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起源
關於賴公廟會的來歷,在民間有一個傳說。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8)年間,有個名叫金壘 的人經常在會昌縣貢江邊網魚,有一天,他剛剛撒下網就好像有大魚撞網,拉起來一看,竟然是一段木頭,就把它扔到下游去了。一會兒,再撒網,拉起來還是這段木頭,如是者三。金壘覺得很奇怪,就把這段木頭帶回家。
當晚,金壘夢見一位體形魁梧身著錦袍的神人對他說:“我姓賴,楚人也,晉時棲隱祈山,宗老子之道,得飛升變幻之術。爾等可將那截木頭依吾之相貌雕成神像祀奉,可保一方風調雨順、百姓安康”。金壘根據夢中所囑,將浮木中間一段雕成賴公神像。知縣梁潛聞之此事,倡議全縣士農工商慷慨解囊,擇址縣城貢江邊的晨光村興建祠廟祀奉賴公。
祠廟於明朝成化癸卯(1482)農曆七月初六竣工,梁潛親自題寫匾額“賴公祠”,並指定祠廟落成這天為賴公紀念日,祠廟菩薩可出街遊行。後因祠廟周邊翠竹鬱鬱蔥蔥,遂改名 “翠竹祠”。
明朝正德(1491~1521)年間,南贛巡撫王守仁在此祈雨應驗,翠竹祠從此名聲大振。
清代同治三年(1864),會昌知縣奏準皇上敕封翠竹祠祀奉的賴公為“顯應賴公侯王”封號。翌年,翠竹祠大規模擴展修繕,正殿為三棟雄偉建築,前殿懸掛同治皇帝聖旨“敕封顯應賴公侯王”紅色直匾,後殿為神龕,上方高懸巡撫王守仁題寫的“功澤弘庇”鎏金橫匾。
廟會習俗
賴公廟會包括祭祀祈願、開五行、菩薩出街、求籤等民俗活動。廟會活動期間,船燈舞、太極扇、踩 鼓、龍燈舞等一連串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目先後登台演出,吸引大量民眾前來觀看。
在“出街”活動中,各色彩旗迎風招展,民眾高擎傘幡沿街巡遊。巡遊隊伍長達百米,沿街觀眾人山人海,場面壯觀。
相關事件
“文革”期間,翠竹祠內文物全部散失,殿宇、圍牆被拆毀,賴公廟會也一度中斷。
為保護祠廟古蹟,尊重地方風俗習慣,方便民眾朝拜,會昌縣採取民間捐贈的方法籌集資金,於2002年農曆正月初八動工,在原址上重建翠竹祠,於2004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竣工。重建的翠竹祠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高19米,由祠廟正殿、朝拜廳、聚會大廳、祠廟廣場等組成,其建築風格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特徵,採用 仿明朝古式結構工藝,古色古香,金碧輝煌,可同時容納千名信眾朝拜、用膳。
隨著時代的發展,賴公廟會這一習俗漸漸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廟會的文化作用也得以呈現。一是廟會本身是一項獨特的傳統文化,其宗旨是勸人為善,提倡世間眾生平等,要求大家和諧相處,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推動作用;二是在人生價值觀方面,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個人名利,而在於尊道貴德,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的私慾而心神不安;三是廟會民俗文化活動可帶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2015年8月18日,2015年江西會昌民俗文化旅遊節趕賴公廟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