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丸[金匱要略]

赤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逐寒散飲,通陽和中之功效。主治寒氣厥逆。症見脾胃寒飲遏陽證,脘或腹疼痛,臨寒則增,脘腹中有振水聲,或便瀉,或嘔吐清粘水,手足厥逆,舌淡,苔滑而白,脈沉或遲。臨床上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腸炎等病症者。

歌訣

赤丸方內苓硃砂,烏頭細辛合半夏。腹痛厥逆陰寒盛,散寒止痛力最雄。

組成

茯苓四兩,半夏(洗,一方用桂)四兩,烏頭(炮)二兩,細辛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先食酒飲送下,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功用

逐寒散飲,通陽和中。

主治

寒氣厥逆。

方義

方中烏頭溫通陽氣,驅逐寒邪,暢達胃府而止痛。半夏溫中燥濕化飲,降逆止嘔,並調達脾胃的升降氣機,與烏頭相合,以增溫陽散寒化飲。茯苓健脾益氣,滲濕化飲,與半夏同用,化飲之中使飲邪從小便去。細辛助烏頭以溫陽散寒,協半夏以通陽化飲,輔茯苓以和合中氣。諸藥相合,以奏逐寒散飲,通陽和中之效用。

運用

1、診斷要點:脾胃寒飲遏陽證,脘或腹疼痛,臨寒則增,脘腹中有振水聲,或便瀉,或嘔吐清粘水,手足厥逆,舌淡,苔滑而白,脈沉或遲。

2、臨床常用於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腸炎等病症者。

加減化裁

若痰多者,加大半夏、陳皮用量,以理氣燥濕化痰;若不思飲食者,加神曲、萊菔子,以消食和胃;若胸膈滿悶者,加枳實、薤白,以行氣寬胸;大便溏瀉者,加薏苡仁、白扁豆,以健脾止瀉等。

使用注意

禁忌:脾胃熱飲證內郁假寒證者。

附方

名稱:赤丸

組成:雄黃(研)二兩,馬目毒公(鬼臼也)、丹砂(研)、莽草(炙)、藜蘆(熬)各二兩,巴豆(去心皮,熬)八十枚,皂莢(去皮子,炙)一兩,真珠(研)一兩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吐下惡蟲數十枚

主治:久疰,室家相傳,乃至滅族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崔氏方》

名稱:赤丸

組成:炮烏頭18克,茯苓、半夏各36克,細辛9克

用法:共研為末,納真硃砂為衣,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3丸,日再服,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主治:寒氣厥逆

出處:《金匱要略》

名稱:赤丸

組成:茯苓、半夏各8克,烏頭4克,細辛2克

用法:上為細末。納真朱為色,以蜂蜜作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以酒服用

主治:寒氣厥逆

出處:《金匱要略》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三家注》:“寒氣厥逆,赤丸主之。茯苓四兩,半夏(洗,一方用桂)四兩,烏頭(炮)二兩,細辛(《備急千金要方》作人參)一兩,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

1、曹家達:寒氣厥逆,此四逆湯證也。然則仲師何以不用四逆湯而用赤丸,知其意者,方可與論赤丸功用。蓋湯劑過而不留,可治新病,不可以治痼疾。且同一厥逆,四逆湯證脈必微細。赤丸證脈必沉弦。所以然者,傷寒太陰少陰,不必有水氣,而寒氣厥逆,即從水氣得知。腎虛於下,寒水迫於上。因病腹滿,陽氣不達四肢;乃一變而為厥逆。方用炮烏頭二兩,茯苓四兩,細辛一兩,生半夏四兩,硃砂為色。取其多,煉蜜為丸,取其不滑腸,無分量者,但取其足用也。方治重在利水降逆,便可知厥逆由於水寒,即烏頭、細辛有回陽功用,實亦足以行水而下痰,硃砂含有鐵質,足以補血鎮心,使水氣不得上僭。丸之分量不可知,如麻子大則甚小,每服三丸,日再服,夜一服者,欲其緩以留中,使得漸拔病根也,此則用丸之旨也。(《發微》)

2、沈明宗:“此治心胃寒郁之方也。寒氣內客,郁遏胃陽,不行於四肢,故致厥逆,用烏頭、細辛,善驅在里之寒風,茯苓滲濕,助半夏消痰而和脾胃,以真朱為色者,即硃砂為衣,取其護心而鎮逆也。(《金匱要略編注》)

注意事項

1、本方製成丸劑,並加真朱著色,朱者,赤紅色,故曰“赤丸。”又真朱於方中,有助化飲之功。以蜜為丸者,使藥性和合以療疾也。

2、服用本方時,當以酒飲送丸。酒者,助藥力之行並運氣血通陽氣,當在飯前服為佳,初服以3-5g為始,日二服,夜一服;若未達到治病目的,漸漸增加劑量,以達到治療效果為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