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未來哲學的千年備忘錄。
活在書寫中的經典,只能是複數的。只有一本經典,等於無經典,因為唯一的經典只是憲章或神喻,其中無語言和書寫的生命。華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沒有某一本經典的獨霸。四書五經都是經典,三教九流皆有經典。所以經典的書寫或書寫著的經典,一定有模糊的、開放的邊緣,特別珍視那些能幫助當今中國人直面經典、讓經典又開始實際書寫的哲理,不管它來自哪一個經典傳統。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德勒茲(G.Deleuze) (法國)加塔利(F.Guattari) 譯者:姜宇輝
圖書目錄
代序:概念何為? (瑪斯素美)
前言
1.導論:根莖
根,側根和根莖。一書的問題。——“一”與“多”。樹與根莖。——地理方向,東方,西方,美國。——樹的危害何為高原?
2.1914年:一匹還是許多匹狼?
神經官能症與精神病。為了一種多元體的理論。集
群。——無意識與分子
3公元前10。000年:道德的譜系學(地球把自己當作什麼?)層。——雙重連線(節段性)。——什麼構成了一個層的統性。環境。一個層所具有的多樣性:形式和實體,外層和準層。內容和表達。——抽象機器與配置:它們的相對照的狀態。——元層
4.1923年11月20日:語言學的公設
口令。——間接話語。——口令,行動,非實體的轉化。——日期。內容和表達:二者各自所擁有的變數。——配置的不同方面。——常量,變數和連續流變。音樂。——風格。——強勢和弱勢。——生成。死亡與逃逸,形象和變形
5.公元前587年-公元70年:論幾種符號的機制
專制的能指機制。激情性的主觀機制。兩種譫妄和精神病學的問題。猶太民族的古代史。逃逸線和先知。面容,變向,背叛。書。——主觀性的系統:意識和激情,對子。——家庭爭端和辦公室的爭端。冗餘。解域的形象。——抽象機器和構圖。生成性的,轉化性的,構圖性的,機器性的
6.1947年11月28日:怎樣將自身形成為一個無器官的身體?
無器官的身體和波,強度。——卵。受虐狂,風雅之愛,道。——層與容貫的平面。——安東尼·阿爾托。審慎的藝術。——三種身體的問題。——欲望,平面,選擇和構成
7.元年:顏貌
白牆,黑洞。——顏貌的抽象機器。——肉體,頭部和面容。面容和風景。——騎士傳奇。——解域的定理。——面容的社會功能。——面容和基督。——面容的兩種形象:正面與側面,變向。——瓦解面容
8.1874年:三則短篇小說,或“發生了什麼?”
短篇小說與故事:秘密。三條線。——中斷,裂痕,斷裂。——對偶,對子,秘密集群
9.1933年:微觀政治和節段性
原始的和文明的節段性。——克分子和分子。——法西斯主義和極權主義。一節段化的線,量子流。——加布里埃爾·塔爾德。——民眾和階級。——抽象機器:突變和超編碼。——何為一個權力中心?——三條線及其各自的危險。——恐懼,清晰,權力,死亡
10.1730年:生成-強度,生成-動物,生成-難以感知
生成。——巫術的三個方面:多元體;異常者或局外人;轉型。——個別化和個別體:傍晚五點鐘。——經度,緯度,和穩定性的平面。——兩種平面,或平面的兩種概念。——生成女人,生成兒童,生成動物,生成一分子:領域。——生成-難以感知。分子性的感知。——秘密。——強勢性,弱勢性,弱勢群。弱勢群的特徵和生成的不對稱性:雙重一生成。一點和線,記憶和生成。——生成及阻礙。——點狀系統和多線性的系統之間的對立。·音樂,繪畫和生成。——迭奏曲。——續談解域的定理。生成對抗模仿
11.1837年:迭奏曲
在黑暗之中,在家,朝向世界。——環境和節奏。——布告和界域。作為風格的表達:節奏的面容,旋律的風景。——鳥之歌。界域性,——配置和互動配置。——界域和疆土,故鄉容賈眭的問題。——機器性的配置和抽象機器。古典主義和環境。浪漫主義,界域,疆土,民族。——現代藝術和寧宙。形式和實體,力與質料。——音樂和迭奏曲,宏大的和小型的迭奏曲
