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6年她和丈夫來到北京國際廣播電台,在與中國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國際電台開辦的日語廣播,成了當時除日本以外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日語廣播電台。谷內百合子負責編採、主持《中國巡禮》(後為《中國旅遊》)節目,直到1996年退休為止。
人物故事
谷內回憶起她和已故丈夫高野廣海在中國60餘載的點點滴滴,表達她對中國共產黨充滿的信賴,是那樣的深情,那樣的真摯。
從難民到革命戰士
1945年春,谷內和母親、妹妹從日本來到中國東北。4個月後日本戰敗投降
,谷內和家人淪落為日本難民。1945年末,中共領導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谷內當時正在長春郊區的難民會工作。一位中共領導人在了解谷內和家人的遭遇後說:“你們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我們會尊重和善待日本難民,希望你們能留在這裡參與到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就在這段時間,谷內認識了已投身中國革命的高野廣海。
高野1938年來到中國,後進入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讀經濟學,學習期間他曾到廣州打工,並冒著被追查的危險與中共領導下的東江縱隊保持著聯繫。同情革命、追求進步的高野曾千方百計尋找八路軍,一心想去延安。抗戰勝利後,他輾轉來到長春,成為解放軍東北民族事務部一名宣教幹事。
解放戰爭開始後,日本人回國要經過國統區,很多技術人員被國民黨扣押。谷內自願選擇留下,並參加了解放軍,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即第四野戰軍)後方第十二醫院的護士,參加了解放戰爭中的許多重大戰役。起初她並未打消返回家鄉日本的念頭,然而目睹革命隊伍中的共產黨員為人民解放身先士卒、勇於犧牲的模範行動,她改變了想法,決定和高野留下來,與中國人民並肩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谷內告訴記者,她對中國共產黨的最初了解就是從醫院教導員身上開始的。教導員來自野戰部隊,因部隊嚴守紀律,寒冬臘月堅持露營,不打擾老百姓,結果凍掉了腳趾。教導員常給谷內分析國內外形勢,講革命道理。在共產黨員高貴品質的感召下,在中國革命的洪流里,谷內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1950年,部隊為四對連級幹部舉辦集體婚禮。高野和谷內兩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電波傳遞中國聲音
1951年,谷內和丈夫先後調到北京。起初他們曾與日本共產黨領導人野坂
參三等一起作對日宣傳,主要是翻譯《人民日報》、《紅旗》雜誌和《真理報》上的文章。自1956年起,夫婦倆到北京電台工作,從此,向世界報導中國、傳遞中國聲音就成為他們畢生的事業。夫婦倆分別在新聞組和組稿組工作,在他們與中國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北京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前身)的日語廣播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對外廣播。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夫婦倆與中國人民攜手前行,有艱辛,更有溫暖,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的關懷讓谷內終身難忘。她清楚地記得,“文革”開始不久,外交部長陳毅就曾對他們這些外國專家作出特別關照;“文革”中夫婦倆回到日本,沒有工作,當周恩來總理聽說後,立即指示請他們回來,並對回來後的工作專門作了安排。
谷內與高野為新中國對外宣傳事業付出的努力得到中共幾代領導人的肯定,這些獨特的經歷不僅成為了他們記憶深處的寶貴財富,同時不斷激勵他們為向世界介紹中國而不懈努力。
1972年,日本NHK電視台邀請谷內做一期介紹中國農業的節目。節目播出後,反響強烈,不少認識她的日本朋友都興奮地表達聽後感,使她更加堅信,向世界介紹一個真實可信的中國,不能靠政治口號,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聽眾。
1996年穀內和高野正式退休,但他們沒有休息,自籌資金辦學校,為中國培養大批赴日進修的科技幹部。2008年,高野逝世後,已屆耄耋之年的谷內,依舊沒有停下她為日中友好奉獻的腳步。
信心源於對黨的信賴
在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剛剛開啟的時刻,谷內和高野夫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以旁
聽專家的身份親耳聆聽過鄧小平的講話。儘管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但兩位老人仍然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們曾見證了在共產黨領導之下,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因而對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積極變化篤信不疑。
谷內動情地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世界性的創舉。這是讓中國經濟強大的基礎,中國僅用30年時間面貌就煥然一新,怎能不令世界讚嘆。我很榮幸地成為了歷史的見證人。”
言談中,谷內由衷地感謝共產黨的培養。她說,當初來到中國時只有19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女孩兒。如今,作為中國對外傳播戰線上的工作者,能以點滴貢獻為日中友好添磚加瓦,倍感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