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謝自然詩
果州南充縣 ,寒女謝自然 。
童騃無所識 ,但聞有神仙 。
輕生學其術 ,乃在金泉山。
繁華榮慕絕 .父母慈愛捐 。
凝心感魑魅 ,慌惚難具言 。
一朝坐空室 ,雲霧生其問。
如聆笙竽韻 ,來自冥冥天13。
白日變幽晦 ,蕭蕭風景寒 。
檐楹暫明滅 ,五色光屬聯 。
觀者徒傾駭 ,躑躅詎敢前 。
須臾自輕舉 ,飄若風中煙。
茫茫八紘大 ,影響無由緣 。
里胥上其事 ,郡守驚且嘆 。
驅車領官吏 ,甿俗爭相先 。
入門無所見,冠屨同蛻蟬 。
皆雲神仙事,灼灼信可傳 。
余聞古夏後 ,象物知神奸 。
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
逶迤不復振 ,後世恣欺謾 。
幽明紛雜亂 ,人鬼更相殘 。
秦皇雖篤好 ,漢武洪其源 。
自從二主來,此禍競連連 。
木石生怪變 ,狐狸騁妖患 。
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 。
人生處萬類 ,知識最為賢 ?
奈何不自信,反欲從物遷 。
往者不可悔 ,孤魂抱深冤 ,
來者猶可誡 ,余言豈空文 。
人生有常理 ,男女各有倫 。
寒衣及飢食,在紡績耕耘 。
下以保子孫 ,上以奉君親 ,
苟異於此道 ,皆為棄其身 。
噫乎彼寒女 ,永托異物群 。
感傷遂成詩,昧者宜書紳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謝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居大方山頂,常誦《道德經》《黃庭》《內編》,於開元親授《紫虛寶經》於金泉山,一十三年晝夜不寐,兩膝上忽有印,四埂若朱,有古篆六字,粲若白玉。忽於金泉道場,有雲氣遮匝一山,散漫彌久,仙去。
2.南充縣:今四川省南充市。
3.寒女:貧民女兒。
4.童騃 (ái):幼稚愚笨。駿,傻,痴。
5.但聞:只聽說,只知道。
6.輕生: 輕視人生,輕視世俗生活
7.絕:斷絕。
8.捐:拋棄。
9.凝心:專心致志,聚精會神。魑魅(chī mèi):傳說中山林中的妖怪。
10.慌惚:同“恍惚”。 具言:一一說明。
11.一朝:忽然有一天。
12.如:似乎。聆:聽。韻:優美的樂聲。
13.冥冥:深遠的樣子。
14.幽晦:昏暗。
15.蕭蕭:風聲。
16.楹:堂前的柱子。明滅:忽明忽滅。
17.屬聯:連綴。
18.徒:副詞,只。傾駭:傾動驚駭。
19.躑躅(zhí zhú):徘徊不進。詎(jù):副詞,表示反詰,豈怎。
20.輕舉:飛上天去。舉,飛起。
21.八紘(hóng):八極,八方。紘,繩索。古代傳說有維繫天地的八根大繩。
22.影響:形體和聲音。無由緣:沒有辦法攀登,沒有辦法尋求。
23.里胥:古代鄉里的官吏,如同村長。上:稟報上級。
24.郡守:州官。唐代廢郡改州。這裡指果州刺史李堅。
25.驅車:駕車,乘車。領:率領。
26.甿(méng)俗:鄉間的農民。爭相先:爭先恐後地來看。
27.冠:帽子。屨(jù):麻鞋。蛻(tuì):蟬、 蛇之類脫下的皮殼。
28.灼灼(zhuó):明明白白。信:真實。
29.余:我, 韓愈自謂。夏後:夏禹,一稱大禹,傳說中的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以治水著稱。
30.象物知神奸:古代交通不便,人們見聞不廣,常以稀見之物為神怪。傳說夏禹把各地進貢來的各種奇異物品的形狀鑄在九鼎之上,讓百姓加以認識,以便他們進入山林時加以識別和防備。奸:偽,假。
31.魍魎(wǎng liǎng):木石的神怪。旃(zhān): 語尾詞,相當於之,即指魍魎。
32.逶迤(wēi yí):本指道路曲折而漫長,此指漫長的時間。不復振:夏禹之道不振,故而鬼神之說盛行。
33.恣(zì):肆意,過分。欺謾(màn):欺瞞, 欺騙。
34.幽明:黑暗和光明。代指鬼神世界和人間。
35.相殘:互相殘害。
36.秦皇:秦始皇(前246—前210在位),名嬴政。秦始皇一生好神仙,求長生不死之藥,多次受方士的欺騙而不悟。篤好:特別信奉。
37.漢武:漢武帝劉徹,漢武帝一生也迷信神仙,屢受方士欺騙。洪:擴大。
38.此禍:指迷信神仙而招來的災禍。連連:不斷,多次。
39.木石生怪變:相傳木石的神怪叫魍魎。
40.騁妖患:肆意興妖為患。
41.盡:完, 過完。性命“”生命。長延:指延長壽命。
42.人生處萬類:人處於萬物之中。
43.賢:寶貴。
44.從物遷:意謂隨著木石狐狸跑,受他們的愚弄。
45.不可悔:來不及追悔了。
