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5年,貴陽中醫學院成立,由原貴陽醫學院祖國醫學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貴州省衛生幹部進修學校,貴陽市中醫醫院合併組建而成,是貴州省唯一的中醫藥本科院校;
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2001年,貴州省中醫研究院(原研究所合併後成立)、貴州省中藥研究所合併組成貴州省中醫研究院後整體併入貴陽中醫學院;
2002年經教育部、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和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滇黔桂石油技工學校整體劃歸貴陽中醫學院;
2006年,學校成為省級重點支持建設高校;
2008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
201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貴陽中醫學院。
2019年,教育部正式致函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貴陽中醫學院更名為貴州中醫藥大學。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根據2016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國家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個、省部級實驗室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省級研究平台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2個、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19個、校級研究所10個。
省級科技創新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貴州省中藥(民族藥)新藥研究開發人才團隊 | 梁光義 |
貴州省中醫風濕病特色治療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 馬武開 |
針灸推拿學基礎與新技術科技創人才團隊 | 崔瑾 |
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內分泌基礎與臨床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 孔德明 |
科研機構
類別 | 級別 | 名稱 |
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 國家級 | 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重點研究室 | 部級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苗醫苗藥治療慢性疼痛重點研究室 |
重點實驗室 | 部級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分析實驗室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製劑實驗室 | ||
省級 | 中藥生藥學重點實驗室 | |
貴州省針灸推拿學特色重點實驗室 | ||
企業技術中心 | 國家級 | 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合建) |
工程(研發、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級 | 國家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級 | 貴州省中藥製劑工程研究開發中心 | |
貴州省民族藥經皮給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中藥民族藥新製劑、新劑型工程研究中心 | ||
研究平台 | 省級 | 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炮製技術研究平台 |
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 省級 | 中藥新製劑新劑型研發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
中醫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 ||
名老中醫工作室 | 國家級 | 劉尚義名老中醫工作室、黃建業名老中醫工作室、丁啟後名老中醫工作室 廖潤泉名老中醫工作室、龍瑞敏名老中醫工作室、劉明達名老中醫工作室 路紹祖名老中醫工作室、楊基森名老中醫工作室、吳家榮名老中醫工作室 沈馮君名老中醫工作室、邱德文名老中醫工作室、李聲岳名老中醫工作室 袁金聲名老中醫工作室、徐學義名老中醫工作室、張國倫名老中醫工作室 傅汝林名老中醫工作室等 |
院士工作站 | 省級 | 貴州省貴州中醫學院院士工作站 |
研究所 | 校級 | 中醫基礎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所、民族醫藥研究所、 中藥研究所、中醫骨傷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 中醫臨床第一研究所、中醫臨床第二研究所、實驗動物研究所、 中醫藥信息資料研究所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根據2016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圖書館擁有各類紙質文獻52萬餘冊,電子圖書41萬種(冊),總館藏量達93萬。此外還收藏了1.4萬餘冊線裝古籍圖書(含善本、孤本)。擁有的醫藥類圖書占館藏總數的60%以上,所收藏的中醫藥圖書文獻資料占館藏文獻總量的31%,位居貴州省之首。有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中國藥學文摘資料庫、中國中醫藥光碟圖書館-針灸全錄資料庫、中醫藥文獻檢索系統醫藥衛生科學技術成果資料庫、中國專利資料庫、Medline等多種中外文醫藥學光碟資料庫,還購買了CNKI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VIP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會議論文、博碩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連通了中國中醫藥信息網多庫融合資料庫,並擁有超星、Apabi等數字圖書。
•學術期刊
截至2016年6月,貴州中醫藥大學辦有《貴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和《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兩種公開發行學術期刊。
1、《貴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創刊於1979年,是貴州中醫藥大學主辦的貴州省唯一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性刊物。1987年起即為首批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為《中文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等所收錄。
2、《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創辦於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為《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被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是《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入編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全文收錄,並被列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4月,近五年來,貴州中醫藥大學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500餘項,其中國家級課題74項,省部級課題484項,各類科研經費1.56億元;獲各級各類科技獎勵54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30項(含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3項,貴州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被科技部評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優秀單位”,被教育部評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優秀團隊”。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根據2018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13個教學單位,開辦21個本科專業。
二級學院 | ||
教學單位 | 專業設定 | |
基礎醫學院 | 大學預科教育 | |
藥學院 | 製藥工程、藥學、藥物製劑、中藥學、中藥製藥、中草藥栽培與鑑定、生物製藥、中藥資源與開發 | |
信息工程學院 | 醫學信息工程 | |
針灸骨傷學院 | 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 | |
護理學院 | 護理學 | |
人文與管理學院 | 法學、套用心理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 | |
研究生學院 | -- | |
繼續教育學院 | -- | |
附屬醫院 | ||
第一臨床醫學院(貴州省中醫醫院) | 第二臨床醫學院(貴陽中醫二附院、貴州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 -- |
