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

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

一個周六的下午,七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齊聚在心理諮詢師昕怡的課堂上,熱烈展開了關於父母如何與叛逆的孩子相處的討論,並由此引發了關於如何傾聽才能聽到孩子內心聲音、如何對話、如何表達愛意、如何互相理解等一系列叛逆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矛盾、衝突、互不理解的話題。經歷12個爭執與覺醒的周六,這七個家庭的父母和各自的叛逆寶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互相理解和融洽,家庭的快樂與溫暖包裹了每一個人。家長從此不再傷心、焦慮,孩子更與憤怒、孤獨徹底說拜拜!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0年親子心理諮詢經驗,化為12堂媽媽課,讓你與7個家庭同學習,共成長。12堂媽媽課,猶如12篇微小說,家長一讀就懂,好操作、好套用。12堂媽媽課,引領千萬個父母,破解和諧親子關係密碼。12堂媽媽課,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一個叛逆期,並釋放出內在的生命力。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知心姐姐盧勤教育服務中心負責人、《知心姐姐》雜誌主編祝薇,新浪網教育頻道主編彭昆,北京廣播電台《教育面對面》策劃、主持人延紅,聯合推薦並做序!

作者簡介

周婷麗
畢業於北京市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
《大學生心理成長進行時》、《中國學生健康報》、《大眾健康》特邀撰稿人;
北京交通廣播《1039都市調查組》、北京新聞廣播《教育面對面》、《都市生活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等節目長期特邀心理嘉賓;
連任七年北京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雙選會諮詢專家;
十年工作經歷,專職從事團體心理諮詢與培訓、婚姻家庭諮詢和青少年心理諮詢的研究。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傾聽才能懂得,對話才能理解。一本讓你更好地走進孩子的書。——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朱永新
《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溝通開始,用故事、案例,用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幫助爸爸媽媽走進孩子的心,打開孩子的心門;幫助孩子們理解父母,理解他人,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副總監、《知心姐姐》雜誌主編祝薇
這個年代,都市中大多數人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機會,因而容不得孩子有一絲一毫背離自己期望的行為,但卻不曾想過他們無法再次驗證來之不易的教子經驗,他們無法有翻盤重來的命運選擇。為人父母,是一堂上不完的課,而作者將其濃縮為十二節微型課和幾個鮮活的案件。也許你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駐足、感悟、欣然...你的父母之路將迎來不一樣的風景。——資深教育媒體人、新浪網教育頻道主編彭昆
周婷麗老師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所有教育行為的本質還是用心去愛,但本質是水,技巧是船。要安全渡過愛之水,達到和諧的彼岸,當然需要更好的船。衷心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修好自己的船,順利渡過愛之水,與孩子同享幸福和諧,走向美好的未來!——北京廣播電台《教育面對面》策劃、主持人延紅

