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坪村[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周家壩鎮下轄村]

豆坪村[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周家壩鎮下轄村]

豆坪村位於周家壩鎮北部,三台山腳下,西漢水河畔,東與本鎮祁山村交界,西與李家坪村以李壩河為界,北與太石鄉 董灣村窯山居民點以平洛河為界,南與本鎮田塄坎村搭界。 全村轄五個社,其中一、二、三、四社為集中居民區,五社(由小河壩、下風崖壩、上風崖壩、寺溝居民點組成)為自然村。

基礎建設

在豆坪村災後重建點, 5·12特大地震給地處犀牛江沿岸的康縣周家壩鎮豆坪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給該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慘重損失,全村201戶802人普遍受災,因災遇難2人,受傷2人,倒塌房屋160戶1172間,嚴重損壞房屋41戶389間,民眾的糧食和家具大部分被埋在廢墟中,豆坪國小48間校舍和村級組織活動室全部倒塌,整個村莊變成了一片廢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88.8萬元,是康縣受災最為嚴重的村之一。

豆坪村是省、市、縣確定的災後整村就地重建試點示範村,市上確定由市委副書記黃澤元聯繫抓落實。重建近4近個月來,黃澤元書記除參加市上召開的重要會議和全市重大活動外,無論天晴下雨,還是白天黑夜,他都堅持在豆坪村指導恢復重建。村支部書記豆登偉告訴記者"在重建中市委黃澤元書記、康縣委黃義成常委和鄉上的領導,天天在村上幫助我們搞恢復重建,給我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確保了全村災後重建的順利進行"。 在重建中,該村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按照"安全、經濟、實用、省地"和"科學規劃、綜合配套、政府補貼、社會幫扶、民眾自籌、分戶自建、質量為先、整體推進"的原則,採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放線、統一施工、統一驗收、分戶出資、整體修建"的"五統二分一整體"的建設措施,把恢復重建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紮實穩步推進。在建設中,由省建總公司具體施工建設,隴南昌信監理公司全程進行監理。每戶設計占地面積187.3㎡,其中磚混結構住房60㎡(一層三間)或120㎡(二層六間),配套圈舍、廁所、沼氣等附助設施,同時規劃修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一處,配套黨員活動室、文化衛生室等公共設施。目前,已完成136戶住房的主體工程,房屋全部分配到戶,民眾陸續入住新居。

搬喬新居

溫家寶總理在豆坪村看望鄉親們 溫家寶總理在豆坪村看望鄉親們

正在重建的新家裡和家人一起看電視豆林鋒向記者說"地震整垮了我們的房子,但震不垮我們堅強的堡壘,在黨 的好政策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很快又搬進新家,現在的家比以前的好多了"。 當記者採訪結束準備返回時,村上父老鄉親紛紛趕來相送,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黨和政府的話,豆建民拉著記者硬要送下山,他一路下來說"現在我們的新房修起了,明年我打算處出打工,讓妻子在家裡務好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收入好一下,明年一年就可以還清所貸的1.5萬元建房貸款,貸款還清後我們準備開個商店,經營百貨"。

隴南災後重建專題

“總理的囑託我們沒忘”

站在康縣豆坪村口的山坡上,新村全貌盡現眼前:東西走向的13排新式農家院落整齊劃一,在朝暉中顯得溫馨而富有生機;縱橫交錯的水泥路上,孩子們在追逐嬉鬧;男人、媳婦們扛著農具結伴走出家門,走向農田;三三兩兩的老人邊曬太陽,邊拉著家常;還有隱隱傳來的流行音樂和姑娘們的笑聲……

“‘5·12’地震後,溫家寶總理來到我們村,在村口品嘗了搶收回來的小麥後,說質量不錯,要我們抓緊時間搶收小麥,做到重建夏收兩不誤。總理的囑託我們沒有忘。”豆坪村村支書豆登偉說。

重建前,村裡的路晴天揚灰,雨天踩泥,房子低矮陳舊,村子環境衛生差。兩年重建,豆坪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進村民豆永康的新家,嶄新的鐵藝大門,用羅馬柱裝飾的圍牆,屋子裡擺放的是時尚的真皮沙發、大理石茶几及現代家電。提起這兩年的重建,豆永康有些激動:“原來的舊房是乾打壘的土坯房,‘5·12’地震把房子搖了個稀爛。但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啊!不但讓我們住上了一磚到頂的抗震房,還幫助我們建沼氣池,通自來水,想方設法幫助我們搞生產,抓產業。作為受災戶,我從內心深處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沒有黨和政府,也就沒有我現在的生活。”

村民們忘不了: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溫家寶總理親臨豆坪村看望慰問受災民眾,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央各部委、省、市、縣領導多次深入豆坪村指導工作,給該村幹部民眾極大的鼓舞。截至目前,全村201戶重建戶已全部完工入住(其中10戶特困戶、2戶五保戶)。廚房、廁所、圈舍、沼氣池、院牆等附屬設施建設也接近尾聲。村莊護坡一期工程已經全面完工,二期工程也即將完工,村級組織活動中心已修建2層,配套的黨員活動室、衛生醫療所、文化室、警務室作為以後開展各種組織活動、方便民眾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周隆基也是該村的受災戶,在抓重建安新家的同時,思變思富的他想方設法籌措了13萬元,於2008年8月建成了養豬場,並從陝西購進了長白、杜洛克等品種仔豬,當年就實現存欄200多頭。2009年是周隆基最為艱辛的一年,在打理養豬場的同時還要進行房屋重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建起了新房,養豬場2009年出欄160頭,實現收入19萬元,周隆基用一年的時間就還清了借款。談起今後的打算,周隆基激動地說:“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得很,只要自己努力乾,就能幹出個名堂來。今年還想增加圈舍,專門建個育肥室,確保肉豬質量,讓豆坪的民眾都吃上放心肉。”

“兩年來,溫總理的囑託我們一直沒忘,我們沒有辜負總理的期望。”豆登偉說。“每到臘月,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做手工掛麵,我們計畫在村里建一個手工掛麵廠,作為一項特色產業,增加民眾收入。我想如果總理有時間再來我們村的話,一定要讓總理嘗嘗我們自己做的手工掛麵。”

在各級組織的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豆坪村廣大幹部民眾齊心協力,艱苦奮鬥,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形成。

本報通訊員崔定強

綻放新顏

三年前的地震,讓建校75年的康縣豆坪鄉(現:周家壩鎮)豆坪國小48間校舍全部倒塌。值得慶幸的是,在10位老師的組織和保護下,全校147名學生全部安全轉移。災後,在香港人援建下,學校矗立起漂亮的樓房,豆坪國小更名為明德國小。

地震發生後,豆坪鄉(現:周家壩鎮)豆坪村成為重災區,被隴南市和康縣列為整村重建的重點村。在離豆坪國小不遠的山頂上,新建的豆坪村展示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全村151戶整體重建戶,在鄉村的統一設計下,全部都安裝了羅馬柱的院牆、鐵藝大門,看上去美觀大方。新建的村級文化廣場上,籃球場、健身場、露天舞台等設施一應俱全。新建的農戶家裡,家家戶戶都配套了沼氣,過上了清潔舒適的好日子。

與此同時,豆坪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災後重建中更上一層樓。全村總投資為200萬元的護坡工程已經全面完工,人飲工程完成了3000米到戶管道埋設。豆坪村還新建了三層混凝土結構的村級活動室一所,800平方米的簡易停車場一處。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