教學部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大學外語教學部 | 體育健康學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2月,該校有教職工1060名,專任教師651人,其中高級職稱367名、碩士以上學歷教師440名、碩士生導師315名,博士生導師17名。擁有國醫大師1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7名,首批全國骨傷名師2名,貴州省名中醫38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名,省管專家11名,享受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名;省級教學名師10名,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及培養對象7名;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
國家級中醫大師:劉尚義。
全國骨傷名師:沈馮君、時光達
全國老中醫藥師承專家:袁家璣、丁啟厚、王祖雄、石恩權、李昌源、李梅村、羅克聰、俞才均、彭顯光、廖潤泉、黃建業、龍瑞敏、劉明達、路紹祖、楊基森、吳家榮、沈馮君、邱德文、劉尚義、李聲岳、袁金聲、徐學義、張國倫、傅汝林
全國優秀教師:肖家翔、林雅
省級教學名師:肖家翔、嚴魯萍、彭玉、張永萍、楊衛平、林雅、劉文、馮泳、崔瑾、許紅、杜江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 | 孔德明 |
針灸學教學團隊 | 崔瑾 |
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 | 黃琴 |
中西醫結合教學團隊 | 張帆 |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團隊 | 劉文 |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2月,該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示範專業7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卓越計畫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
中醫學 | 針灸推拿學 | 藥物製劑 | 中西醫臨床醫學 |
省級特色專業
套用心理學 | 中醫學 | 護理學 | 中西醫結合 |
省級示範專業
護理學 | 藥物製劑 | 製藥工程 |
省級精品課程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 | 方劑學 | 大學英語寫作 |
省級卓越計畫:卓越中藥師教育培養計畫。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
中醫學 | 中西醫臨床醫學 | 護理學 |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藥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中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針灸推拿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中西醫結合臨床技能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2月,該校有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個、專業碩士授予點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8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省級重點(培養)學科1個、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35個。
一級學科碩士點: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中藥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中醫老年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西醫結合心理學、中西醫結合護理學、生藥學。
專業碩士授予點:臨床醫學、中藥學、護理、公共管理。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中藥學(民族藥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藥用植物學、中醫內分泌病學、中醫腦病學、中醫血液病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苗藥學、中醫英語、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絡病學、苗醫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護理學、中醫眼科學、中醫心理學、中醫預防醫學等。
省級特色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中藥學等。
省級重點學科:中藥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臨床,針灸推拿學。
學校文化
校徽
貴州中醫藥大學校徽以字母G(“貴”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和太極圖組合進行變化,加入太陽和筆的造型,形成“中”字,明確代表了貴州中醫藥大學。
造型包含太極圖、書本和筆,體現了貴州中醫科大學中醫理論研究、教育的辦學特色;包含太陽和跳躍的人形,體現學院豐富的辦學經驗和雄厚的辦學力量;象徵學院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樹人”的教育風範;書本、筆和人形雙可組合為帆,象徵學院在改革、建設、發展中一帆風順。 校徽用寓意理性、生機發展的綠色,簡潔大方,給人以穩健、廣博、奮發向上,並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視覺感。體現“勤奮、求實、志遠;繼承、發掘、創新”的人文精神,容易識別記憶及套用。
校訓
“厚德明志·篤學力行”
厚德:意為增厚美德,追求至善。出自《易經·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優良傳統。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既是祖國醫學教育幾千年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觀念,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內容,對該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具有積極的意義。
明志:意為堅定信念,明確志向。出自諸葛亮《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明志”是在自我認知和個人理想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的實際和時代的脈搏,選擇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的方向,並付諸努力。中醫院校師生要鞏固專業思想,堅定學習、繼承、弘揚中醫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樹立為人民民眾身心健康服務、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奮鬥的遠大志向。《勸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充分說明了堅定理想信念對求學治學的巨大影響作用。
篤學:意為治學嚴謹,學有專精。出自《三國志·孫瑜傳》: “濟陽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篤學”表示該院師生要深入鑽研祖國傳統醫藥學和現代科學知識,孜孜不倦、堅持不懈,“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覺”。教師要繼承和發揚認真、嚴肅、樸實的治學精神,認認真真做學問,形成高尚誠實的學術道德氛圍,培育出新一代的中醫學術大師。學生學習要深入鑽研,才能領悟祖國醫藥學的精髓,為成長成材打好基礎。
力行:意為勇於實踐,學以致用。出自《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明志力行,專心實踐,以激發師生銳意改革、敢於拼搏、勇於創新、鍥而不捨的事業心,培養學生果敢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中醫理論最終要落腳到臨床實踐上,落腳到為人民民眾的身心健康服務上,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實現救死扶傷、仁術濟民的理想和目標。
校歌
校歌解讀:
歌詞分為三段。
第一段點明貴州中醫藥大學,以黔靈山、花溪水代表貴陽,這是貴陽具標誌性的兩個地方,也有靈山秀水育英才的含義。貴州中醫藥大學擁有貴陽市區,已在花溪大學城建有校區,校本部搬遷此地。將花溪寫入歌詞,具有前瞻性。在此山水之間,眾多學生聚於一堂,攻讀中醫學。歌詞中的“岐黃”是指岐伯和黃帝,相傳為中國醫家之祖。後世以岐黃指代中醫醫術。
第二段是對貴州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的描述。師生們懷抱傳承祖國醫學的志向,嚮往美好的未來;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惜學生,在教學中共同提高;努力把祖國醫學發揚光大。
第三段是對貴州中醫藥大學校訓“厚德明志,篤學力行”的簡要詮釋。展現貴州中醫藥大學師生們充滿陽光、積極進取、勇於承擔的精神面貌;我們有崇高的理想,莫辜負時代的期望。
現任領導
職位 | 姓名 |
黨委書記 | 楊柱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劉興德 |
黨委副書記 | 王念屏、朱洪波 |
黨委委員、副校長 | 滕紅、崔瑾 |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李興 |
(截至2019年1月,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