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津銘[華裔建築大師]

貝津銘[華裔建築大師]

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早年的貝聿銘 早年的貝聿銘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927年,貝聿銘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 ,高中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

1944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5年,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畫。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畫。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貝聿銘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聿銘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升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聿銘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定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籌建甘迺迪圖書館 貝聿銘籌建甘迺迪圖書館

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政府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約翰·甘迺迪圖書館。這座建造時間長達十五年,於1979年才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蒐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晚年的貝聿銘仍然接收了多個項目,例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羅浮宮,貝聿銘認為設計的東館只跟其相差40年,但羅浮宮有著800年的歷史,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對於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1983年,羅浮宮有7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因為相互競爭著空間和資金,每個部門的館長甚至不相往來。因此在重修時,貝聿銘建築團隊努力讓7個部分統一成一個建築物。

貝聿銘不知道密特朗總統有無意識到這個挑戰的嚴峻性。但貝聿銘團隊最終讓它們在建築上統一成了整體。

從1990年開始,貝聿銘不那么在乎建築物的造型了。設計一個獨特的建築造型對貝聿銘不再是件難事。貝聿銘開始研究各種文明。這也為蘇州博物館以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做好了準備。

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

21世紀到來後,貝聿銘再次回到中國。蘇州博物館作為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里,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2009年,貝聿銘還參與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貝聿銘去了埃及和中東的其他國家尋找的伊斯蘭教文化的最佳表達,他發現無論是敘利亞大馬士革的伊斯蘭建築物,還是土耳其的建築物,都有著其他宗教的痕跡,不再是純粹的伊斯蘭表達方式。

在開羅貝聿銘在圖倫清真寺得到了啟示,圖倫清真寺對他的作品的影響最大:用於洗禮的噴泉外有三條雙層的走廊;主體建築的外延式幾何圖形的演進,從八角形到四邊形再到圓形。貝聿銘最終掌握了伊斯蘭文化的精華,從而完成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

2015年,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住所內,被一名家庭健康護理員襲擊。之後貝聿銘被送到醫院,在接受治療後已順利出院。

主要成就

建築作品

年份建築作品所在地
1949年港灣石油公司辦公樓美國阿特蘭大
1955年丹佛美國國家辦公樓美國丹佛
1956年富蘭克林國家銀行/羅斯福廣場購物中心 美國明尼奧拉
1960年丹佛市希爾頓飯店美國丹佛
1963年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中國台中
1967年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科羅拉多
1971年海港大樓美國波士頓
1972年達拉斯市政廳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4年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特區
1977年漢考克大廈美國波士頓
1978年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美國印第安納
1979年甘迺迪圖書館美國波士頓
1981年摩根大樓美國休斯敦
1982年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1982年中銀大廈中國香港
198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美國波士頓
1989年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法國巴黎
1990年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德國柏林
1995年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中國北京
1996年美秀美術館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搖滾音樂名人堂美國克利夫蘭
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國蘇州
2004年中國駐美大使館美國華盛頓特區
2006年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2008年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多哈

獲獎記錄

學術榮譽
  • ▪ 1997 法國建築學院海外院士 (獲獎)
  • ▪ 1993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院士 (獲獎)
  • ▪ 1984 法蘭西藝術院外籍院士 (獲獎)
  • ▪ 1979 羅德島設計學院校長院士 (獲獎)
  • ▪ 1978 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獲獎)
  • ▪ 1975 美國藝術文學院終生院士 (獲獎)
  • ▪ 1970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獲獎)
  • ▪ 1951 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 (獲獎)
  • ▪ 1940 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 (獲獎)
  • ▪ 1940 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 (獲獎)
  • ▪ 1940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 (獲獎)
建築業獎項
  • ▪ 2010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 (獲獎)
  • ▪ 2009 英國RIBA皇家金質獎章 (獲獎)
  • ▪ 2006 東方與西方獎 (獲獎)
  • ▪ 2003 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 (獲獎)
  • ▪ 2003 亨利·C·特納獎 (獲獎)
  • ▪ 2001 湯瑪斯·傑佛遜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 (獲獎)
  • ▪ 1999 文化桂冠獎 (獲獎)
  • ▪ 1998 麥克杜威獎章 (獲獎)
  • ▪ 1997 獨立獎 (獲獎)
  • ▪ 1996 賈桂琳·甘乃迪·歐納西斯獎章 (獲獎)
  • ▪ 1996 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 (獲獎)
  • ▪ 1994 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 (獲獎)
  • ▪ 1994 藝術與文學類耶路撒冷獎 (獲獎)
  • ▪ 1994 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 (獲獎)
  • ▪ 1991 美國柯爾貝爾基金會卓越首獎 (獲獎)
  • ▪ 199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獎 (獲獎)
  • ▪ 1989 日本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 (獲獎)
  • ▪ 1983 普利茲克獎 (獲獎)
  • ▪ 1981 美國紐約市藝術文化類市長榮譽獎 (獲獎)
  • ▪ 1981 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 (獲獎)
  • ▪ 1981 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 (獲獎)
  • ▪ 1979 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 (獲獎)
  • ▪ 1979 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 (獲獎)
  • ▪ 1978 埃爾希·德·沃爾夫獎 (獲獎)
  • ▪ 1976 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 (獲獎)
  • ▪ 1970 金門獎 (獲獎)
  • ▪ 1963 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 (獲獎)
  • ▪ 1961 阿諾·布魯納獎 (獲獎)
社會榮譽
  • ▪ 1993 美國喬治·布希總統自由勳章 (獲獎)
  • ▪ 1993 軍官勛位 (獲獎)
  • ▪ 1988 法國密特朗總統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勛位 (獲獎)
  • ▪ 1988 美國雷根總統國家藝術勳章 (獲獎)
  • ▪ 1984 法國政府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勛位 (獲獎)

藝術特點

光線特點

光是建築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線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讓過去的歷史曬曬今天的太陽。透過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間與牆體、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光是貝聿銘在開始一項建築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玻璃鋼材

由於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並且玻璃透明不至於遮擋減損原建築物的立面,不僅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更能夠從視覺上以及空間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築群不會被削弱,並且能使設計者的建築思想得到充分表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自然光線穿過透明的玻璃材料傾瀉到室內,給室內的一切帶來溫暖和靈動之感,網狀鋼材不僅起到了支撐、承載的作用。

巧用混凝

貝氏注重於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徵與視覺表現力,在建築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忠實於材料的質感表現力,從而將對混凝土的套用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在作品中,時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點,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鏇樓梯。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術館內庭的螺鏇梯,我們完全可以將之視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貝還在埃佛森美術館、達拉斯市政廳建築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適於懸挑的力學性能。

幾何構造

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如果說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煉幾何性上作出了成績的話,那么貝聿銘則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礎上豐富了幾何構成,從而為流於僵化的現代主義建築開拓了新的道路。貝以他豐富多彩的建築作品,向人們表明,現代主義仍是有活力的,它決不是一種機械主義,而是同樣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

社會評價

•建築發展

晚年的貝聿銘先生 晚年的貝聿銘先生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新華網評)

•社會文化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貝聿銘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新華網評)

人物影響

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而於此前一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已經奠定了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