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GDP變大的同時變輕: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對策研究

資源生產率的概念界定與辨析 資源生產率的經濟學分析與理論意義 能源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同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叢書名: 循環經濟與中國綠色發展叢書
平裝: 27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0840108, 9787560840109
條形碼: 9787560840109
尺寸: 20.6 x 14.6 x 1.8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朱遠,1978年11月生,福建莆田人。2007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發展與管理、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曾在《經濟管理》、《社會科學》和《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參編《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辰》,參與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課題8項,獲得省級科研獎勵3次。

內容簡介

《讓GDP變大的同時變輕: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對策研究》適用於從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與管理等領域的研究者,對於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相關人員也很有參考價值。讓GDP變“大”的同時也變“輕”,其根本途徑就是提高資源生產率。《讓GDP變大的同時變輕: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對策研究》對國際上有關資源生產率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案例進行系統研究,試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源生產率的概念和評價方法,為深化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學科根據。《讓GDP變大的同時變輕: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對策研究》對中國到2020年GDP翻兩番情況下的資源生產率問題進行情景分析,提出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並基於資源生產率的視角,解理中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現代化的應有內涵及實施要點,為中國在生產、消費、城市發展領域提高資源生產率提供巨觀政策建議。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問題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4 研究內容、方法與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與辨析
2.1.1 資源的含義及其界定
2.1.2 生產率的含義
2.1.3 資源生產率的概念界定與辨析
2.2 國內外關於資源生產率的研究綜述
2.2.1 資源生產率的實踐與研究歷程
2.2.2 資源生產率的主要研究領域
2.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3章 理論框架:適合中國的資源生產率
3.1 資源生產率的經濟學分析與理論意義
3.1.1 傳統經濟成長理論與自然資本的分割:一個概述
3.1.2 資源生產率:自然資本稀缺背景下的首要效率
3.1.3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經濟成長模型重構
3.1.4 資源生產率的理論意義與套用價值
3.2 資源生產率的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
3.2.1 資源生產率的評價指標設定原則
3.2.2 中國資源生產率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解釋
3.2.3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3.3 資源生產率:一般框架及其在中國的套用分析
3.3.1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產業生態化轉型套用框架
3.3.2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套用框架
3.3.3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可持續消費套用框架
3.4 小結
第4章 情景分析:2020年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三種情景
4.1 引言:歷史回顧與目標討論
4.1.1 歷史回顧:1985—2005年中國經濟成長與資源投入的計量檢驗
4.1.2 目標討論:對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再思考
4.2 基於IPAT模型的中國2020年資源生產率情景分析框架
4.2.1 情景分析法在戰略與規劃領域的套用綜述
4.2.2 IPAT模型:中國2020年資源生產率情景分析的邏輯起點
4.2.3 基準情景的設定與分析矩陣框架
4.3 2020年中國發展的資源輸入端情景分析
4.3.1 水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3.2 土地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3.3 能源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3.4 材料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4 2020年中國發展的環境輸出端情景分析
4.4.1 廢水COD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4.2 廢氣SO2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4.3 固體廢物生產率的情景分析
4.5 小結
第5章 適宜模式:對情景分析結果的進一步討論
5.1 影響情景選擇的主要供給要素:一般分析
5.1.1 自然資源承載力
5.1.2 環境承載力
5.1.3 技術進步
5.1.4 制度創新
5.2 適宜模式:中國主要供給要素的實證分析
5.2.1 基於中國自然資源承載力的適宜情景判斷與選擇
5.2.2 基於中國環境承載力的適宜情景判斷與選擇
5.3 2020年中國適宜模式的模型描述與戰略框架
5.3.1 適宜模式的模型描述
5.3.2 適宜模式的戰略框架
5.4 小結
第6章 推進策略:基於資源生產率的生產、消費與城市變革
6.1 新型工業化:基於資源生產率的產業生態化轉型
6.1.1 對新型工業化的已有認識與評述
6.1.2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視角解理新型工業化
6.1.3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型工業化推進策略:以能源為例
6.1.4 SCIP模式:產業生態化轉型的案例
6.2 新型城市化:基於資源生產率的城市發展模式變革
6.2.1 當前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及其局限性
6.2.2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視角理解新型城市化
6.2.3 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型城市化推進策略:以土地為例
6.2.4 江橋模式:緊湊型城市化的一個案例
6.3 新型現代化: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消費模式變革
6.3.1 當前消費模式與可持續消費模式的衝突
6.3.2 功能服務:基於資源生產率的視角的新型消費模式
6.3.3 功能服務消費模式的推進策略:以材料為例
6.3.4 上海“公交優先”戰略:功能服務模式的例證
6.4 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研究局限與展望
附錄A 中國直接物質投入(DMI)及其構成(1985—2005年)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