46.孤魂:指謝自然。
47.來者:後人。誡:告誡,接受教訓。
48.空文:空話。
49.常理:正常的道理和秩序,即下文的寒衣、飢食、紡織、耕耘、保子孫、奉君親之類。
50.倫:倫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51.耕耘:泛指農業生產。
52.保:保護養育。
53.奉:侍奉。君:皇帝。親:父母。
54.苟:如果。異:違背。此道:指上述“保子孫”、“奉君親”之類。
55.棄其身:糟蹋自己的人格和性命。
56.噫乎:嘆息之聲。
57.托:託身,寄身。異物:非人類。
58.昧者:有頭腦的人。書:寫。紳:寬大的衣帶。
白話譯文
果州南充縣有個貧寒的女子,名叫謝自然。她痴呆木訥沒有什麼知識,只是聽說世上有所謂的神仙就妄然信從。
於是就起了輕生的念頭而去學習仙術,一個人去了金泉山修習道術。世上的繁華榮譽她都紛紛棄絕,甚至將父母養育的慈愛也都拋在了腦後。
她集中思想,一心一意地去感應魑魅,恍惚的神情很難一一呈述出來。有一天她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裡,感到有雲霧生騰在其間。
好象聽到了來自冥冥之中的笙竽之樂。白天一下子變得幽暗陰晦,蕭蕭的風景也令人不寒而傈。
屋檐和楹梁也忽明忽暗,五色的光芒不停地變更。在旁觀看的人都只剩下了驚駭的神色,徘徊在屋前不敢走近。
過了不久謝自然的身體忽然輕盈升起,飄飄然象風中裊裊的雲煙。茫茫的八極遼闊無邊,也絲毫見不到她的身影和語聲。
鄉里的保甲將這件事匯報到了上司那裡,郡中的太守聽後也既吃驚又感嘆。於是帶領著官吏驅車前往,村裡的百姓也都紛紛趕去觀望。
進門之後什麼也看不到,只有衣冠鞋襪象蟬蛻下的殼一樣丟在屋裡。人們紛紛傳說著這神仙的故事,確鑿而流傳不已。
我聽說在遠古的夏朝,夏禹在鼎上鑄上萬物使人們知道神奸的區別。於是可怕的山林當中百姓也可以任意出入,魎魎鬼怪也再不會遭逢。
但後世相隔年久,這種良好的風氣再也沒能振興,任意欺騙的事越來越盛。陰間和人世紛亂雜陳,人與鬼怪也互相殘害。
秦始皇雖然也篤好長生之術,漢武帝更是開闢了各種裝神弄鬼的渠道。自從這兩代君主的倡導以來,這種災禍竟然就聯綿不絕。
樹木和山石中也生變出各種怪異,狐狸也變幻各種的妖患。一個人不能理解性命的終極,又怎么能更延長自己的人生?
人類處在萬物當中,是最有知識的生物。為什麼就沒有一點自信,反而要隨著世俗的看法而改變思想?
已經過去的時代再也無法追悔,那些上當的孤魂也只能抱冤長恨。但未來的日子卻還是可以有所警誡,那么我說的這些話也就不會是一紙空文。
人生在世有一定的常規之理,男女之間也有各自的秩序。寒冷而穿衣,飢餓而吃飯,都要依靠紡織和耕耘的勞作。
向下要保護自己的子孫幸福,向上要奉養自己的君王和父母安逸。如果違背了這些道德倫常,都是捨棄身體與生命的錯誤做法。
可嘆那個貧寒的女子謝自然啊,將永遠只能身處在異類當中。傷感於這件事情而寫下這首詩歌,那些仍然愚昧的人應該把它抄寫在帶子上時時提醒自己。
創作背景
道教是唐代的“國教”,儘管中唐以後佛教盛行,但並未取道教而代之,道教在社會上的勢力仍然很大,謝自然成仙一事的廣為流傳就是明顯的例證。謝自然是一個女道土,相傳她於貞元十年(794年) 十一月二十日辰時,白日升天,成仙而去。韓愈以儒道自詡,既排斥佛教,亦排斥道教,嘗自比孟子之排斥楊、墨。他平生反對宗教,反對迷信是始終不懈,堅定不移的。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針對謝自然一事的傳說,韓愈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韓愈這首詩揭破神仙騙術,批判封建迷信,在當時很有針對性,目的在於警醒世俗大眾,認清得道成仙的欺騙伎倆。
這首詩結構非常簡單,在敘述所謂學道成仙的事跡時,“慌惚難具言”、“躑躅誰敢前”、“影響無由緣”、“人門無所見”、“皆雲神仙事”等等閃爍其詞的字句,說明當時沒有誰曾親眼看到,實際調查,只是輾轉傳說,越傳越玄,這就讓頭腦冷靜、不肯盲從的人看出了它的虛偽性和欺騙性。這些地方表現出遣詞造句的用心所在。
在詩的後半部分,詩人指出“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謝自然,這位寒女完全是死於迷信和愚昧,已經無法追悔了,但“來者猶可誡”,希望其他人無論如何不可再重蹈她的覆轍,這裡引錄的四句詩,就是他對世人的哲理性的勸誡。謝自然的悲劇,使韓愈深深感到:“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人置身於萬事萬物之中,知識是最為美好、最可寶貴的。像謝自然這樣的悲劇,就是源於愚昧、落後、麻木和迷信;而人之所以愚昧落後,之所以麻木迷信,又是源於無知無識。缺乏知識,乃是喪失一切——至包括生命一的一個根源。
