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採訪
譚秋韻:中考後,我就開始思考高考的問題,高一下學期決定放棄。其實我的成績不錯,考北大、清華沒什麼問題。放棄高考選擇走一條全新的、充滿未知的路,確實充滿風險。但是,國外的文化,大學的博雅教育體系、學術氛圍以及人文社科的底蘊,對我吸引力更大。
京華時報:你一共申請了多少所大學?
譚秋韻:我申請了十七八所大學,參加了七八次面試。申請學校時準備各種文書,經常熬到凌晨。
京華時報:申請過程中有沒有挫折?
譚秋韻:我申請哈佛沒被錄取。我熬夜趕了快一個月的文書,才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申請材料,之後一直祈禱被錄取。但我爸爸卻說“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有至少一次重大挫折,早些受挫對於人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經過這次,我才明白申請名校不是為了向任何人證明自己,重在擁有這段經歷。
京華時報:這段經歷給你帶來了什麼?
譚秋韻:我覺得申請過程鼓勵我把自己的世界打開,讓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申請名校也讓我更加學會取捨、平衡地安排生活,我覺得自己收穫的遠遠不止一份錄取通知書。
京華時報:對申請出國讀本科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譚秋韻:首先,標準化考試一定要及早準備。那樣就有更多時間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寫申請文書,比如2011年暑假我就參加了PEER的公益活動,去泰國參加了“APEC青年科學節”,這些對於我之後的申請都非常有幫助。
其次,在文書的準備和面試過程中,一定要堅持“ 做自己”, 找到自己真實的熱情和興趣所在。我發現申請結果較好的同學,共同點是他們都 把自己所熱愛的事情做到了極致。不要覺得你所熱愛的事情太簡單太微不足道,如果你把收集瓶蓋做到了無可超越,同樣也會是你的一大特色。
京華時報:被8所美國名校錄取,你覺得自己有哪些優勢?
譚秋韻:我的優勢在於“愛折騰”吧。國小時我加入北京國際兒童合唱團,高中時被選為學生會主席,2011年暑假,參加PEER毅恆摯友的支教夏令營,此外我還熱愛旅行,喜歡彈鋼琴。我媽媽曾在法國留學,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告訴我:“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最多而不是最好。”所以我要儘量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睜大雙眼去看這個世界,張開雙臂去擁抱不同的人和事。這些經歷和特長,既豐富了我的人生,也被各所名校看重。
京華時報:你曾面臨很多選擇,怎么做出正確的決定?
譚秋韻:選擇很重要,面對重大抉擇的時候,我就變身“表格控”,把各個選擇的利弊詳細地羅列成表格。其實我並不善於做決定,又試圖讓自己更理性,所以選擇列表格這種方式來能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
京華時報:你對未來的職業有什麼構想?
譚秋韻:我對傳媒業非常感興趣,希望做一名記者。之前我曾經到泰國參加過APEC的青年科學節,採訪過NASA的一名日本太空人。我非常享受走進他人生命的過程,也很享受喚起社會關注公平正義的過程。
名校錄取
北京女孩被美國8所名校錄取
譚秋韻接到了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西北大學、威廉士文理學院等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她愛折騰,興趣廣,放棄高考積極參與社會和公益活動。她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最多而不是最好”,張開雙臂擁抱不同的人和事,不僅豐富了人生,也被美國名校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