名人推薦

傾聽才能懂得,對話才能理解。一本讓你更好地走進孩子的書。——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朱永新
《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溝通開始,用故事、案例,用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幫助爸爸媽媽走進孩子的心,打開孩子的心門;幫助孩子理解父母,理解他人,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副總監、《知心姐姐》雜誌主編薇
這個年代,都市中大多數人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機會,因而容不得孩子有一絲一毫背離自己期望的行為,卻不曾想過他們無法再次驗證來之不易的教子經驗,他們無法有翻盤重來的命運選擇。為人父母,是一堂上不完的課,而作者將其濃縮為十二節微型課和幾個鮮活的案件。也許你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駐足、感悟、欣然...你的父母之路將迎來不一樣的風景。——資深教育媒體人、新浪網教育頻道主編 彭昆
周婷麗老師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所有教育行為的本質還是用心去愛,但本質是水,技巧是船。要安全渡過愛之水,達到和諧的彼岸,當然需要更好的船。衷心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修好自己的船,順利渡過愛之水,與孩子同享幸福和諧,走向美好的未來!——北京廣播電台《教育面對面》策劃、主持人延紅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願父母們修好“溝通之船”
推薦序二:讓溝通敲開孩子的心門
自序
第 1 個星期六
聽見孩子內心發出的聲音
孩子說話時,我們是在“聽”,可是真的“聽見”了嗎?傾聽是一門藝術,不僅要用耳朵,還要用心,從而感受孩子內心發出的聲音。
第 2 個星期六
讀懂孩子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傾聽孩子的語言,觀察他的表情和動作,才能讀懂他省略掉的話語和沒有表達出來的意思,甚至是他的潛意識。
第 3 個星期六
把問題交給孩子,把權利還給孩子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試著從他的角度來體會他的感受,也許就能夠理解他的那些“不當之舉”
第 4 個星期六
孩子的心門是這樣關閉的
面對青春期孩子出現的新特點,如果父母不能了解、理解,孩子便會漸失與父母溝通的欲望,關上心門。
第 5 個星期六
媽媽的擔心不等於孩子的事實
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識開始發展了,開始關注異性了,開始注意自己的外形了。他“早戀”了?其實這只是父母的誤讀。
第 6 個星期六
你這樣說話,孩子才喜歡
說話前,先停一停,靜一靜,想清楚為什麼而說,再以孩子最樂於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第 7 個星期六
讓孩子願意聽又願意說的溝通密碼
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讓孩子願意聽又願意說呢?這需要我們關注自己、孩子和情境三者之間的平衡。
第 8 個星期六
五種愛的表達,給孩子最安全的愛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的愛的表達,父母要了解孩子最想得到的愛的表達,去填滿孩子的愛箱,給孩子最安全的愛。
第 9 個星期六
引導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多樣且易衝動,一觸即發。父母要給予孩子理解,並引導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
第10 個星期六
使孩子走當行的道,到老也不偏離
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父母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等為人的優良品質,使孩子走當行的道。
第11個星期六
提高孩子自控力的方法與規則
父母要學會放權和信任,讓孩子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學會自我管理。
第12 個星期六
親子關係最高技巧是父母做好自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首先做好自己,學會使用多種愛的語言,在此薰染下,孩子自然也會成為一個懂得愛、分享愛的人。

