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論與春秋詩學》主要講述了,《三百篇》是中國現存可信的、最早的詩,也是中國詩史的源頭。《論與春秋詩學》受聞一多《歌與詩》的啟發,認為中國古詩承受了“母系”和“父系”兩個系統的遺傳淵源,其原生細胞是樂章古辭,這個原生細胞的活樣本保存至今。堅持“樂辭日詩”的視角考察《詩》和中國詩史,有助於克服對西方學術話語的“路經依賴”,也有助於澄清經學闡釋的諸種謬說。 春秋時期,列國公卿賦詩引詩,《左傳》以“君子”的名義引詩作史評,他們雖“亂用”卻並沒有損傷詩的“真相”。春秋詩學時值兩次“王官之學”之間,又正當詩、樂分流之際,是中國詩學尚未遭受經學污染的一塊“淨土”,《詩》所具有的文學靈性曾得到最初的顯現。《論與春秋詩學》認為春秋詩學是中國詩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並對此做了詳細考辨,多有獨到之見。
作者簡介
董運庭,1949年6月生,重慶市人,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美學、文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月刊》、《江海學刊》和國內各大學學報發表論文100餘篇,著有《傳統經學的現代詮釋》、《劉熙載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楚辭與屈原辭再考辨》等專著。獲四川省、重慶市政府社科二等獎、三等獎共6項。
圖書目錄
緒論
上編樂辭日詩
第一章《三百篇》與中國詩史的“源頭”
一文學史的輸入與“詩”史溯源的歧誤
二中國詩史溯源的幾種“路線圖”
三歌、詩二源與中國“詩”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二章樂章古辭:從《詩》到《詩三百》
一傳說周公“制禮作樂”與周人首創“革命”理論
二《大武》樂章:《詩》的“原生細胞”的標本
三《詩》文本的結構及其拓展與完形
第三章“二南”探故
一關於“王化之基”與“周、召分治”
二周室經營南土與“南國”地域考略
三《周南》《召南》何以區分及其與“荊楚風樂”之關係
四《周南》《召南》為何列於《國風》之首
第四章論“三監”與《邶》《鄘》《衛》“三國同風”
一關於“三監”性質的糾結一
二關於“三監”人物的糾結
三關於“三監”地域的糾結
四關於邶、鄘、衛分編與分卷的糾結
五以“三監”釋《邶》《鄘》《衛》的歷史反思
第五章論“二雅”為周詩——再讀朱東潤《詩大小雅說臆》、孫作雲《論二雅》
一從先秦文獻引《詩》稱謂推考“雅”之本義
二關於“雅”、“夏”、“周”之考釋辨析
三二雅”多為西周晚期的詩
四幾點初步結論
下編春秋詩學
第六章“禮崩樂壞”下《詩》的樂章意義與辭章意義——春秋詩學概觀
一“禮”與春秋詩學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詩、樂分流:《詩》的樂章意義及其衰變
三從樂歌歌詞到《詩》的辭章意義的開發套用
第七章聞弦歌而知雅意——春秋燕享賦詩及其文化機制透析
一春秋“賦詩”概念辨析
二春秋燕享賦詩“全景”概覽
三春秋燕享賦詩的意義傳達機制
四關於“亂用”與“《詩經》的真相”
第八章弦誦有素詩作典用——春秋時期列國公卿引詩證事考論
一春秋時期公卿大夫引《詩》類型及分析
二春秋公卿引《詩》與周代“禮樂文明”
三列國公卿大夫引詩的意義關聯原理
第九章每有發論。假君子以稱之——《左傳》敘事人引詩作史評考論
一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得失
二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是非
三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合於“禮”與否
四餘論:幾個相關問題的思考
第十章介公子以見古人——季札觀樂考論
一季札“觀樂”感言的三個層面
二季札“觀樂”感言的價值討論
三關於吳公子季札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春秋詩學的一樁公案
一比“瞎子摸象”更弔詭的盲目爭執
二《毛詩》內在的衝突
三毛詩與三家詩的衝突
四孔子詩說與傳統《詩經》學的衝突
第十二章春秋詩學研究的拓荒之著——評勞孝輿《春秋詩話》
一把“詩話”推到先秦詩學昌盛的源頭
二《春秋詩話》所遭遇的困境
三勞孝輿生平事跡考略
四《春秋詩話》的成就與不足之處
附錄悉信亦非不信亦非——《詩經》學幾個關鍵的再考察
從“六詩”到“六義”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