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無內容概述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①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現。古同“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熟讀後,自然會領會其中的道理。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導人讀書。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興平中②,關中擾亂③,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④。采⑤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注釋
①質訥:質,質樸;訥,口齒不流利。
②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公元194~195年)。興平中即興平年間
③關中擾亂:指董卓的部將李傕(jué)、樊稠、郭汜(sì)等作亂
④段煨:武威人,曾屯兵華陰,“特修農事”
5.采:指采樵,砍柴。
⑥苦渴無日:苦於沒有時間渴:有急切之意。
翻譯
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啟示
中國有一句古話:“少年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屬身外,惟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心高志遠。任何時刻拾起書本,打開扉頁,都可以在夏曰里讀出雪意,于山間聞到泉鳴。讀書人多的時代,是書籍繁榮的時代,亦是社會文明、人類進步的時代。讀書多的時期,則是生命充實豐盈的時期,是激情熾熱,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時期。於是《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覆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通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於自學者的鑽研。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語出:《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翻譯:董遇善於研究《老子》,並為《老子》作過比較準確的註解,還善於研讀《左氏傳》……有人想跟他學習,董遇卻不肯教導,卻說:“(你)必須先把要學的東西讀上一百遍”,他解釋說,讀書一百遍,其中的意義和思想就自然顯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