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講

因此,要真正了解《論語》一書的思想內容,就有必要先了解孔子的一生。 《論語》的書名與作者第一節 《論語》的版本與篇章第一節

內容介紹

全書主體約含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孔子生平》。大凡人的思想、言論,總與他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以及所接觸的人和事密切相關。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更是如此。因此,要真正了解《論語》一書的思想內容,就有必要先了解孔子的一生。關於孔子的生平,歷代也有不少專著和零星記載,但也或真或偽,難以確辨。好在古今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許多問題得以澄清,有了定論。本著實事求是、既不盲目信古、也不隨便疑古的原則,本書的這部分內容,以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和《左傳》、《論語》等典籍的基本可信記載為主,並吸收古代、特別是當代學者們的大量研究成果。至於諸如《莊子》、《呂氏春秋》、《說苑》、《新序》、《孔子家語》等書中的一些有關記載,有些顯然是杜撰偽托的,均不採錄;有些真偽莫辨的,則根據古今學者們的研究,或不採錄(如“誅少正卯”問題),或參考一般說法,錄而存疑(如孔子適周“問禮於老聃”、周遊列國中的部分經過、事件等)。對於一些問題,筆者也偶作簡單的推測、評議,聊作一隅之見,供讀者參考。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主要介紹有關《論語》的書名、作者、版本、體例以及注說、傳授等問題,使讀者對《論語》一書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了解。有些問題,歷代爭議頗多,本書擇其要者,參考古今學者大量研究成果,加以列舉、評析,力求得出較為公允、持平的結論;即使是至今懸而未決者,也力求作出較為合理的推測。
第三部分,即第四及以下各章,是對《論語》全書內容的歸納分析,以探求孔子思想的原旨。《論語》一書,文約而旨深,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和複雜;但其文屬語錄體,而且篇章分合排列隨意而無序。語錄體的特點,是往往只摘取其精華語句,而忽略了語句的具體環境或思辨過程。這就使得許多語句的說法觀點和思想主張因缺乏事實或理論的依據和論證,而顯得孤立,易於令人產生歧義和誤解,甚至被歪曲,並導致有如黑格爾的“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之類的詬病。因此,本書擬打破《論語》原書的篇章體制,將主要的語段語句,按其內容歸併組合,分門別類(有些語句雖出自弟子之口,但也根據內容納入孔子的話語系統)。這樣,語句之間,類別之間,互相觀照參驗,並結合語句的辭氣、情感,再聯繫相關的歷史、社會以及可考的事件背景,進行解讀和闡發,以圖“建構”一個比較接近孔子思想實際的體系概貌,其中有些語句的歧義和誤解也許也能得到比較合理的解決,其被“修理”之處,也許也能得到某種程度的還原。比如除了前面所說的“忠君”觀念外,還有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反對弟子學稼等等,是否真如後人所理解的那樣,也只有將之置於這個體系概貌的框架之下,全面觀照,總體把握,具體分析,才可能得到較為接近實際的答案。
但這樣也難免弊病。以筆者之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對於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乃至中國思想史常識的了解和掌握,實不及皮毛,作這樣的嘗試,定然力不從心,結果可能是同樣以個人之偏見,誤解甚至歪曲了孔子的思想,誤導了讀者。若此,則罪莫大焉。所幸只是“漫談”,暢所欲言,只在淺顯通俗,不求探賾鉤深,則拾人牙慧者有之,信口隨心者有之,但依然難免偏頗失當,浮淺疏漏,有失嚴謹,權當痴人之妄言,且見笑於方家。
在以上各章節的闡述中,每每要引用大量的《論語》原文;而由於行文的關係,又不便隨時加以注釋或今譯。因此,筆者將這些以及其他一些較為重要的原文譯成白話,並略加注釋說明,附錄於後。《論語》原文,由於其口語語錄體的特殊性,較之於其他古文,尤為難懂。它成為經典之後,歷代注家蜂起,作了大量的註解、疏通工作,但由於個人和時代、學派等因素,也各有所見,彼此之間差異甚大,難以一致。筆者參考古今大量注釋、疏解和今譯成果,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粗淺理解,冒昧嘗試,以配合正文,供讀者參照。當然,其中的淺陋謬誤也必定更多,懇望專家、讀者不吝教正。

作者介紹

湯化,男,出生於1952年,福建周寧人。1973年-1976年就讀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孔子生平
第一節 聖賢之後
第二節 少也貧賤
第三節 長而好學
第四節 去魯返魯
第五節 四年輝煌
第六節 周遊列國
第七節 夫子晚年
第八節 聖哲千古
第二章 《論語》的書名與作者
第一節 何謂“論語”
第二節 《論語》的作者與成書的年代
第三章 《論語》的版本與篇章
第一節 漢代的《論語》版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