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刺(原變種)
貓頭刺,墊狀矮小半灌木,高8-20厘米。根粗壯,根系發達。莖多分枝,開展,全體呈球狀植叢。莢果硬革質,長圓形,長10-20毫米,寬4-5毫米,腹縫線深陷,密被白色貼伏柔毛,隔膜發達,不完全2室。種子圓腎形,深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產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生於海拔1000-3250米的礫石質平原、薄層沙地、丘陵坡地及砂荒地上。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幼嫩時馬樂意採食。其莖葉搗碎煮汁可治膿瘡。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貓頭刺(原變種)
- 拉丁學名:Oxytropis aciphylla var. aciphylla
墊狀矮小半灌木,高8-20厘米。根粗壯,根系發達。莖多分枝,開展,全體呈球狀植叢。偶數羽狀複葉;托葉膜質,彼此合生,下部與葉柄貼生,先端平截或呈二尖,後撕裂,被貼伏白色柔毛或無毛,邊緣有白色長毛;葉軸宿存,木質化,長2-6厘米,下部粗壯,先端尖銳,呈硬刺狀,老時淡黃色或黃褐色,嫩時灰綠色,密被貼伏絹狀柔毛;小葉4-6對生,線形或長圓狀線形,長5-18毫米,寬1-2毫米,先端漸尖,具刺尖,基部楔形,邊緣常內卷,兩面密被貼伏白色絹狀柔毛和不等臂的丁字毛。1-2花組成腋生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10毫米,密被貼伏白色柔毛;苞片膜質,披針狀鑽形,小;花萼筒狀,長8-15毫米,寬3-5毫米,花後稍膨脹,密被貼伏長柔毛,萼齒錐狀,長約3毫米;花冠紅紫色、藍紫色、以至白色,旗瓣倒卵形,長13-24毫米,寬7-10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成瓣柄,冀瓣長12-20毫米,寬3-4毫米,龍骨瓣長11-13毫米,喙長1-1.5毫米;子房圓柱形,花柱先端彎曲,無毛。莢果硬革質,長圓形,長10-20毫米,寬4-5毫米,腹縫線深陷,密被白色貼伏柔毛,隔膜發達,不完全2室。種子圓腎形,深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產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生於海拔1000-3250米的礫石質平原、薄層沙地、丘陵坡地及砂荒地上。模式標本采自阿爾泰額爾齊斯河沿岸的沙丘上。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和蒙古南部也有分布。
本種為荒漠草原地區旱生小灌木。在荒漠草原植被中,常為伴生植物出現,在乾燥的沙地上,可形成貓頭刺占優勢的荒漠群落。本種分布面積較廣,生境多種多樣,因而形態變異幅度較大,特別是生於沙丘上者,由於沙的壓埋,分枝粗細和長短往往不同,形成很多中間類型。我們把這些類型作為該種的種群處理,均歸為一種。
春季綿羊、山羊採食一些花和小葉,駱駝有時採食一些嫩枝葉,春季發芽時馬刨食其根。在內蒙古伊克昭盟,幼嫩時馬樂意採食。其莖葉搗碎煮汁可治膿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