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係數
所謂貨幣供應係數,是以不同年份為基數,GDP指數和CPI增長之積再與流通中現金增長之比的各年份平均值,接近於1或略大於1的年份為基數年,以後任意年份的GDP指數和CPI增長之積與流通中現金增長之比,就是該年的貨幣供應係數。
貨幣供應係數簡介
貨幣供應主要包括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M1)供應和廣義貨幣(M2)供應,一直以來,貨幣的供應好像沒有切實可行的參照係數,貨幣供應忽大忽小,忽緊忽松;物價一漲就緊,經濟一緩就松,貨幣政策的時緊時松,特別是短時間內一松一緊,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如何使貨幣供應更加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呢?首先,我們要能清楚貨幣供應的實質,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特殊的商品,貨幣的供應量要與經濟總量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其次,貨幣供應的長期超過經濟總量發行,原因在於,適度通脹有利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提高社會就業率。再次,如何找到經濟發展總量、物價上漲指數、貨幣供應總量等之間的供需關係,更好的制定貨幣供應計畫。
通過不斷探索研究,貨幣供應特別是流通中現金供應與經濟發展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物價消費價格指數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72115億元,經濟總量增長了129.5倍。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為100,2011年則為2250.4,按不變價格計算經濟總量增長了22.5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1978年定基指數為100,2011年則為5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了5.65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了5.65倍與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增長位數22.5之積,約與經濟總量增長倍數129.5相等。”
同樣,以1978年為基數年,到2011年止,流通中的現金供應量增長了239.38倍;現金增速,明顯大於經濟總量增速,這與改革開放之初,貨幣供應量偏小有關。如果以1990年為基數年,則經濟總量增長25.34倍,現金供應增長了19.19倍;而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數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之積則為20.86倍,與現金供應增長倍數比較接近。
這裡之所以,採用CPI的數據,是因為理論上CPI與GDP指數之積,應與經濟總量增長倍數相等,GDP總量、GDP指數、CPI三者之間應相互驗證,減少統計誤差;而引入了CPI與現金供應比較,則更加科學合理,縮小了貨幣供應量規劃誤差。
故此,我們用CPI和GDP指數增長倍數之積與現金供應量增長倍數之比,來確定流通中現金供應係數,即貨幣供應係數。
貨幣供應係數的推導
以下是以不同年份為基數所得的不同流通中現金供應係數(以下統稱貨幣供應係數)的平均值:第一組數據,以1978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0.54;第二組數據,以1987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0.94;第三組數據,以1988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1.08;第四組數據,以1989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0.97;第五組數據,以1990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1.02;第六組數據,以2001年為基數年,貨幣供應係數為1.05。通過6組貨幣供應係數的比較,第一組數據,由於改革開放之初,流通中現金供應量較小,不足以採納;第三組數據,由於1988年,現金供應同比增長率為46.7%,嚴重超過平均現金供應增長率,其定基數據現金供應較大,相應的增長率就會減小,相對於貨幣供應係數就會較大。總體上分析,貨幣供應係數呈逐漸上升趨勢,這與近年來金融衍生品的增多,需要的現金相對比例較少有一定的關係。
理論上,現金的增長速度應與GDP指數增長和CPI增長之積相等,或者二者相互交叉而行,取值不同年份的基數所得的貨幣供應係數不同,相對而言平均值接近或略大於1的基數年,作為參考基數年最為合理。這裡我們以1990年作為基數年進行相關公式的推導。
首先,我們假設2011年貨幣供應係數為1.05,利用現有數據求出當年所需現金供應量,GDP指數和CPI的基數均為1978年(1978年為100)。
2011年所需現金供應量=(1978年GDP×2011年GDP指數×2011年CPI)/(1978年GDP×1990年GDP指數×1990年CPI×貨幣供應係數)×1990年的現金供應量
=(2011年GDP指數×2011年CPI×1990年的現金供應量)/1990年GDP指數×1990年CPI×貨幣供應係數
=(2250.5×565×2644.4億元)/(281.7×216.4×1.05)
=52531.67億元
≈5.25萬億元
實際上2011年我國流通中現金供應量為50748.47億元。
那么,2011年的實際貨幣供應係數是多少呢?其它條件已知,2011年的貨幣應係數自然而出。
2011年的貨幣供應係數=(1990年的現金供應量×2011年GDP指數×2011年CPI)/(2011年的現金供應量×1990年GDP指數×1990年CPI)
=(2644.4億元×2250.5×565)/50748.47億元×281.7×216.4
=1.087
貨幣供應係數與金融衍生品
為什麼現代金融衍生品對貨幣供應係數影響如此之大呢?主要在於國債的特別是流通性國債的出現,流通性國債的出現,一定意義上取代了部分現金的功能。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債在一定意義就等於美元,如果美國政府能夠與美聯儲達成協定,由美國政府直接發行流通性國債,而不經美聯儲流入市場。那么,美國轉瞬之間就能夠實現美國幾屆總統相要實現的――收回貨幣國家發行權的夢想。因為,新國債可以替換舊國債,新國債可以兌換舊美元,新國債成了新美元,只是需要支付一定的保值利息,只是將美聯儲放到了一邊。那么,美國為什麼需要發行大量的國債呢?因為,美國既想得到美元平衡財政赤字,又想穩定物價,美國政府將國債兌換給美聯儲就會得到美元,美元的大量發行,勢必引起物價的上漲,而美聯儲再將國債賣出即可得到美元,這是最好的辦法;而流通性國債的增加,一方面起到了國債的基本作用,另一方面,又解決了美元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而表面上美元發行量增長率顯得不高,起到暫時穩定人心的目的,而實際上,美國國債特別是流通性國債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美元,只是新幣與舊幣並行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隨著中國國債、特別是流通性國債的增加,流通中的現金需求量相對減少的原因,所以在研究貨幣供應係數時,一定要考慮國債的因素;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也要考慮國債的因素。當然,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發展,然而,如果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以打包、轉讓等手段,攝取高額的利潤率為目的,這種泡沫遲早是要破,對經濟發展也是不會有好處的。
綜合分析,未來幾年,貨幣現金供應係數約在1.08較為合理。一方面,流通中現金供應量,隨著現代金融衍生品的增多,現金的需求量相對較少,貨幣供應係數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加快,貨幣互換又需要占用大量現金,減少了國內現金的流動性,貨幣供應係數越小越合理。
未來貨幣供應預測
考慮到當前貨幣政策和經濟形勢,2013年的貨幣供應係數應在1.11至1.17之間,如果GDP增長率按7.7%,CPI增長率按2.7%計算,2013年的現金供應量在5.8萬億元至6.1億元之間;在此經濟成長和物價指數的基礎上,如果2014年GDP增長率為7.5%,CPI增長率控制在2.8%,貨幣供應係數在1.1至1.15之間,則流通中的現金供應量在6.5萬億元至6.8萬億元之間;如果貨幣供應係數為1.08,則現金供應量就會達到6.93萬億元之巨,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