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論潮汐由來大略
東海漁翁訪於西山隱者曰:“餘生於海上,若風雨雲霞雷電霜雪之自(自者所從來之謂也),餘皆略知宗旨矣。至於海潮之來,朝聞夕見,終莫曉其所由然也。遐觀竹帛(古者未有紙、或書於竹簡,或書繒帛,故呼經史為竹帛),博考古今,海經(夏禹治水之時記山川百物,其書名《山海經》也)論衡之文(後漢王充著書考論物理,其書名曰《論衡》),竇氏(浙東處士竇叔蒙著《海濤志》)盧侯之說(袁州刺史盧肇著《海潮賦》),雖多端指諭,鹹於義未安。聞君子志學能文,精智辯物。願為餘明白而陳之。”西山隱者曰:“仆岩居林處,遙海遠江,安能知濤潮之所起乎?且天地廣大,誰能睹其根源!請為子遠取諸經,近取諸物以考之。雖其至廣至大,亦不能逃於理矣。今按《易》稱‘水流濕’(《周易》乾卦之文),《書》稱‘水潤下’(《尚書·洪範》之文),俱不言水能盈縮。斯則聖人之情可見矣。水既不能盈縮,則海之潮汐(音夕,潮之落也,今人呼為澤),不由於水,蓋由於也。地之所處,於大海之中,隨氣出入而上下(音暇,後意同者皆仿此)。氣出則地下,氣入則地上。地下則滄海之水入於江河,地上則江河之水歸於滄海。入于于江河之謂潮,歸於滄海之謂汐。此潮汐之大略備矣。”問曰:“古今言潮汐者多矣,皆以海水盈縮而為之,未有言由地之上下者也。子之獨見,深得其源。然其必非海水之盈縮,從何理以知之?”答曰:“視百川則知之矣。百川亦水也,不能盈縮(此破竇氏言”月為水之宗,水隨月盈縮“者)。海豈獨能盈縮乎?假令海異百川,獨能盈縮,則海水既盈,地亦隨盈而升,百川隨地而上。彼此俱上,則無潮矣。海水既縮,則地亦隨縮而降,百川亦隨地而下。彼此俱下,則無汐矣。固以百川居地之上,地居海之上。地動而海靜,動靜相違,則潮汐生矣。以斯知非海水之盈縮也。”
作者簡介
邱光庭,吳興(今江蘇吳興)人,吳越時(893—978)曾任國子博士。他著有《海潮論》一文,提出了關於潮汐生成的理論,其理論是建立在新的天地結構模式基礎上的,其天地結構模式對張衡渾天說的天地結構模式作了重大的修正,具有相當重要的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