這首《謝自然詩》,典型地體現“以文為詩”的特徵,作者首先概述謝自然學道羽化的過程,接著敘述各方面對此事的荒謬反響,以此設定詩人準備給予剖析和批判的對立面。然後,作品轉入分析批判,並在分析批判中闡明詩人的獨到見解,抒發詩人無比憤慨的情懷。這樣,整首詩歌便如同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的政論文,表現了疾惡如仇、旗幟鮮明的戰鬥風格。整首詩風格平實,語言淺顯,也是這首詩的一個突出特點。這大概是為了便於廣大民眾接受,從而達到家喻戶曉、深人人心。至於宣揚科學,破除迷信,安定人心,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在那個時代,也只能做到這種地步了。
名家點評
南宋詩論家、詞人葛立方《韻語陽秋》:白日升天之說,上古無有也。老子為道家之祖,未嘗言飛升。後之學道者,稍知清虛寡慾,則好事者必以白日上升歸之,見於仙記者,抑何多耶? ……韓退之集載《謝自然詩》曰:“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人多以為上升,而不知自然為魅所著也。故其末云:“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
南宋學者黃震《黃氏日鈔》:《謝自然詩》,指其輕舉之事,為幽明雜亂,人鬼相殘,不知人生常理而棄其身。卓哉,正大之見乎!
清代詞人、學者朱彝尊《批韓詩》:何焯曰:四語為後半篇議論伏案(“慌惚”句下)。 描寫似太史公《封禪書》(“來自”句下)。 切寒女(“寒衣”二句下)。朱彝尊曰:率爾漫寫,不見作手。
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焯《義門讀書記》:阮公《詠懷》云:“壬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濱。朱顏茂春華,辨慧懷清真。焉見浮邱公,舉手謝時人。輕盪易恍惚,飄飄棄其身。飛飛鳴且翔,揮翼且酸辛。”退之此篇,蓋從之出。 安溪先生云:“世固有仙道,自韓子言之,則皆鬼魅所為也,信乎?”曰:其入於鬼魅者多矣,故首曰:“凝心感魑魅。後曰:“木石生怪變,狐狸騁妖患。”而中敘其升舉之候,風寒幽晦,則非休徽可知。然韓子本意,雖視仙道猶鬼道也。故曰:“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其《記夢》云:“安能從汝巢神山?”則直謂世無仙道,但窟宅岩崖,群彼異物耳!韓子之距邪也嚴,故於仙佛皆以鳥獸號之。若朱子《感興》二詩,則探其本原之論也。
清代學者王懋竑《讀書記疑》:謝自然,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白晝上升,見於郡守李堅之奏,又賜詔褒諭,其事自非誣。昌黎詩云:“皆雲神仙事,灼灼信可傳。”蓋紀其實也。是時舉世莫不崇信,而公獨謂:“木石生怪變,狐狸騁妖患”,而有“孤魂抱深冤”、“永托異物群”之嘆,其卓識不感如此,與《論佛骨表》同,世之人未有表而出之者也。余嘗見王鳳洲所撰《曇陽子傳》,正所謂木石怪變、狐狸妖患者,而乃為之張大其事以傳。其視昌黎公,當愧死無地矣。
清代學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公排斥佛老,是生平得力處。此篇全以議論作詩,詞嚴義正,明目張胆,《原道》《佛骨表》之亞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前敘後斷,排斥不遺餘力,人詫其白日飛升,吾獨為孤魂冤痛,警世至深切矣。“凝心感魑魅”一語,包括半部《楞嚴》。
清代學者王元啟《讀韓記疑》:按謝自然事,當日俱奉為神仙,公謂此特為妖魅所惑。末言人生常理,不但議論宏偉,其一片至誠側怛之心,尤足令人感悚。
清代學者黃鉞《昌黎詩增注證訛》:公五言古詩如“在紡織耕耘”及“乃一龍一豬”、“夫平生好樂”等句,其句脈皆上一下四,亦古人所未有,直從《三百篇》來(在紡”句下)。
近代程學恂《韓詩臆說》:二語說理極高妙,然是文體,非詩體也(“莫能”二句下)。韓集中惟此及《豐陵行》等篇,皆涉敘論直致,乃有韻之文也,可置不讀。篇末直與《原道》中一樣說話,在詩體中為落言詮矣。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