12.1227年——論遊牧學:戰爭機器
國家的兩極。戰爭機器的不可還原性和外在性。——戰爭的人。——弱勢和強勢:弱勢科學。——身體和身體的精神。思想,國家和遊牧學。——第一個方面:戰爭機器和遊牧空間。——宗教。東方,西方和國家。——第二個方面:戰爭機器和人的構成,遊牧之數。——第三個方面:戰爭機器和遊牧情狀。自由活動和勞動。——配置的本性:工具和符號,武器和首飾。——冶金,巡遊和遊牧。——機器系和技術的譜系。——平滑空間,層化空間,穿孔空問。戰爭機器和戰爭:關聯的複雜性
13.公元前7000年:捕獲裝置
舊石器時代的國家。——原始群體,城鎮,國家和世界組
織。——預期,防備。——“最末者”的意義(邊際主義)。交易和儲備。——捕獲:土地所有權(地租),稅收(賦稅),公共工程(利潤)。——暴力的問題。——國家的形式,法律的三個時期。資本主義和國家——征服和役使。公理系統及其問題
14.1440年:平滑與紋理化
技術的模型(紡織)。——音樂的模型。——海洋的模型。——數學模型(多元體)。——物理模型。——美學模型(遊牧藝術)
15.結論:具體的規則與抽象的機器
譯後記
後記
不管謎究竟是什麼,任何時候,它都意味著“中心”,始終隱秘不為人知。……若一個文化失去了謎的概念,便喪失7它的“中心”,一個人如果觀察到此現象,必然要推論出這個文化的思想也已經失去了平衡。
——奧爾罕·帕慕克,《黑書》
琪亞從滿布塵埃的百葉窗葉片間望出去,瞧向阿伊朵完成的下雨街道。在威尼斯,琪亞從來沒有讓它下過雨,但她並不介意這城市在雨中的模樣,很適合,像西雅圖。
——威廉·吉布森,《阿伊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帕慕克和吉布森都是技巧高超的說謎人,而D&G又何嘗不是如此?《千高原》從來都是一部“謎”一樣的書,讓人著魔。而書中也確確實實有一章談到“秘密”。但“秘密”不是遮蔽起來的東西,不是裝在潘多拉盒子之中的隱秘之物,而是和形式、和“表達”糾葛在一起的無限衍生的表現過程。
序言
經典是影響一個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頭。它不限於時間上的源頭,還意味著重現思想與人生開端的溯源能力。這也就是說,它能讓我們重回起頭處,體驗到最初的、邊緣上的取向如何發生,並由此而生出某種邊際處的敏感。非經典的文本則已經處於某種框架之中,近代以來的反經典潮流則指一種以“靠最先進手段直接解決問題”為標榜的傾向,否認經典有當下及未來的活的真身。
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沒有經典的國度,只有西方科學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和技術(高科技)的至高無上與無處不在。形上學與科學同屬於一個觀念普遍主義的思路。“現代自然科學、現代數學和現代形上學都是源出於廣義上的數學因素”(《海德格爾選集》,第875頁)。但我們也知道,數學同樣是古希臘形上學的形成因素。只通過傳統西方形上學的視野來研究中國古代經典,也屬於這個高科技崇拜的現象。
科學無經典可言。培養一位物理學家,根本無須去讀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甚至牛頓的《原理》,只需要最應時(updated)的教科書、成果報告和實驗手段。但要成為一個承載文明命運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則必讀經典,非如此就無法以“究際通變”(司馬遷語)的方式來進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