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長橢圓形,黑色,體長4~5毫米,寬2.6~2.8毫米;觸角基部4節,前、中足脛節、跗節為褐色或淺褐色;頭具刻點,背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較寬,刻點密,被有黑色與灰白色毛,後緣中葉有三
角形毛斑,前端窄,兩側中間前方各有1個向後指的尖齒;小盾片近方形,後緣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條縱紋,復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後向外緣有白色毛組成的1條斜紋,再後近鞘翅縫有1列間隔的白色毛點;臀板復深褐色毛,後緣兩側與端部中間兩側有4個黑斑,後緣斑常被鞘翅所復蓋;後足腿節近端處外緣有1個明顯的長尖齒。雄蟲中足脛節末端有1根尖
刺,雌蟲則無。
卵
橘紅色,較細的一端具2根長約0.5毫米的絲狀物。
幼蟲
復變態,共4齡。體乳白色,頭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無行動能力,胸部氣門圓形,位於中胸前緣。1齡幼蟲略呈衣魚型,胸足3對短小無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蟲體長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皺褶,略彎成C形。
蛹
長約5.5毫米,初為乳白色,後頭部、中胸、後胸中央部分、胸足和翅轉為淡褐色,腹部近末端略呈黃褐色;前胸背板側緣中央略前方各具1個向後伸的齒狀突起;鞘翅具5個暗褐色斑。
生活習性
一年1代,以成蟲在貯藏室縫隙、田間遺株、樹皮裂縫、鬆土內及包裝物等處越冬。翌春飛至春豌豆地取食、交配、產卵。成蟲需經6—14天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葉片,進行補充營養後才開始交配、產卵。卵一般散產於豌豆英兩側,多為植株中部的豆英上,每雌可產卵700—1000粒,產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幼蟲孵化後即蛀入豆英,幼蟲期約37天,老熟時在豆粒內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8—9天(此期隨收穫的豌豆入庫),成蟲羽化後經數日待體壁變硬後鑽出豆粒,飛至越冬場所,或不鑽出就在豆粒內越冬。成蟲壽命可達330天左右。成蟲飛翔力強,可達3—7千米,以晴天下午活動最盛。豌豆象發育起點溫度為10℃,發育有效積溫為360日度
。
引入危害
現除澳大利亞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開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調查,除張家口外,全省都有發生。1965年傳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區,檢疫人員雖及時發現,但無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調進救災種子時,蠶豆象和豌豆象從湖南、湖北等地傳到廣西中部和南部,導致桂林地區成為這兩個物種嚴重發生區。90年代以來甘肅中部地區發生嚴重。主要通過被害種子的調運進行傳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決明、金雀兒、山黧豆等植物。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1年1代。各地發生期,由北向南逐步遞早。豌豆始花,成蟲始出;豌豆盛花,成蟲亦盛;豌豆成熟,成蟲絕跡。該蟲主要以成蟲在豆粒內、倉庫、壁縫、包裝物及野外屋檐、木柱、籬笆、樹皮下等處越冬,但大部分在豆粒內。也發現少數個體以幼蟲或蛹越冬。卵期晉南6-7天,陝西省8-9天,山東省魚台7-10天,江西省南昌5-8天(最長達18天)。幼蟲期20-34天,陝西省35-42天,湖北省羅田35-60天,南昌32-50天。共歷4齡。蛹期晉南6-14天,魚台9-15天,羅田8-14天,南昌一般為8-9天。成蟲出蟄後活25-40日,壽命(包括越冬期)達9-11個月。產卵期8-10天。
成蟲產卵於豆莢上,以花冠脫落後7日的幼莢為多,偶爾著卵於花萼上;著卵部位以植株中部為主,下部次之,上部較少。卵單產,有時2粒上下重疊。幼蟲及蛹在豆粒內,每粒1頭。成蟲在花苞、嫩莢上,早晚棲息於花蕊中或嫩葉上。關於雌蟲的繁殖力,不同作者報導的雌蟲產卵量差別甚大,從不到100粒到平均400多粒。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1代,各地發生期,由北向南逐步提前。豌豆始花,成蟲始出;豌豆盛花,成蟲亦盛;豌豆成熟,成蟲絕跡。產卵盛期約在5月中旬,每次平均產卵150粒。該蟲主要以成蟲在豆粒內、倉庫、壁縫、包裝物及野外屋檐、木柱、籬笆、樹皮下等處越冬,但大部分在豆粒內,也發現少數個體以幼蟲或蛹越冬。
原產地:地中海沿岸。
中國分布現狀:國內除黑龍江外,其他各地均有,且不論在田間豌豆結莢期或倉庫貯藏期,均較常見。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現除澳大利亞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開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調查,除張家口外,全省都有發生。1965年傳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區,檢疫人員雖及時發現,但無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調進救災種子時,蠶豆象和豌豆象從湖南、湖北等地傳到廣西中部和南部,導致桂林地區成為這兩個物種嚴重發生區。90年代以來甘肅中部地區發生嚴重。主要通過被害種子的調運進行傳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決明、金雀兒、山黧豆等植物。
預防防治
控制方法
嚴格檢疫,尤其是從疫區進口的豆類產品。可以組織一定的人力,適時對倉庫的縫隙、旮旯以及倉外的草垛、垃圾等衛生死角清理,因為這些地點都有可能成為越冬成蟲的棲身場所。種植豌豆期間,可進行田間噴藥,降低豌豆象的發生率。豌豆收穫後,在半個月內使用塑膠薄膜密封氣控保管或熏蒸處理。停止種植豌豆3年,徹底消滅豌豆象。
防治措施
①田間防治 掌握在成蟲產卵盛期(常與豌豆結莢盛期相吻合)及幼蟲孵化盛期噴藥防治產卵的成蟲和初孵幼蟲,藥劑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0.6%滅蟲靈1000~15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90%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等,並儘量使每個豆莢均勻著藥以提高防治效果。②豌豆脫粒後,立即曝曬5~6天,可殺死豆粒內幼蟲90%以上。③當豌豆量不太大時,可將曝曬後立即收到塑膠袋中並紮緊,或埋進乾淨麥糠堆里,密閉貯藏半個月至一個月,可殺死所有成幼蟲。④當豌豆量大時,在豌豆收穫半個月內,將脫粒曬乾後的種子,置入密閉容器內,用56%磷化鋁熏蒸,每200千克豌豆用藥量3.3克(1片),密閉3天后,再晾4天。必須嚴格遵守熏蒸的要求和操作規程,避免人畜中毒。
控制方法
1、檢查豆粒內是否有豆象,可採取染色檢出法或比重檢出法。
2、被害種子的檢疫處理,可用氯化苦重蒸,每立方米用藥25—30g,室溫20℃以上處理24h。若用其他重蒸劑可參考巴西豆象或菜豆象的處理。
3、其他防治方法——及早收穫,儘量減少落地種子,粗耕茬地,將散落的種子埋入地下,以殺滅種子內的幼蟲。在苗期噴灑,可用80%敵百蟲,每公頃1—2.5kg;或40%甲基對硫磷乳劑哼每公頃0.25—0.5L:或30%甲基對硫磷可濕性粉,每公頃0.35—0.7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