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酒器

調酒器

調酒器 是指一個相當大的、廣口的古希臘水壺,用於把酒和水混和在一起。調酒器有各種外形。花萼型和鍾型調酒器都是以它們各自的外觀命名,其他的變化有從簡單的碗型到相對高的罐型,底部有簡單的管狀腳。通常的卵型調酒器有個柄把器肩和敞口的延伸部分連線起來,稱作蛋形壇(kelebe)。各種形狀的調酒器經常有圓柱形或螺鏇形的手柄,除此之外的大多為垂直手柄。

基本信息

簡介

調酒器

英語名稱:shaker

日語名稱:シェーカ

意思是:搖壺。調酒器。裝入製作雞尾酒的材料後搖動,使之攙和的器具。多用銀、不鏽鋼等製作。

又稱搖酒器、搖酒壺或搖桶。

調酒器主要是由銀或不鏽鋼製成的混合器,也有少數為玻璃製品,它是一種能將各種不同的調酒材料充分混合併且涼透的工具。

市場上出售的多為進口產品,多為酒店、歌廳等的專業酒吧所使用。家庭調製雞尾酒,只要能找到具有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代用品就完全可以了。例如用帶螺絲口鐵蓋的玻璃醬菜瓶,只要將它洗乾淨,無異味,同樣能調出令人滿意的雞尾酒。

古代器具

人面盉

洛陽鐘鼎青銅器產品信息

人面盉 人面盉

名稱:人面盉

年代: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200-1100年

複製件規格:高11cm、口徑8cm

作用:容酒器

出土地:河南安陽市殷墟

館藏地:美國費利爾美術館

簡介:該器為大口寬腹圈圓足式,有蓋,為具有龍角的人面形,兩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器蓋與器身連起來看,如同一個仰臥的人頭,形態甚為奇異。器身顯得較矮,在兩旁近額處有兩隻獸面狀貫耳,恰與人面雙耳巧妙相對;另一個流(出水管);器底圈足邊鏤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兩孔分別在蓋耳和貫耳之下,可用系深以繫繩提攜。在腹部和器蓋的兩角之間,主要飾有商代常見的龍紋,圈足上則鑄飾雲雷紋。這件形狀獨特,設計巧妙,裝飾風格又殊為怪異的人面,實在是罕有之物。

鴨形盉

洛陽鐘鼎青銅器產品信息

鴨形盉 鴨形盉

名稱: 鴨形盉

年代:西周

出土:1988年河南省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原件規格:通高25.2厘米 長31.8厘米

複製件規格:高31cm、長35cm

現藏:河南博物院

用途:家居擺放、商務禮品、外事禮品、高檔文化禮品

盉與爵配套可以盛酒,與盤配套亦可盛水。鴨形盉以鴨腹為器身,背部開口,上面加蓋,腹下鑄柱狀足,鴨首當流,鴨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銅人,以其手足將器身與器蓋巧妙地連為一體。蓋沿與口下飾長尾鳳鳥紋一周。蓋內有陰刻銘文43字,筆畫均勻,字跡清晰。銘文記述應國使者“匍”到氐這個地方探訪邢國的國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員會見了他,並贈送給他一些禮物。後來匍用邢公所賜的銅做了這件盉,以作紀念。

該盉造型新奇,極富想像力。整體酷似水鴨,或可名之為鳧,為水鳥,善飛翔。器物整體設計精巧別致,匠心獨運。器體上的龍、牛、鴨、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巧妙和諧地分布於器物的適當位置上,充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蘊含著藝術氛圍,的確是一件將藝術之美與生活之美完善結合的絕妙佳作,令人嘆為觀止。它是根據西周嚴格的等級制度所製造,像匍這種卿大夫一級的貴族,只能用鴨、鵝之類造型的器物。由此可見這件鴨形盉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亦是研究西周時期禮儀制度的實物資料。

