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開育

謝開育

"一個貧窮山區的農家

百科名片


謝開育同志系廣東連平上坪古坑人,1965年8月24日出生,1987年進入南方日報社,曾在工商部、政文部、湛江記者站、要聞部等部門工作。1999年3月至2005年1月任南方農村報主編,後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印刷廠廠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市場拓展部主任。2010年1月16日晚11時許,因突發疾病去世,終年45歲。從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弟到三農媒體的領軍人,謝開育書寫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個人傳奇;學有所成的農家子弟服務農民群體,謝開育還成就了社會責任擔當的傳奇。

中文名:

謝開育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古坑村

出生日期:

1965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月16日 享年45歲

職業:

報社主編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主要職務:

(1997.1-1998.6)潮州日報副總編輯
(1998.6-1999.3)南方日報要聞部
(1999.3—2005.1)南方農村報主編
(2005.1-2009.3)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印刷廠廠長
(2009.3-2010.1)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市場拓展部主任

人物專訪

“我的家鄉在連平縣上坪鎮古坑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粵東北客家山村。按族譜記載,謝姓傳到我已經是23代,族人聚居有400多年歷史,但基本面貌卻一直沒有多大改變,封閉、貧窮、落後仍然是家鄉的特徵。貧窮的原因有多方面,教育落後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我父母那一代人,許多連國小都沒念完就種田的種田、打工的打工了。通過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來改變人生命運,至少在我小時候仍未成為村民的共識。念國小時我已經跟一位當裁縫的舅舅學藝,是為了將來好謀生。窮鄉僻壤也有美好的一面,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我每年春天都回鄉拜祭先人,對家鄉近年的變化雖不陌生,但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常常會讓我想起老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以及那些流逝了的童年快樂時光。”
2007年5月16日,南方農村報前主編、時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印刷廠廠長謝開育,以一個農家子弟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親身經歷,接受了記者採訪。訪談伊始,他興致勃勃地介紹了老家的情況。

父親堅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謝開育1983年以連平縣應屆考生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山大學歷史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粵東北山區的基礎教育仍未完善,教學質量不高。謝開育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為日後升讀大學打下了良好基礎。除了個人努力與資質秉賦之外,與父親千方百計保證他好好讀書,讀上最好的學校有很大關係。
“我父親沒有多少文化,但他最敬重讀書人。那時家裡很窮,他從來都捨不得買包好煙自己抽。但我從國小到在縣城高中的歷任班主任,他全都認識,每次來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他都要買包最好的煙。我國小畢業那年,上坪鎮還沒有正式的初級中學,我念的是家鄉古坑村國小附設國中班。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父親千方百計讓我轉學到一間離上坪鎮較近、教學質量較好一點的學校——其實也同樣是農村國小附設國中班。為了讓我讀好書,他是不計代價的。”
“雖然事隔二十多年,我還清楚記得接到中山大學錄取通知後,家裡真是樂壞了,父親也愁壞了。當時讀大學雖然不收學費,但家裡連讓我去廣州的路費都拿不出來。父親將叔伯兄弟全部動員起來,把自留山的樹木現砍現賣,籌了400塊錢。我念大學時每月助學金21元,基本夠一伙食了,但每學年總是要有三幾百塊錢其它支出的。就為了這筆錢,家裡所有節餘用光不用說,親朋好友資助的、借的,所有辦法都用盡了,但父親從不等我開口要錢,臨近開學時,他會將一學期所需的費用送到我手上。”
“家裡為了供我讀書是付出很大代價的。我上大一時,原上坪中學一個老師,當時已調到縣教育局工作,他來廣州開會,送我10塊錢,當時已夠半個月的一伙食了。一個貧窮山區的農家,每年要籌幾百塊錢供一個大學生,是十分艱難的事。我高中開始就犯有嚴重胃病,什麼藥都吃遍了,也沒有用,進入大二後不治而愈,才明白是長期飲食太差所致。但當時家裡人的飲食比我更差,如今回想當年,讓我無限感慨。節衣縮食供子女上學,父親無怨無悔,因為他堅信,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大學教育令我明白社會責任