文摘

還我權利
已上初二的聰聰讓媽媽很頭疼,在學校里經常和同學打架,談戀愛,難以管理。媽媽說多了,聰聰就會瞪眼,嫌媽媽管得太多,而且還會搬出自己的理由來和媽媽頂嘴,比如,媽媽讓他按時回家,不允許他晚歸,他卻理直氣壯地說:“為什麼不能晚歸?我爸怎么就可以晚上不回家?”
這令媽媽很煩惱,儘管她跟聰聰講了,爸爸是因為工作,但是僅僅十幾歲的聰聰卻難以理解這點,他認為媽媽這樣對自己不公平,就是不聽。
無奈的媽媽只好讓爸爸來管兒子,自己乾脆不管了。聰聰的父親楊先生是位軍官,平時對兒子管教較少,現在面臨這個狀況,也只會用軍隊的方式對待兒子。
一臉嚴肅的楊先生轉向大家,指了指坐在右邊低著頭的男孩說:“這是我兒子聰聰,初二,我是一名軍官,平時也是對兒子要求比較高,總想讓他出人頭地,考個好學校,有個好未來,但似乎聰聰覺得我很煩,不想好好學習,這令我很頭疼。”
說完他用手推了推聰聰,目光嚴厲地看著兒子,以示讓他和大家打招呼。
聰聰木然地抬起頭來,毫無表情地看了看大家,又低下了頭,就算和大家打過招呼了。
楊先生皺了皺眉頭,沒再說話。看來,聰聰和爸爸之間的隔閡的確很大。
昕怡注意到楊先生的軍人角色在家庭中的重現,這不是父子,而是上下級,聰聰的父親需要轉換角色,在家裡做爸爸而不是領導,允許聰聰做孩子。昕怡的記錄本上又記上一條。
聰聰的表情似乎告訴我們:有這樣的父親,想發出自己的聲音都很難,更何況自己是一個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這得有多大的勇氣才可以和父親抗衡?!
培智見聰聰低著頭,不說話,又聽楊先生說自己是軍官,就樂了,說:“看來聰聰和我一樣遇到了強悍的家長。”
楊先生尷尬地說:“培智這孩子真有眼光,一下子就看到我們家的問題了。”楊先生自我解嘲地笑了笑,繼續說道:“我平時工作忙,回家少,有時工作到很晚也是常事,他媽媽對他要求也挺高,這不,她媽媽覺得管他太難,就把這難題交給我了。”
面對如此矛盾和對立的父子,昕怡的腦海里浮現了一幅畫面:在聰聰的家裡,每天都是聰聰和媽媽在一起的畫面,吃飯,看電視,談學習,爭吵。不過這個家裡似乎總缺了點什麼,對!是父親!聰聰的父親在什麼地方呢?
昕怡問:“那您平時是怎樣和兒子相處的呢?”
許是現場家長很多,為聰聰增添了些許勇氣,因此一聽到昕怡提到爸爸,他就憤憤地說:“我整天都看不見他,誰知道他在哪裡?做什麼?偶爾看見他,還老訓斥我不好好學習。可是他管過我嗎?”
楊先生沒有想到兒子今天在這裡伶牙俐齒,平時在家裡可是很少說什麼的。他詫異地看著兒子。
聰聰見父親用奇怪的目光看自己,坐直了身體說:“哼!我說的是事實。”
楊先生說:“對,我是很少管你,我奇怪的是,你在家裡和在外面就像是兩個人。”
聰聰立刻說:“我在學校是老大,他們都得聽我的。”然後他又小聲地說:“可是在家裡,你和我媽是老大。”
聰聰最後這句話令大家哄堂大笑。人人都感受到了這點。
明白了,原來,聰聰是在向父親——家中唯一的男性角色求取認同。對於已經進入青春期的聰聰來說,爸爸是他認同和學習的榜樣,在他的眼裡,男人就可以像爸爸一樣晚回家,可以在外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他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和同學玩,談戀愛,當老大打架,這些都很正常,媽媽不該把自己限制在家裡。
聰聰還說:“為什麼我就不能談戀愛啊?我都十四歲了,就我媽事兒多。”
昕怡想:一方面是孩子向家長要求自己的權利,要獨立,要自己管自己,父母不給;另一方面孩子尚處在不成熟的青春期階段,難以分辨事情的真相,僅僅看表面現象就做出極端的決定。看來,聰聰的這個情況的確令人頭疼。
聰聰的確在用行動要求公平,自己和爸爸都是男人,為什麼媽媽的要求就不一樣?
昕怡問楊先生:“平時你們在家裡,兒子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嗎?”
聰聰接話:“哪裡能有我的聲音啊?到處都是媽媽的聲音,要不就是偶爾才回家的爸爸教育我的聲音。”
楊先生尷尬地說:“的確,平時他媽媽說的比較多,有些嘮叨,可能是因為我工作忙不在家,她有些壓力大吧。”
“您可以允許聰聰在家有自己的話語權嗎?”昕怡問。
“當然,”楊先生說,“我們肯定給他話語權。”
聰聰抬頭問父親:“真的?我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說了算?”
楊先生點點頭,說:“看見前面幾個例子,我受教育很多。決定做出改變,就從你的話語權開始。”
聰聰擔憂地說:“我媽媽能同意嗎?”
楊先生說:“能,你媽媽通情達理,只要她知道你能夠說到做到,她還巴不得呢,你媽媽累著呢。”
艾琳也說:“我覺得你媽媽要是知道你已經長大了,能為自己負責了,她一定會同意的。我自己的體會告訴我,雖然孩子離開媽媽獨立令我們這些做媽媽的有些焦慮,有些不適應,但是我們寧願自己焦慮也要允許孩子長大。”
張軼媽媽也說:“是呀,哪個媽媽不想讓孩子好好長大呀,我覺得你媽媽就是擔心你,你又是戀愛又是不回家,還在外面打架的,誰當你媽媽都操心呀。你說是不?”
