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地點
時間: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四兩日
地點:資源縣
介紹
河燈歌節是資源縣具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中元節”、“鬼節”、“七月半節”。河燈歌節是由資江和潯江兩岸的燈節和五排苗寨的歌節嫁接傳承而來。隨著現代節日經濟的大量興起,資源縣河燈歌節挖掘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形的文化價值,成功地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其活動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它給封閉的山區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走在文化傳承和人為創造交叉路口的河燈歌節能否突破世俗節日的樊籬,對其未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資源縣位於廣西北大門,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腳下,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美麗神奇的山水風光吸引著無數的外來遊客,一年一度的七月半民族傳統河燈歌節,又是一道令人迷醉的民俗文化大餐。資源縣河燈歌節是由資源縣五排地區的山歌節與西延地區的河燈節合併而成的。自1995年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5屆。主要內容有山歌擂台賽、萬盞河燈漂資江、民間歌舞文藝演出、民族特色體育活動、商貿展銷等。活動期間,先後有40餘位著名藝術家前來獻藝。山歌比賽是整個節日的重頭戲,節日期間,整個縣城成為歌的海洋,河燈漂放則是整個節日的壓軸戲,屆時人山人海,各式河燈競相漂放,河面五彩繽紛,有如九天銀漢落人間,把節日推向高潮。
相傳,放河燈起源於資源縣城合浦街。自古以來,資江是溝通湘桂交通的重要水道,合浦街是湘桂往來客商的聚散地。唐宋年間,由於佛教的傳播,合浦街傳入了“盂蘭盆會”的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超度歷代宗親、不幸喪生水中的船夫、排工,並放蓮花河燈祭祀祈福。至清代,合浦街商會組織實力雄厚,年年承辦河燈節,放河燈組織更加有序,人們通過放河燈,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人們的祝福。現在,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夜,在縣城風雨橋河段集中放河燈,把“七月半”河燈節引向高潮。夜幕降臨,縣城到處擠滿了來自縣內外的人群,資江兩岸只見密密麻麻的綿延。屆時,禮炮雷鳴,煙花飛舞,徹夜通明。伴隨著少男少女“古來濤濤資江水,月半歌節放河燈;山歌陣陣表心跡,河燈盞盞祈太平”悠揚婉轉的山歌聲,資江九龍燈霎時齊明,盞盞河燈次第點亮並漂放,一時,銀河仙境墜入資江。千魚戲水,喜迎嘉賓,百鳥朝鳳,鶯歌燕舞;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一排排,一組組,一列列創意吉祥、製作精美,花樣繁多、五顏六色的大小河燈,托著心愿,帶著祝福,隨江水緩緩前行,伴歌聲流光溢彩,這就是神話般的“萬盞河燈漂資江”奇觀。
節日起源
歌節起源於五排地區的煙竹村。車田、兩水、河口三鄉所在地俗稱五排地區,是潯水發源地,歷來為苗、瑤、漢等多民族雜居地。相傳,在宋代,五排最大的苗族家族楊氏祖先就為避兵亂遷居兩水鄉的煙竹村,墾荒開地,落戶安居,子孫漸漸興旺,同時山歌也在這裡紮根。五排山區交通不便,生活貧困,人們往來交通不便。煙竹苗民便於七月半祭祖期間,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對唱山歌,一來紀念祖先,二來感嘆生活的艱辛和對未來的憧憬,年輕人則趁機以歌傳情,借歌示愛。
隨著河燈歌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河燈歌節”已成為資源縣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對資源縣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資源縣山美、水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和諧優美,河燈歌節為資源的旅遊開發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有效地提升了旅遊的品位。2004年國家旅遊局把資源縣河燈節列為“全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活動之一,2008年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於2010年由區文化廳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作為一個文化旅遊品牌,它不僅對資源縣而且對桂林乃至廣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