大學四年,謝開育是優秀學生,當了班長,入了黨。那個年代,思想進步,成績優異,意味著人生有更多選擇。畢業分配,他有六個就業方向可選擇:當公務員、留中大任職、進大型國有企業、到南方日報社從事新聞工作等。他最終選擇進入南方日報社。謝說,當年並沒有將新聞工作當作自己的終身職業,而是希望藉此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後再確定人生髮展方向。但“南方”是一個朝氣蓬勃、有社會責任感和凝聚力的集體,他最終安下心來踏實工作,從一名普通記者逐步走上領導崗位。
回顧四年大學,謝開育深有感觸地說:“當年考上大學,我牛氣沖天;四年後離開中大時,我深感自己渺小。知識是一個海洋,學習永無止境,我至今仍不敢自認是一個文人。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無論對社會問題還是具體工作,懂得觀察和思考,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二是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對我來說,或者對任何一個從農村家庭出來的大學生來說,後者顯得更重要一些。一個放牛娃,從名牌大學畢業,走上社會,這種成功本身就激勵著我有信心做好每一項工作,同時也讓我對社會責任有更多承擔和勇氣,對社會問題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從1987年進入報社工作,我輾轉多個部門——工商部、政文部、湛江記者站、海外市場報、河源記者站、廣州記者站、社會生活部、地方新聞部、要聞部、潮州日報社掛職、農村報、印刷廠,這些部門和工作,有些是我熟悉的,有些對我來說根本是陌生的,但我都有信心做好。”
關於農村教育與農家子弟的未來,謝開育認為,農村報要不斷推動政府落實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分配,致力於為農家子弟爭取平等的教育機會,以及向上流動的空間。同時,他願意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廣大農村學生和家長說句心裡話:“一定要讓子女完成義務教育,盡最大的努力供他們上大學。”

直接服務農民是最美好時光

1997年謝開育掛職潮州日報副總編輯,主持該報改版工作,一年半後回南方日報要聞部,負責國際新聞版改版工作,積累了報紙改革的經驗。1999年3月,不到34歲的謝開育服從組織安排,出任南方農村報主編。任職近6年,直至2005年1月調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印刷廠廠長。這期間,他承受了新聞改革與報業經營的巨大壓力。2001年集團處級幹部啟動新一輪競聘上崗,演講台上,謝開育神情凝重講出的第一句話是:“此刻我站在這裡競爭的不是一個主編的職位,而是一種責任。”
通過全體員工共同努力,謝開育在任期間南方農村報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走上了中興之路。南方農村報逐漸成為深受南粵鄉鎮居民和廣大農民喜愛的報紙,成為全國三農報刊的一面旗幟。
“農村報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領導的支持和歷任農村報人努力的結果。我初來農村報時,在這張創辦多年的報紙‘為農民說話、為農業服務’的口號上,增加了四個字‘專門、專業’——‘專門為農民說話,專業為農業報務’。反映在新聞報導上,就是堅持農村報對‘三農’問題的獨立觀察與思考,對損害農民利益的人和事,堅持行使輿論監督的職能。”
在謝開育的親自指揮下,南方農村報的輿論監督報導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猛烈的時代;也在這個時候創辦了“農村財富”版塊,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市場化經營,報紙不斷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內容。
當時,每周三期的農村報為一期16版、兩期是8個版。經過多年改革開放,農村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有錢電視開始普及。農村報必須滿足農民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改版、增張、增加彩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期間還創辦了報紙的專業增頁《養殖寶典》,朝細分市場邁開了第一步。除此之外,在偏遠地區增加分印點,提高發行時效,也是一項重要手段。“這些工作都要大量投入,增加成本,但我們又不能大幅增加讀者的負擔,轉型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但我們終於成功了。”謝頗感欣慰。
“在農村報工作,讓我有機會直接服務農民,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美好的時光。”離任農村報主編到集團其他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在多個場合謝開育都如此表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