聰聰點點頭說:“喔,那好吧,如果我媽媽同意,我以後一定會做好的,不讓父母操心。”
軍人家庭的聰聰,想獨立相對困難了些,這就不難理解他在外面和在家裡的表現大不一樣。怎么辦呢?難道任其自由發展?或者像聰聰父母一樣說教和限制?
其實,所有這些,僅僅是一個表象,而真正的核心問題是:孩子向父母要權!要自我管理的權利。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不願意再受成年人限制了,不管是談戀愛還是晚回家,都是和父母抗衡的表現,包括在學校打架也是在向老師這個權威挑戰。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你給了我權利,我自然會為自己負責任。
青春期孩子由於“成人感”的形成,自以為已經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干涉。
一個母親的悲哀,就是要接受孩子不再依賴自己。
一個母親的智慧,就是允許孩子逐漸離開自己,即使明知孩子要跌跤,也要讓他找尋自己的道路。因為她知道,一不小心,母親就會變成他成長的牢籠。
承擔自己的責任
針對這個實質性問題,楊先生回家後及時召開了家庭會議。爸爸、媽媽和聰聰展開了討論,當媽媽把做主的權利交給聰聰時,聰聰會怎樣?
對待給家長製造麻煩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把問題交給孩子,家長不斷提問,讓他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和限制。
比如,在談戀愛的問題上引導聰聰思考,現在談戀愛準備結婚嗎?兩個人假如準備結婚,又怎樣生活呢?責任到了聰聰自己手裡,他變得沉默了,不再像開始時煩躁了。
聰聰想了很久才說:“我也沒有想好,只是覺得媽媽不讓做的事情我就要做,現在這樣一問反而覺得兩個人談戀愛只是彼此喜歡而已,並不準備結婚,因為自己目前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辦法生存,現在的主要任務只能是好好學習,為將來做準備。”
太棒了!把問題交給問題的製造者,促使聰聰思考和為自己負責任,當聰聰為自己負責任時他開始成長了。聰聰的媽媽瞪大了眼睛,自己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每個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問題不是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楊先生後來和大家說的回家以後發生的事情,大家聽了都很開心,沒有想到媽媽的放手能讓兒子有這么深刻的思考,這給在場的媽媽們一個很好的啟發。
把問題和人區分開來,每個問題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大家興奮著。
“還沒完呢。”楊先生繼續講家庭會議的內容。
再談到打架,晚回家的事情,聰聰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我就是討厭老師要我們只能這樣,不能那樣,我故意和他們作對,至於晚回家就是不想讓媽媽總限制我,她如果不這樣限制我,在家裡不煩我,那我肯定按時回家了,誰願意在外面待著呀?”
說完,聰聰靦腆地笑了,完全沒有了剛開始時和媽媽之間的對立和跋扈,這令聰聰的媽媽很意外,也很感動,她不由得淚流滿面,同時自責地說:“看來兒子真的長大了,我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對待他了。”
以前的方法?很好!聰聰的媽媽開始醒悟了。以前的方法是什麼呢?
“唉!以前總覺得他是個小孩,沒有長大,所以什麼事情都不敢讓他自己做,樣樣要求他聽我的,從來也不聽孩子說。現在看來,是我錯了,兒子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拿對待小孩子的辦法對待他了。需要給他空間,聽他的觀點,並尊重他,讓他自己做主,允許他去嘗試,只有他體會了,才能成長。別人告訴我們的我們不相信,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體會了才會信以為真。正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此時方知媽媽好’啊!”
多么經典的總結啊!對待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傾聽他內心的聲音,給他自主權,允許他出錯,這樣才有助於他成長。這是每個青春期父母都需要很好地學習和效仿的為人父母經驗。
楊先生帶來的家庭會議令大家耳目一新,尤其是父親們,明白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一味地依靠孩子的媽媽,自己也要發揮適當的引導和約束作用。此時,爸爸們群情激奮,恨不能立刻回家就開始履行自己的父親職責。

