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就
譚鉅添是聞名全國的“江高模式”創始人。經過他三十年的打拚,目前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從事:家禽繁育、孵化、飼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家禽屠宰加工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人物事跡
1975年,大隊交給譚鉅添5個人:兩名知青,兩名本大隊農民和一名被當作“新生資產階級分子”批鬥的公社獸醫站站長。家當就是800平方米的大竹棚雞舍,四面通風,冬天冷得像冰窖。1976年2月,這裡運進了第一批2000隻雞苗,他們為了雞苗的保溫,把唯一的一條毯子拿出來蓋雞籠,而6個人則瑟縮在竹笪床上,靠一堆厚厚的禾稈草取暖。這6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年輕人,肯學習、肯鑽研,懂得養雞要講營養、注重防疫,這些都為他們日後共同創業奠定了基礎。為了提高餵雞的混合飼料的蛋白質,譚鉅添每天騎腳踏車從江村到大基頭往返一次,來回幾十公里,運送鹹水魚渣;為了給飼養的雞提高抗病能力,譚鉅添懇求白鶴洞一間生產抗菌素工廠把清理出來的藥渣賤價賣給他們,大大減少獸藥方面的開支;飼料不足,他就栽種蘿蔔、青菜填充。改革開放,譚鉅添成了養雞場的場長,規模擴大了,從開始年出欄不到1萬隻雞擴展到過幾十萬隻。
1985年,上級下達給白雲區的年出口指標是50萬隻雞。可當時每一批肉雞需育90天才達到出口標準,以這樣的速度養雞,無法完成區的出口任務。為縮短肉雞生長日程,擴大出口數量,譚鉅添帶領自己雞場的同事選擇了這一課題進行攻關,繼而提出了一個前中期高蛋白、高能量,後期低蛋白、低纖維的“兩高兩低”的飼養方案,但遇到了蛋白含量超過20%時肉雞就會因蛋白中毒死亡的禁區。面對這個難題,他要求大家不要迷信前人的經驗,應該大膽嘗試。結果,取得成功,使用的飼料蛋白含量超過20%,肉雞不但沒有死,而且生長期還從90天下降到49天,接近當時世界最先進水平。1984年,肉雞出口帶動了周邊農村養殖業的發展。為擴大生產和出口,幫助農民儘快致富,譚鉅添創造了由江村雞場為養雞專業戶提供種苗、飼料和技術服務,專業戶按質量要求交售肉雞的“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僅使他的雞場很快發展成為一家擁有16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集體企業,而且還帶動周邊千萬家農戶走上了養雞致富的道路。1989年,他當上了全國勞動模範。
2005年6月,譚鉅添回村競選黨委書記,他上任不到4年,村務管理順暢,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不少經濟社結束了多年沒有分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