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莊成立背景
文港鎮位於南昌市進賢縣的西南部,交通便利,316國道、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溫厚、梨溫、滬瑞、昌廈高速公路、320國道、浙贛鐵路複線在此交匯,水上運輸經撫河直達長江。全鎮轄18個村居委會,總面積54.53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人,是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制筆業協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華夏筆都”稱號。 文港毛筆製作有1600多年的歷史,出門一擔筆,回家一擔皮,千百年來制筆、收皮、賣筆成為文港人生活的三部曲。唐代詩人戴叔倫,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曾鞏,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等都因筆與文港結下了深深的情緣。文港,還是一座寫滿筆歷史的文化古鎮,有著深厚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她因筆而名,因筆而興,因筆而榮,因筆而發,中國近代毛筆史中四大家,文港得其二,“周虎臣”、“鄒紫光閣”,名揚天下,成為文港毛筆發展史上的輝煌一頁。
如今,文港已是全國最大的鋼筆毛筆集散地,文化用品產業從業人員占文港總勞動力的70%。毛筆製作在秉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八大類、上千個品種,占據了國內毛筆市場70%的銷售份額,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了一批毛筆製作技藝精湛的巨匠,周貴和就是其中之一,二十多年的制筆經驗,加之勤於鑽研,並且廣交書法界朋友,廣大書法界朋友對毛筆的建議讓周貴和不斷的改進毛筆的製作工藝,力保每一隻毛筆都達到最好的書寫狀態,為了能把這些好的經驗傳承下去,周貴和創立了貴和筆莊,這是集毛筆研發,製作和銷售於一體的組織,貴和筆莊本著從細節著手,合理的控制成本,保證每支毛筆的性能出類拔萃的同時,相比較同類毛筆的價格更是低得令人髮指。筆莊毛筆由老、中、青制筆名師分類選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分別發揮各自工藝之長各制幾個品種,確保產品質量。現生產羊毫筆、狼毫筆、兼毫筆、石獾、胎毛筆多個品種,產品以中檔實用產品為主,兼做部分高、低檔產品,價格堅持平價應市 ,追求產品性價比最高,誠信經營,為用戶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毛筆剛柔相濟,“尖圓齊健”兼備,深得書畫名家青睞。
毛筆文化淺析
毛筆雖然是實用工具,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需求,毛筆的製作工藝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多,使毛筆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漸也成為收藏、鑑賞珍玩的古物。我國最早的毛筆,大約出現在近3000年以前。在秦朝之前,毛筆叫做“聿”和“不律”等,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才有了“筆”這個名稱。蒙恬奉命對毛筆進行了集中生產和改良,所以有秦大將蒙恬造筆之說。這以後,宣州出的宣筆興盛了好幾個朝代。其中在唐宋時期宣州生產的用兔毫製成的紫毫筆,在海內外影響都很大。到了南宋和元代,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的制筆業非常發達,一直到如今,湖筆在毛筆中依然獨占鰲頭。今天非常有名的“善璉湖筆”和“老周虎臣筆莊”都是湖筆的傑出代表。
毛筆的鑑賞不僅要著眼於裝飾意味濃厚的、色彩艷麗的、內容豐富的筆管上,還要重視筆毫的形制和“四德”。根據用途一般分為紫毫、兼毫、水筆、狼毫、羊毫、大筆和畫筆等數種。
(1)羊毫:用山羊毛製作,屬大眾化用品。其中宿羊毫存放多年,脂肪已乾化,容易著墨;陳羊毫有些剛性;穎羊毫精細,尖端透明;淨羊毫無雜質,羊毫性均柔軟。
(2)紫毫:用山兔背部的黑尖毫製成,毛性較為剛硬,寫行書、草書宜。
(3)狼毫:用黃鼠狼尾毛製成,其剛性略差於兔毛。
(4)鼠須筆:用家鼠鬢須製成,筆行純淨順擾、尖鋒,寫出的字型以柔帶剛。
(5)雞毫筆:用雞的胸毛製成,相當柔軟,初學書法者難於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6)豬鬃筆:用豬鬃加工蒸製而成,用於書寫大匾。
(7)兼毫:將不同獸毛以不同比例摻合而成。書寫可剛柔相濟。如紫毫與羊毫配合而成,其中紫毫越多越硬,反之較柔。選購時可依書法者要求不同而定。
