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農戶的信貸需求與信貸約束

《貧困地區農戶的信貸需求與信貸約束》是2008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西川。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劉西川 著 叢 書 名:中國"三農"問題

研究文叢 出 版 社:浙江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8060837 出版時間:2008-07-01 版 次:1 頁 數:20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金融與投資 > 信用管理與信貸

內容簡介

以工資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貧困地區農戶小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生產經營單位,而是勞動力的供給者。現階段,中國貧困地區的人部分農戶對正規信貸的需求以消費性為主。中國農村金融政策必須做出戰略件的調整--從支持小規模的生產性貸款轉向消費性貸款--以適應農戶信貸需求的新變化。
勞動力轉移和農戶福利水平的整體提高將是中國未來信貸扶貧戰略關注的焦點,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服務對於增強貧困農戶的就業能力和投資能力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劉西川男,1975年生,陝西人。分別於1998年、2002年在西北工業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於2008年在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博士後,主要從事農村金融與小額信貸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參與福特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非政府小額信貸研究”。於2005年協助主持浙江大學卡特中心在內蒙古、河南和山西三省(區)進行的大型農戶和小額信貸機構調查。多次參加國際國內有關農村金融與小額信貸的研討會,並提交和宣讀論文。在《管理世界》、《中國農村經濟》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l緒論
1.1提出問題
1.2觀察視角
1.2.1歷史視角
1.2.2國別視角
1.2.3市場視角
1.3研究思路
1.4結構框架
1.5可能創新之處
2農村金融概況:背景描述與觀察
2.1貧困地區農戶的經濟活動
2.1.1家庭收入
2.1.2生產支出
2.1.3生活消費
2.2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2.2.1改革歷程
2.2.2現狀:正規與非正規
2.2.3農村信用合作社:產品與操作
2.2.4非政府小額信貸
3調查說明
3.1調查對象
3.2調研地區
3.3抽樣情況
3.4調查情況
4貧困地區農戶的信貸需求:生產性。抑或消費性
4.1引言
4.2文獻回顧
4.3農戶信貸需求的貸款用途
4.3.1條新的研究思路
4.3.2契約考察法
4.3.3意願調查+假想式問題
4.4結論比較及方法討論
4.4.1結論比較
4.4.2關於方法的進步討論
4.5本章小結
5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借貸行為:需求與供給的聯立考察
5.1引言
5.2問題的提出
5.3描述分析
5.3.1數據
5.3.2貸款特徵
5.4計量分析
5.4.1模型
5.4.2變數.
5.4.3估計結果及討論.
5.5本章小結
6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信貸需求:直接識別與計量分析
6.1引言
6.2文獻回顧
6.2.1國外研究
6.2.2國內研究
6.3個分析框架
6.4正規信貸需求:識別與分類
6.5經驗分析
6.5.1名義的與實際的信貸需求
6.5.2信貸需求規模
6.5.3進步的討論
66本章小結
7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信貸約束:基於配給機制的經驗考察
7.1引言
7.2文獻回顧
7.2.1定義與分類
7.2.2成因及緩解
7.2.3衡量方法
7.3理論分析
7.4經驗研究設計
7.5實證研究
7.5.1初步考察
7.5.2計量分析
7.6本章小結
8貧困地區農戶小額信貸參與行為:需求與供給的描述分析
8.1引言
8.2目標上移的現象
8.3小額信貸的間接瞄準機制
8.4農戶對給定小額信貸產品的需求
8.4.1直接詢問
8.4.2農戶的收入構成與生產活動
8.4.3其他借款渠道
8.5小額信貸機構的信貸供給
8.6本章小結
9貧困地區農戶小額信貸需求與小額信貸約束的計量分析
9.1引言
9.2文獻回顧
9.3小額信貸的信貸需求
9.4小額信貸的信貸約束
9.5重新審視小額信貸項目
9.5.1信貸扶貧的基本假設
9.5.2忽略了什麼?
9.5.3項目設計思路
9.9本章小結
10結論與政策建議.
10.1結論
1O.2政策建議
10.3可以進步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濟和居民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十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從109655億元增長到183085億元,增長了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860元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5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366元增加到3255元,增加了37.6%。此外,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十分明顯,2005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15.2%下降到12.6%,農村人口的比例從2001年的62.3%下降到57%。然而,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也進一步顯現出來。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日益凸顯,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引起廣泛關注,各種形式的人民內部矛盾時有出現。這些情況表明,我國正處在一個“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一互相交織、複雜多變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各種挑戰。在各種挑戰中,“三農”問題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人地矛盾、糧食產不足需、農民權益亟待加強保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都反映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農業和農民為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明顯提高.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正日漸具備。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