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天神名。天神《淮南子·墬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高誘註:“諸稽、攝提,天神之名也。”
2.複姓。春秋時有諸稽郢。見《國語.吳語》。
3.地名,諸暨。
關於諸稽郢
諸稽郢行成於吳(吳語《國語》),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句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句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關於諸暨
諸稽是上古時人祝融之後,史載祝融之後封有八姓,其中封為彭姓者有諸稽大彭及豕韋各建為國。諸稽受封於浙,建立了諸稽國,但因諸稽“僻居夷狄,故莫之數矣”。乾隆年間《諸暨縣誌》載:“諸暨者,諸暨國之地也。”宋《路史》將諸暨載入《國名記》中。《國語·吳語·疏》:“諸稽之裔,以國為民”。清代考據學家郭鳳沼認為“諸暨”即“諸稽”,暨、稽聲近,同音假借。諸暨最早文字形式是春秋青銅器銘文中的“者旨”兩字,筆畫之增損也;諸暨之於諸稽,文字之通假也。④另,據《中國地名辭源》載“諸暨市,越語地名,‘諸’意為‘主’、‘王’,‘暨’意為‘蝌蚪’,合起來意即‘蛙主’,或‘蝌蚪之王’,反映了古越人的一種圖騰崇拜,得名於古越人的部落名稱”。⑤諸暨之地,古時屬越,依山旁水,人傑地靈,古韻悠遠,其歷史文化積蘊之深厚更可追述至先秦。《莊子》中就記載了“越人短髮文身”①的習俗,古代吳越地處南方,風俗與中原諸國異,不蓄長發,身刺花紋。古越先民,斷髮文身,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然,地道風俗不僅可體現於衣著打扮,更可從地名入手一窺其貌。地名之中蘊藏著大量的信息,如若深入發掘必然有所收穫,它不僅能夠折射出名稱的由來,人民居地的客觀環境,地理風貌,還涉及到更為廣泛的自然人文特徵,如:人們的社會心理,觀念傳統等等。本文就從諸暨市各鄉鎮村名入手,探悉其中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本文所述各村地名的由來及其更改均摘自《諸暨縣地名志》。
諸暨的由來
素有“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美譽的諸暨,是越國古都,西施故里,歷史悠久,“從水口山、尖山灣、琴弦崗、燕尾山等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歷代未廢,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更名和境域變遷,是浙江省最古老的縣(市)之一,是中國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諸暨東南部分地入漢寧縣,劃西南部分地入豐安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隋文帝開元九年(公元589年)廢吳寧縣,原諸暨部分地復入諸暨;唐光啟中改稱“暨陽”;五代為“越州”,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諸全州,設諸暨縣。③之後諸暨一名一直沿用至今。諸暨文化昌盛,人傑地靈,歷史上有為國獻身的絕代佳人西施,有王冕、陳洪綬、楊維楨等著名書畫家、文學家;近代更有不少志士仁人,湧現出俞秀松、張秋人、宣中華、宣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當代有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等著名科學家。
關於“諸暨”的由來因時代久遠而眾說紛紜,僅《諸暨縣誌》就載有多種說法,據《諸暨縣誌》載,諸暨名稱的由來以“諸山暨浦”說及“諸侯畢及”說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諸暨封邑”說似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