毛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因此,古人非常重視毛筆本身的書畫功能,一款好的毛筆必須具備“四德”,即“尖、齊、圓、健”四點。
尖: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瑞。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采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濕,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齊: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因為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無法檢查這一點。
圓: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筆腰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關於這點,潤開後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
可見,只有注意了以上諸點,才能淘出具有良好內涵的古筆來。
現狀及未來
7月中旬,北京最熱的時候。44位民間藝人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捧起鮮紅的“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證書。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獲得國家級“大師”稱號的文房用具製作人員。他們中多數人年齡已70開外,最大者已82歲。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郭海棠對記者說:“咱們共同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
興奮之餘,郭海棠仍掩飾不住憂慮:“由於文房用具都要採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藝人作業環境十分艱苦,收入微薄,行業後繼乏人,文房四寶手工傳統技藝已面臨失傳的危險。”
堅守:面對紅塵的堅淨之心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寶、黛之間的一段感情喻為“木石前盟”,其高潔摯誠,遠勝華麗顯貴的“金玉良緣”。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執管臨池,在檀麻竹草造就的紙張上抒胸臆、鋪經綸,終生不渝,亦如踐行著永無割捨的“木石前盟”。今天,這一切好像變了。
“鋼筆都不用了,誰還用毛筆?”做了40年毛筆的武京生說。
武京生是首批“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中比較年輕的一位,今年50多歲。他10多歲進廠學徒,多年曆練,對“京筆”製作工藝爛熟於心。
“京筆”是與“湖筆”齊名的北派制筆技藝,湖筆以羊毫為最,京筆以狼毫為優。京筆的特色是選料精良,用工考究,完成一枝毛筆,要經過近百道工序。武京生制筆所用原料都出自固定供貨源地和廠商,甚至連供貨時間都有嚴格規定。
“比如狼毫,我們只選用‘小雪’這一天捕殺的黃鼠狼的尾部長毫。”武京生說,因為小雪時節,天氣初寒,動物毫豐而絨少。天氣過冷則毫枯而絨密,不宜制筆了。
據武京生回憶,京城制筆業最盛時有從業人員萬人以上,而今天不過20多人。他從案上拿起一枝自製的筆說:“能做出這樣毛筆的人,全北京找不出3個了。”
與此同時,遠在上海的李耘萍也在為找不到徒弟發愁。李耘萍是首批“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中唯一的女性、“潛泉”印泥第三代傳人。她說,目前該行業從業人數全國不超過200人。一個公司一般有5—6人,如果超過20人,公司就要負運轉。以上海耘萍工藝有限公司為例,一個月最大銷售額在5、6萬元,去掉公司基本開支,一年的利潤僅剩餘2、3萬元,有時還會虧損。從業人員工資一般在2000元左右,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中,只能維持一般的生活水準。由於印泥全部是手工生產,工序繁雜、活計很累,幾年做下來,手都會變形。所以尋找接班人一直是該行業的老大難問題。“現在的青年人沒有人願意吃這種手工勞動之苦,也沒有人能持之以恆地將印泥當作一種事業來做。”李耘萍說,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徒弟,她幾經周折,最後把自己兒子“拉下水”。
處境維艱,後繼乏人,是文房四寶製作業的真實寫照。已故國學大師啟功將自己的書房取名“堅淨齋”,意為“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面對炫目的誘惑,武京生、李耘萍等眾多大師們仍在堅持。
