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屬大型虱。頭部呈長形,長度約為寬的2倍。觸角有5節。眼突呈短指狀。胸板呈梯形,前側角鈍,後側角較尖細;前緣略內凹,無明顯的中央突;後緣略外突或中部稍凹人。胸板表皮突窩位於前側角。腹部以節“V”處為最寬。各節背面中央各有2短硬化背片,前後排列,並在中央背片外側各有一近圓形的小硬化片。側背片剛毛2根。腹面無硬化片。雌性長4.5~5.8mm,節Ⅷ生殖足發育良好,略呈長三角形,其末端稍面側外挑,內緣長而硬的剛毛排列整齊,似梳狀。雄性體長3.5~4.7mm。腹部幾乎呈圓形,背片明顯且較寬。生殖片的長為寬的3倍,兩側中央略凹人,無剛毛。陽基突稍短,假陽莖彎曲不對稱 。
宿主與寄生部位:豬,體表。
地理分布
我國大多數省(區);世界各地 。
生活史
豬血虱的發育屬不完全變態,其發育過程包括卵、若蟲和成蟲。雌、雄蟲交配後,雌虱吸飽血後產卵,用分泌的黏液附著在被毛上,蟲卵孵化出若蟲。若蟲與成蟲相似,只是體形較小,顏色較光亮,無生殖器官。若蟲採食力強,生長迅速,經3次蛻化發育為成蟲。雌蟲每次產卵3~4個,產卵持續期2~3周,一生共產卵50~80個 。
流行病學
大豬和母豬體表的各階段虱均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尤其在場地狹窄、豬只密集擁擠、管理不良時最易感染,也可通過墊草、飼養人員、用具等引起間接感染。一年四季都可感染,但以寒冷季節感染嚴重 。
臨床症狀
豬血虱以吸食豬血液為生,耳根、頸下、體側及後肢內側最多見。豬經常擦癢,煩躁不安,導致飲食減少,營養不良和消瘦。仔豬尤為明顯。當毛囊、汗腺、皮脂腺遭受破壞時,導致皮膚粗糙落屑,功能損害,甚至形成皸裂。病豬表現不安,採食和休息受到影響;消瘦;仔豬由於體癢,經常舔吮患部,可造成食毛癖,時間久之,在胃內形成毛球,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或導致其他嚴重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在豬體上發現有豬血虱時即可確診 。
防治
(1)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及環境消毒、豬體清潔等工作,發現豬血虱,應全群用藥物殺滅蟲體。定期檢查,對患有豬血虱的病豬及時進行隔離。新引進的豬要先進行檢疫、隔離檢查。
(2)治療可用敵百蟲、雙甲脒、蟎淨、伊維菌素等進行治療。0.5%~1%敵百蟲水溶液,對豬體進行噴灑。硫黃粉直接向豬體撒布。伊維菌素每千克體重200big,配成1%溶液,皮下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