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決定論
貨幣供應量決定論在國際收支理論中詳細地闡述了最終的國際收支差額即國際儲備與一國貨幣供求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機制,國際儲備的規模取決於一國的貨幣數量以及基礎貨幣中儲備貨幣所占的比例。 由於國際收支差額及其變化直接決定一國國際儲備水平,貨幣供應量決定論認為,一國國內的貨幣供應量決定了該國國際儲備的規模水平。 適度的貨幣供應量決定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忽略貨幣數量來討論國際儲備規模,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正確。
概念
貨幣供應量決定論是貨幣主義學派W.M.Brown和HerryJohnson等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在特里芬比例基礎上分別提出國際儲備與國際收支差額比率和國際儲備與國內貨幣供給比率等。該理論是從貨幣供應角度來分析外匯儲備規模適度問題的。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不平衡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當國內貨幣供應量超過國內需求時,多餘的貨幣就會流向國外,從而引起現金餘額的減少,所以,外匯儲備的需求主要由國內貨幣供應量增減來決定。
內涵
貨幣供應量決定論在國際收支理論中詳細地闡述了最終的國際收支差額即國際儲備與一國貨幣供求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機制,國際儲備的規模取決於一國的貨幣數量以及基礎貨幣中儲備貨幣所占的比例。國際儲備的增加或者減少從本質上講都是貨幣運動的結果。如果一國的貨幣供應超過貨幣需求,多餘的貨幣就會通過進口、購買國外金融資產等方式流向國外,導致順差的減少或逆差的增加;反之,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不能滿足其國內需求時,利率的上揚會通過出口或者拋售國外金融資產的方式使國外貨幣回流,引起國內現金餘額的增加,導致國際收支逆差的減少或順差的增加
作用
由於國際收支差額及其變化直接決定一國國際儲備水平,貨幣供應量決定論認為,一國國內的貨幣供應量決定了該國國際儲備的規模水平。適度的貨幣供應量決定適度的國際儲備規模,忽略貨幣數量來討論國際儲備規模,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正確。貨幣供應量決定論將國際儲備規模的確定從局部問題上升到全局問題,使國際儲備擺脫了簡單的清償力的局限,真正體現了國際儲備作為巨觀經濟政策目標的重要性,拓展了國際儲備理論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