破題:“大師”不僅是一種榮譽
記者採訪郭海棠時,她的嗓音依然沙啞。她說:“第一次為文房四寶製作藝人評國家級大師,其中的困難難以想像。”
郭海棠說,自己每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都會受到“刺激”:與玲瓏剔透的玉雕、光彩四射的景泰藍放在一起,捲成一筒的宣紙顯得那么“不起眼”,幾枝掛起的毛筆也難以喚起評審的興趣。為什麼使用文房四寶的人可以是大師,而製作者卻不能?她覺得,讓每個人都知道文房用具製作人員的艱辛,讓全社會認識文房四寶的價值,是自己的責任。
據介紹,日本早在1975年即頒布《傳統的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對和紙、毛筆等製作工藝冠以“重要無形文化財”等名目,對從業人員有一整套的獎勵機制。19年前,日本“傳統工藝功勞者”大田研精製作的仿古毛筆售價已高達3300多元人民幣,且只限量生產了50枝。在日本,紙、筆、墨、硯、印都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李耘萍介紹說,在日本,徒弟剛開始學徒時,國家會給予其一定補貼,師傅也有一定的獎勵。徒弟研究出新的印泥產品時,國家會給予生產獎勵。她說,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借鑑。
為文房用具製作人員評國家級大師,是很多人的願望,也是實現提升行業價值的有效手段。有專家認為,“給他一項大師的稱號,比給他錢還管用。榮譽稱號是無價之寶,形成系統之後,可以規範市場秩序,改變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實現行業振興。”還有專家指出,日本的硯、紙、墨、筆,其質量並不比中國的高,但其價格卻比中國貨高出數十倍以上,這與我們包裝、宣傳不夠有極大關係。郭海棠說:“肯定傳統技藝、宣傳巧匠大師、樹立產品質量標尺,已是當務之急。”
然而,巧匠未必善言詞。由於大多數文房用具製作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根本寫不出什麼“論文”,評選工作再度受到困擾。最終,評審機構推出一套特殊的評審方法,讓參評人員寫出自己技藝的“訣竅”,為巧匠們化解了難題。看著“考卷”,武京生笑了:“論制筆,應該我考你們才對嘛!”郭海棠拿著大家的試卷也是滿心歡喜:“這都是真正的經驗之談,是無價之寶!”
據悉,在廣東、安徽等文房用具製造較為集中的地區,“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大師”評選受到極大的重視。肇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以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肇慶是“中國硯都”,要打造好這個品牌就需要不斷培養高端人才,肇慶發展文化產業同樣需要這些人才去支撐。
評選大師,僅是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走出的一步。目前,他們還在組織“文房四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向世界申遺的工作,希望我國有著5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文房四寶”得到世界級的保護。
發展:以文化的名義
著名書法家康默如先生告訴記者:“你應該到安徽涇縣看一看。”那裡的山坡上總是曬著造宣紙的材料——檀皮,夏天也像鋪滿白雪。工人們一年四季守著火牆,把抄出的紙漿烘乾。所有的工人黝黑精瘦,汗如雨下。“所以我特別珍惜宣紙,作品寫廢了就翻過來練字——如果你到過涇縣,你也會這么做。”
只有對文房四寶充滿情感的人才能這么說。但這樣的人,作為文房用具的主要消費人群,正在急劇萎縮。
沒有使用,文房四寶就不會得到弘揚與發展。李耘萍說,目前市面上很普通的印泥泛濫成災,而且產品質量越來越差,直接影響到篆刻、珍貴書畫的保存。“以前的印泥很漂亮,現在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以前那個水平了,而且原材料越來越差,很難做出高檔、高水平的印泥。”但不少人對此卻不以為然,圖章蓋上去,字跡一片渙漫也無所謂。對傳統文具不使用、不講究、不辨優劣,是阻礙行業發展的主要羈絆。
對事業,李耘萍有自己的想法。她希望搞科研,引進人才,建立實驗室,把傳統的手工技藝搬到科學平台上來分析,打開傳統手工藝的大門,使傳統印泥產品走上科學的軌道,讓這些傳統手工藝不再是一個“迷”,不再是不傳的傳統“秘方”。但這些,僅靠她一個人是辦不到的。
記者採訪武京生時,看到了許多積壓的毛筆。他說,現在是淡季,老年大學放假了,毛筆沒有人買。
如今,“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的時代一去不返,浸透中國人精神的“木石前盟”也會隨風而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