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淵源

謝氏的先祖,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之後。謝氏世居中原,至西晉末年才分居於江南。

基本介紹

鶴山客家謝氏分布在十多個村莊,其中以三堡月山下和址山高咀村兩地較為集中。本篇先簡介謝氏得姓及遷入廣東的經過,再述謝子耕率族入遷鶴山及其後裔蕃衍情況,後說各處謝氏的大概情況。

謝氏的先祖,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之後。姜太公下傳11代,有裔孫申伯,為周宣王之舅(周宣王是西周第12代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封申伯於鄧州陳留郡謝邑(舊址在今河南省南陽地區唐河縣南)。申伯以封邑為姓,是謝氏的始祖,稱中原太始祖。謝氏的根就在這裡。

謝氏世居中原,至西晉末年才分居於江南。史稱,申伯36世孫謝衡,於西晉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任國子監祭酒(全國最高學府校長)。時逢“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中原擾攘,不能安居。謝衡乃率族人從陽夏(今河南太康縣)遷於揚州會稽郡之東山(會稽郡治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而東山則在今浙江省上虞縣東南),謝衡遂成為謝氏會稽派始祖(東山一世祖)。東晉至南朝,東山謝氏是江南望族(江南望族王謝並稱),出將入相,世代簪纓,是東晉王朝的重要支柱。重要歷史人物謝安、著名詩人謝靈運、謝朓都先後生活在這一時期。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爆發,以謝安、謝石、謝玄叔侄為統帥的東晉軍以八萬之眾擊潰了前秦苻堅指揮的八十多萬大軍,打得前秦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穩定了東晉政權,並為南北朝對峙局面奠定基礎。這是謝氏家族史上最榮耀的一頁。謝氏祠堂對聯“東山世澤,淝水家聲”即標榜此事。謝氏由是蕃衍甚眾,後來有東山二十八族之分。

歷史來源

隋唐時期,關隴集團取代江南望族執掌中央政權,謝氏權勢下落,於是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嘆。宋代以還,謝氏由江南分支到福建、江西、廣東等省,其支脈紛繁,不可細述。現僅敘其遷入鶴山的一脈淵源。

宋代末年,謝應秀(申伯68世孫,會稽派33世孫)任潯州通判,遂開居於江西省廣信府弋陽縣新正鄉。謝應秀子謝枋得(名儼,字君直,又號迭山)於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登進士第,與文天祥同榜,後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據信州抗禦元兵,與文天祥的抗元鬥爭相援應,失敗後隱居。宋亡,謝枋得長子謝定芝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

謝定芝一脈在寧化縣石壁鄉居留約四代,度過元朝九十多年歲月。至元末明初,傳至曾孫“春”字輩,開始分別向廣東境內各縣遷移。其中謝孟春遷至長樂縣(今五華縣),謝季春遷至龍川、和平,謝逢春遷至大埔、梅縣區市等等。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謝孟春(申伯73世孫,會稽派38世孫)由福建寧化遷入廣東省長樂縣琴江都厥鄉上,是為謝氏廣東開居祖之一,其後裔稱他為一世祖。

長樂是粵東山區窮縣,自明清以來即水土嚴重流失,滿山溝壑,遍地紅壤,生活條件較差,故謝孟春的子孫又先後再遷永安(今紫金)、歸善(今博羅)等地。至12世謝國寶兄弟,適逢“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時期(清政府動員湖廣人民遷入四川以充實因明末戰亂而劇減的四川人口),國寶之兄國遂先行遷去四川重慶府榮昌縣,國寶及另外兩兄弟也擬隨後前往,但遇戰事路途不通,僅在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來到清遠縣清平鄉泮涌暫住。清遠是石灰岩地區,山瘠土薄,難謀發展。僅住十年左右,13世謝子耕又往外尋找較理想的遷居地,終於在鶴山找到了月山下這塊背山面水,土厚地曠,適宜耕作,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從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據《月山謝氏族譜》記載:謝子耕原居清遠縣清平鄉泮涌,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遷移到肇慶府開平縣長靜都五凸型暫住,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再遷到月山下定居。雍正十年(1732年)鶴山建縣,五凸型、月山下都劃歸鶴山縣管治,並開始修築縣城。十一年,謝子耕回到清遠,帶同老父謝國寶及兄弟子勤、子力同來鶴山縣安居創業。其後人在月山村建祖祠奉祀謝國寶,題名“國寶謝公祠”,並預排出三十代子孫班輩,將字派編成五言詩六句,給子孫取名之用:

國(12世)、子、仕、世、興,文、德、顯、朝、堂。

粵、東、居(24世)、廣、肇,清、鶴、兆、嘉、祥。

按謝國寶為廣東謝氏第12世,謝子耕兄弟為13世。遷居鶴山後,子孫相傳,至21世紀初,有270年左右,已傳承了十多代人。各支系蕃衍速度不一,輩份參差,現在並存於世者,計有堂(21世)、粵(22世)、東(23世)、居(24世)四代人。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在鄉人口約900人,包外出工作者為1300人,包僑居南洋、南北美洲者共為2000多人。

高咀村謝氏是另外一支。由於族譜已失,族人對來源地和遷入年代有兩種不同說法:一說在康熙年間,從梅州遷來,至今傳14世。1993年出版之《鶴山便覽》在提到高咀村時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梅州、惠州、潮州謝、黃、胡等姓徙此開村”,應有所根據。另一說,從歸善縣三多竹地方遷來,始遷祖為謝時興,至今傳9世,族人能具體說出這9代人的字輩,照此推算遷入的時間為乾隆前期。由於兩說不能統一,目前只能推測:高咀謝氏的來源可能有兩支,分別在康熙中期和乾隆前期遷入。今高咀謝氏人口約900人,如包括外出子孫在內則為1200人。子孫字輩如下:

俊、恩、時(3世)、維、國,應、久、振、榮、昌,

世(11世)、達、年、方、顯,忠(16世)、傳、韜、傑、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