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廉頗聞名於諸侯國時,藺相如還是趙國一個默默無聞的門客。當時秦國的勢力最為強大,秦王得知趙國擁有無價之寶“和氏璧”後,就想依仗自己的勢力讓趙國把和氏璧獻給秦國,趙國群臣聽到這個訊息後,頓時束手無策。正當他們無計可施時,藺相如毛遂自薦,自願出使秦國。面對如狼似虎的秦國,藺相如毫不畏懼,與秦王周旋,最終保全了和氏璧,從此名聲大震。後來在澠池會上,秦王又企圖侮辱趙王,藺相如針鋒相對,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為趙國又立下了大功。
趙王回國後,認為藺相如功勳非凡,拜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聽到後非常不服氣,他逢人就說:“我做大將軍多年,為趙國立下了汗馬之功,而藺相如僅憑几句言辭,就位居我上,況且他出身低微,對此我感到非常羞恥!”並揚言如果遇到藺相如,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並不計較,反而時時處處避開廉頗。當藺相如的門客問他是不是害怕廉頗時,他解釋說他之所以避開廉頗,並不是為自己著想,而是考慮到如果兩人相鬥,勢必會給其他諸侯國以可乘之機,這樣一來,趙國就會有滅亡的危險。
廉頗聽到這些話後,深為感動,他敞開衣衫,背著荊條,親自登門向藺相如謝罪。從此他們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其他諸侯國再也不敢小瞧趙國了。
意義
後來用這個典故表示話罪之意。《三國演義》中就運用了這個典故:“司徒少罪,布一時錯見,來日自當負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