序言

推薦序一:願父母們修好“溝通之船”
這些年做《教育面對面》節目,讓我對中國青少年教育的現狀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成長盛宴中,有相當數量的孩子不能品嘗到青春與成長的甜美,而是被形形色色的煩惱所糾纏。
我在節目中接觸過很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異常和行為異常的孩子,如學習困難、抑鬱症、抽動症、人際交往障礙、離家出走、結交不良朋友,甚至走向暴力犯罪等。中國兒童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的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身邊每百個花季少年中就有5個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平均每個班級里都會有兩三個啊!
這個驚人的數字每每讓我感到痛心和焦慮,這些花一樣的孩子怎么才能有更多的快樂、更好的未來?
關於青春期孩子的親職教育問題,我經常和我的節目嘉賓、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周婷麗探討。
現在很多家長都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美好未來,不是來自優異的成績,也不是來自家長的社會關係,而是來自家庭的幸福感。青春期孩子所需要的不僅是父母對其身體營養、學習成績的關心,還有成年人的尊重、認可、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家長所給予的尊重、認可為什麼孩子往往不接受呢?
對此周老師曾跟我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讓我記憶猶新。她說這種不接受是因為“輸出信號”與“接收頻段”的不匹配。成年人用自己所理解和認同的方式去愛孩子,但是孩子所理解和感受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裡面的學問說難真難,但說簡單也很簡單。我很希望把這些學問儘可能多地傳播給廣大家長,因此時常邀請周老師為收音機前的家長朋友“支招”,並期待她將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傾囊相授。
今天,周老師的書出版了!書中翔實地擺出了青少年成長的現狀,通過案例故事的方式給出了從本質到技巧的詳細、透徹的分析建議與可操作性的方法。書中告訴我們所有教育行為的本質還是用心去愛,但本質是水,技巧是船。要安全渡過愛之水,到達和諧的彼岸,當然需要更好的船。
親愛的家長們,那些或沉默、或迷茫、或叛逆、或頑皮的青春期孩子正在彼岸等待著你們的到來,衷心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修好自己的船,順利渡過愛之水,與孩子同享幸福和諧,走向美好的未來!
延紅
2013年10月6日
推薦序二:讓溝通敲開孩子的心門
婷麗老師的新書《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是一本充滿了生活原汁原味的書,是一本詮釋中國式親子衝突、中國孩子成長特色、中國式親職教育的書。
我們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成長認真執著,傾盡全力,但有時候會用力過猛,而失去方向。在面對衝突、需要溝通時,爸爸媽媽們又顯得如此含蓄、內斂、緊張、茫然……我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感,害怕面對衝突與激動的情緒,當然也不善於科學、理性地解決問題。
《讓叛逆的孩子與你更親密》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溝通開始,用故事、案例,用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幫助爸爸媽媽走進孩子的心,打開孩子的心門,幫助孩子們理解父母,理解他人,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心。
祝薇
2013年10月6日
自序
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幾年,接觸了大量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和親職教育困擾的家長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來找我求助的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孩子有問題……”,然而,當家長真正把孩子帶到諮詢室里來見我時,我常常發現,並非孩子出了問題,而是親職教育出了問題,或者說孩子的心理問題正暗示著這個家庭的關係出了問題:有些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些是家長不夠理解孩子,有些是家庭內部溝通方式出了問題,還有些是家長自身的局限所致,等等。總而言之,所有表現在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這個家庭需要改變的信號。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這點,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那么孩子的問題便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於是,在大量個案具有的共性問題面前,我萌生了為這些受困擾的家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念頭,這樣大家面對共同的話題,不僅能看到不同家庭的應對模式,同時也能互相學習和糾正不良的親子溝通方式。由此開展的每周一次持續不斷的團體心理輔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參加過周末團體心理輔導俱樂部的家長和孩子,從中學習到了“尊重”、“理解”,而家長更是學著去改善自身,和孩子友好相處,並允許孩子做自己,等等。
為了使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能從中受益,從去年5月份開始,我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埋頭整理這些案例,梳理思路,想為家長和孩子寫一本實用型的關於親職教育的故事書籍。於是,周末親子俱樂部的團體活動被詳盡地記錄下來,成為本書,並在一年後的今天誕生了。不過書中的人物、故事都經過了加工和處理,書中人名均為化名,同時隱去了個案的特徵性信息,為的是保護個案的隱私性。
在此,我要感謝參加這個家長俱樂部的孩子和家長,正是你們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改變帶給我力量和勇氣,讓我看到這樣的團體心理輔導對眾多受困於親職教育和親子溝通問題的家庭的希望,只要家長和孩子願意做出改變,痛苦就會減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同時謝謝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的總編輯馬百崗和編輯李丹丹,正是你們的悉心指導和耐心工作,才促使本書得以面世;也感謝我自己,潛心研究,悉心整理,挖掘故事的深意,把一個個實用型的問題解決之道奉獻給讀者。另外,我也要感謝我的同事霍雨欣的熱心關注和支持,得以促使本書有機會和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合作面世。
最後,我也要感謝願意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你的青睞和參與,正是改變你親職教育問題和親子關係的鑰匙。
周婷麗
2013年9月30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