紐約藝術考察研習。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米登多夫就以執著、強悍、直率呈幾何學圖形的率性筆調描繪當時被稱為國際認可為表現性的和未被複雜化的繪畫。而據說這類傾向與“直接性”和“移情感染力”的深具視覺衝擊力,甚至被看作對正常視知覺具有顛覆性破壞力的畫風,正好適應了當時德國社會觀眾所特有的突破對僵化的社會現實和惰性的“陶醉感”的審美心理需求無疑是劑猛藥。米登多夫十分重視藝術史上的深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大師,像科克內爾這類早期德國表現主義大師,馬蒂斯、畢卡索……尤其是畢卡索的代表作《亞威農少女》都讓他十分崇拜、欣賞,都成為他的導師和範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能看出其與藝術史文
脈淵源,如他常採用紛亂彌散而無中心的筆觸揮毫作畫,或為增強筆觸的力度和透明性、流動性而很早就採用丙稀材料作畫。對於繪畫的對象、客體,他曾如是說:“如果沒有主題,我就不能去畫。”而對於他生活其中的城市以及他所熟悉的城市夜生活,他傾注了巨大的觀察力和熱情,雖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柏林仍處於冷戰時期,然而在米登多夫看來這座城市就像一座永不休眠的孤島。他注視著柏林夜晚的神秘氣息,夜生活的喧囂與癲狂,光怪陸離、交相輝映、醉生夢死。他也內視社會運動,心靈沉浮,歷史聲息,大化流行。這一切都被米登多夫納入自己創作的中心主題,構成了他深入探索、審視的對象,並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以藝術的思考和表現沉醉於其中。他才藝非凡,涉獵實驗電影、流行音樂,自己還是名不錯的電子吉他手。他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和了解很多是從作為歌者或舞者的視角去觀看的,這也就成了他創作方式的動因與目標;1983年他所創作的“擁抱黑夜”系列作品
(或稱“被黑夜籠罩”)就是他以幽暗的、黑色的或深藍色的沉重的背景上凸顯出;吉他和鼓,大筆觸的飛機,狂飆的歌詠者和舞蹈的人們,電車橋樑和成片的房屋,畫面上勾勒出來的人物形態激奮、強烈、惆悵、扭曲;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地認為這確實是那時真實狀態的再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