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羽病
赤羽病(akabane disease,又名阿卡斑病)是由赤羽病病毒(akabane disease virus)引起的牛、綿羊和山羊的一種多型性傳染病。該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產為特徵,能引起先天性關節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症。本病的病原是赤羽病病毒,屬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屬,病毒表面有兩種糖蛋白(GI和G〉,它們分別誘導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產生。本病的血清學診斷方法為細胞微量中和試驗。
疾病概述
赤羽病(akabanedisease)又名阿卡斑病,是由赤羽病病毒引起的牛、綿羊和山羊的一種多型性傳染病。該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產為特徵,能引起先天性關節彎曲和積水性無腦症。
分布危害
該病首次於1949年在日本群馬縣赤羽村發生,1972-1975年,日本關東地區大流行時,日本獸醫黑木、稻葉在流行區從出生後未吃過初乳的犢牛和母牛的血清中分出病毒。除日本外,澳大利亞(1950)、以色列(1969)、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巴林、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88)等國也相繼報導本病,1979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巴厘島和1982年在南韓的牛體內查出赤羽病病毒抗體。在中國曾有人查出過血清中和試驗陽性動物,但尚未分離到病毒。
疾病病原
赤羽病病毒(Akabanediseasevirus)屬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屬。為單股RNA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徑為90-100nm,有囊膜,沉降係數350-475S,在CsCl中的浮密刻度為1.2g/ml,pH值6-10時穩定,對熱、紫外線、脂溶劑和洗滌劑敏感。能凝集雛雞、鴨和鵝的紅細胞。乳鼠和雞胚對本病毒敏感,接種乳鼠引起神經症狀,接種雞胚後能引起雞胚死亡或先天性畸形。赤羽病病毒能在牛、羊、豬、鼠、倉鼠腎細胞、HmLu-1、Vero、PK15、BHK21、RK-13等細胞上生長,其中能引起HmLu-1、Vero和BHK21細胞明顯的細胞病。
病毒表面有2種糖蛋白(G1和G),它們分別誘導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的產生。
流行病學
赤羽病病毒例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和帶毒動物。黃牛、奶牛、肉牛、水牛等均對本病易感。除牛外、綿羊、山羊、馬、豬、駱駝等和猴、野兔、樹獺等也檢出了抗體並分離到病毒。本病為蟲煤病,主要傳染煤介是蚊和庫蠓,在日本從騷擾伊蚊(Aebesvexans)和三帶緣庫蚊(Culextritaeniorhychus)分離到病毒;澳大利亞也多次從短跗蠓(Culoidesbrevitarsis)分離出病毒。本病的流行呈明顯的季節性,流產和早產病例從8月份起逐漸增多,10月份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少。死產發生在流行初期,到次年1月份達到高峰,流行至5月底停止。異常產多發於8月到第二年3月,初期(8-9月)為早期流產,中期(10月至第二年1月)為體型異常,後期(2-3月)大腦缺損最多。本病在同一地區連續2年發生的極少,即使發生病例也極少,同一母牛連續2年異常產的幾乎沒有。
臨診症狀
成年牛多呈陷性感染,臨診上幾乎不呈現症狀。孕牛偶爾可見由於羊水過多而引起的腹部膨大,其特徵性的表現是孕牛異常分娩,多發生於胎齡在7月齡以上或接近分娩的母牛。在流行初期,胎齡越大的胎兒早產發生的越多,並呈現不能站立;在流行中期,常因體形異常(關節彎曲症、脊柱彎曲症和歪脖等)而發生難產,即使順產,新生犢也不能站立,吃乳困難;在流行後期,多產無生活能力(瞎眼、無食慾等)的犢牛。即使產出異常犢牛,但對母牛下一次妊娠影響不大。綿羊和山羊的症狀同牛相似。妊娠綿羊發生異常產或死產,異常產的羔羊可出現四肢關節、球關節部彎曲或屈曲,脊柱呈S狀彎曲。
機理病理
赤羽病病毒染的孕牛,一般不出現臨診症狀,病毒究竟從何處開始感染尚不清楚,但推測可能是病毒隨血流通過胎血感染胎兒。主要眼觀變化是體形異常(關節彎曲、脊柱彎曲、頸骨彎曲)、大腦缺損、腦形成囊泡狀空腔、軀幹肌肉萎縮並呈白色或黃色,無光澤。病理組織學特徵為流行初期的異常胎兒以中腦、橋腦和延腦非化膿性腦炎為主。大腦缺損的病例,缺損部分的固定有結構不完全,但看不到炎性變化,腦膜呈現水腫變化。脊髓腹角神經細胞顯著變性和消失,灰白質內中央管及血管周圍的淋巴腔擴張,實質內形成空隙;軀幹肌肉出現短小的骨纖維,肌纖維走向不連續,變細,纖維間質增寬變疏,間質脂肪組織增生並見出血、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