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概貌費俊龍中學地處玉峰山北,陽澄湖東,創建於1958年,1997年易地新建。學校占地面積14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5.15萬平方米,在校學生 1200多人。“愛國、求知、強身、立業”是該校校訓。目前,該校已形成德育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三大特色品牌,是“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學校”。
學校歷史
校名史
曾用名:巴城中學
現有名由來:2005年10月12日,“神六”勝利升空,航天英雄費俊龍與聶海勝實現了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的夢想。當年12月,費俊龍青少年就學的崑山市巴城中學更名為崑山市費俊龍中學,2006年該校被命名為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校容校貌
費俊龍陳列室
走進費俊龍中學,一眼就能開到銅製的費俊龍雕像,在雕像後面是由“海浪”和“船帆”構成的“奮進”雕刻,一股催人向上的精神油然而生。為了弘揚費俊龍航天精神,學校專門建立了“航天英雄費俊龍事跡陳列室”。陳列室劃分為少年時代、軍旅生涯、“神六”飛天、航天知識等展區,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展示了費俊龍成長的經歷,並配有“神六”航天飛行音像資料、神六模型、太空梭模型,大力宣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鼓勵廣大青少年學生學習科技知識。同時,學校還自編校本課程《騰飛的俊龍》、《航天知識讀本》,受到學生的歡迎,增強了同學們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信念以及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
自基地成立以來,到費俊龍中學參觀學習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該校認真組織接待,熱情講解,並不斷拓展教育功能,正在成為崑山廣大青少年學生培養愛國情感、陶冶道德情操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課堂。
費俊龍,男,漢族,江蘇省崑山市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正師級,大校軍銜。1965年,費俊龍出生在巴城鎮東陽澄湖村,是第一食蟹人巴解的故里。費俊龍從小就是個“乖囡囡”。在學校里,費俊龍不僅學習認真,而且還好助人為樂。除了學習成績優秀之外,費俊龍還十分喜愛唱歌,酷愛書法,多次參加蘇州文藝匯演,還曾一度負責學校的宣傳黑板報。
校園名人
費俊龍個人簡歷
費俊龍,男,漢族,江蘇崑山人,黨員,畢業於長春航校,大學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一級航天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費俊龍出生在巴城鎮東陽澄湖村,是第一食蟹人巴解的故里。費俊龍從小就是個“乖囡囡”。在學校里,費俊龍不僅學習認真,而且還好助人為樂。除了學習成績優秀之外,費俊龍還十分喜愛唱歌,酷愛書法,多次參加蘇州文藝匯演,還曾一度負責學校的宣傳黑板報。
組圖
1982年,在巴城中學讀書的費俊龍瞞著家人報名,悄悄參加了招收飛行員的體檢,一路順利過關,實現了報國從軍願望。兩年後,他以全優的成績從空軍飛行學院畢業,正式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隨後,費俊龍不僅在高達70%的淘汰率中勝出,當上了殲擊機飛行員,而且因飛行出色,留校任教官,被評為全空軍優秀教員。費俊龍刻苦鑽研,精通業務。他把近40萬字的飛行手冊全部爛熟於胸,一項項複雜的飛行程式、操作要領以及各種應急處置方案,全部做到不查手冊就能處置。他的細膩與執
著甚至到了令教員感到吃驚的地步。有一次訓練時,教員出了一道題:“導致某異常情況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幾種?”教員準備的標準答案是5種,費俊龍竟答了6種。檢驗結果,費俊龍是對的。
1998年,費俊龍在全軍上千名優秀飛行員中,被中央軍委選調到北京宇航城,成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集訓隊員,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5年10月12日,駕神舟六號飛船和聶海勝一起進入太空,展開為期五天的第二次中國航天載人飛行,並獲得圓滿成功。崑山市委、市政府授予費俊龍為崑山市“功勳市民”,並作出向費俊龍學習的決定。.
航天英雄費俊龍的征空壯舉,成為崑山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激勵崑山人民、母校師生不斷進取,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建設家鄉。
陳東寶
陳東寶先生,原名陳冬寶,1954年11月生於江蘇省崑山市巴城鎮。
巴城鎮位於著名的陽澄湖畔。湖水浩蕩,蘆葦千里,真正的江南魚米之鄉;更有蟹肥味鮮,名揚天下。百姓勤勞善良,豐衣足食,無不熱愛家鄉。抗日戰爭期間,這裡的老百姓出生入死,支持新剩軍與敵作戰。京劇《沙家浜》就取材這裡的抗日故事。所以陳東寶自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景秀麗,又有著革命傳統的良好環境裡。
陳東寶:竹笛聲聲故鄉情
5月13日,陽光明媚的午後,一陣陣悠揚、婉轉的笛聲在巴城老街迴響。自從今年3月1日,陳東寶回到老家“定居”後,巴城老街又經常能聽到這久違的笛聲了。循著笛聲,記者來到了陳東寶在巴城的新家“笛藝堂”。“昔有二胡阿炳 今有一笛東寶”。“笛藝堂”門前懸掛著笛子藝術大師蔣國基向陳東寶贈送的對聯。
從門口望進去,“笛藝堂”內一案桌前,陳東寶手持長笛正在吹奏,一曲《春江花月夜》從小小的竹笛中流淌出來,幾位賓客靜坐堂內,俯耳傾聽,已顯陶醉。
這位名滿天下的笛師曾經帶著傷痛出走家鄉,也曾發誓過永不回來。那么,是什麼讓東寶又重回久別的故鄉呢?撫摸著手中的竹笛,東寶長嘆一聲:是剪不斷的故鄉情啊!
據巴城中心校的陳校長介紹,去年,陳東寶曾前往巴城費俊龍中學為學生們授課,這讓中心校的孩子也對笛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得到陳老師的真傳。今年過年時,巴城中心校向陳東寶發出了邀請,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了下來,並從此住在了巴城。“最讓我們感動的是,陳老師教這些孩子都是免費的,他說,都是自己家鄉的孩子,孩子們喜歡笛子,願意學,我就很高興了。”陳校長說。
“別看這些孩子學吹笛時間不長,最長2個多月,最短才2個星期,但他們都能吹出悅耳的曲子了,有些甚至能吹中級難度的獨奏曲了。”陳東寶說,為了這些孩子,他捨不得走,還要在巴城留一段時間。陳東寶真誠希望,古鎮巴城能到處充滿悠悠的笛聲,希望這裡的孩子也能像他孩提時一樣,有笛子的陪伴,希望竹笛能為巴城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一道新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