楚途盉

春秋時期青銅器,通高25.2厘米,口徑10.8厘米,重4105克。前有短曲形龍首流,龍首為雙目外突,小圓口,頭頂鑄出扉棱,作鬣。兩側輔以蟠虺紋,填以細密的羽狀劃紋,龍頸密飾鱗紋。後有扉棱形尾飾,上密飾相互纏繞的蟠虺紋,填以羽狀細劃紋。肩前後設夔龍形提梁。前端鑄出龍首,雙目圓睜,張口,上唇翻卷,兩側面輔以蟠虺紋。後端短尾上卷,內填以垂鱗紋,龍身彎曲,表面密飾鱗紋。體後部下側附一圓環,有活系與蓋相連。蓋作圓盤形,罩蓋在盉口上,蓋頂有環行鈕,有鏈條與龍身提梁相連線。蓋面密飾回紋與雲雷紋組成的裝飾帶。腹部二周為凸繩紋,內飾相互纏繞的蟠虺紋。肩部施一周雲雷紋,並有金書銘文“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八字。腹下設三蹄足,足上部鑄獸面紋,獸面兩眼之間附以扉棱作鼻,獸面兩側輔以捲雲紋。楓橋何山出土,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組定為一級文物。

龍首盉

龍首盉 龍首盉

是一件春秋晚期的青銅酒器,

1955年從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

高24.7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7.5厘米,重7.1公斤。

器物完好,通體銅綠,造型別致,風格獨特,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 476年)很特別的銅盉,祭器中的精品。該盉為方形,鼓腹、曲尺圈足,蓋面正中置一小鈕,鏤空厚唇,口與圈足上下對稱,和諧統一。前置瞪眼張嘴的龍首流,龍頸(流)作兩度彎曲,胸、背附著扉牙,增添靈動魅力;後有鏤空獸形鋬,臥獸雄健回望,神氣活現。腹部兩側各置一環狀鈕,便於系索。整個器物造型新穎、裝飾活潑、鑄制考究、古樸典雅。

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在安徽省最重大發現要數蔡國的蔡侯墓出土的銅器群,計有123件,加上兵器、樂器、馬飾等總計557件,其中有銘文的銅器 60餘件。這批蔡侯墓出土的青銅器,統稱為“蔡器”。有趣的是這件蔡器當時並不叫作“龍首盉”,而是叫作“龍嘴壺”,為什麼呢?原來由於這件器物造型別致,引起分歧。因為盉通常有三足,它沒有,而是圈足,樣子像壺;有人認為它是商周盉的改革,是一種異形盉。事也湊巧,後有一件戰國青銅器出土,樣子和“龍嘴壺”很相似,而且上面銘文中還有“盉”的字樣,故定名為“龍首盉”,可見無足有圈底的盉自古有之。這種春秋異形盉,流行於江淮地區西部的方國中,地方特色濃厚,是這一地區青銅文化的代表性酒器,屬“中國文物精華”,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吳王夫差盉

吳王夫差盉 吳王夫差盉

吳王夫差是中國春秋末期的吳國君王,流傳至今,有關他的歷史實物已是少之又少。吳王夫差盉, 就是兩千多年前吳王夫差遺留下來的唯一一件青銅酒器。

這隻盉,高約27.8厘米,口徑11.7厘米,腹徑24.9厘米。

整個盉通體上下都由龍紋進行裝飾,表明了它出身高貴,應該是春秋時期某諸侯國的宮廷用具。這件盉的頂上有蓋,蓋上有系,套在鏈上的一端,另一端與提樑上的小系相接。

整個器物上最突出的是盉的弧形提梁,採用了一個龍的造型,提梁內部是中空的,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而成,這被稱為透雕交龍紋。盉的腹部呈扁圓形,圓口深腹。盉表面上也飾有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整個器型極為規整而優美。

這件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堪稱中國春秋晚期青銅鑄造的上乘之作。吳王夫差盉上還刻有一句銘文,它不僅標誌著此盉的身份,更揭示了兩千多年前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吳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條弧形的提梁。整個提梁是一條龍,龍體中空,是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的形式組成,稱為透雕交龍紋,腹部呈扁圓形,飾變形的龍紋。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盉的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敬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盉。此盉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吳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銅禮器。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虺龍紋盉

上世紀70年代,繁昌出土一件古銅器,樣子像把銅壺,器身布滿銅銹,花紋特徵模糊不清。經文物工作者仔細洗刷乾淨,才露出廬山真面目,使考古人員為之震驚,原來它是春秋時期一種盛酒器,稱“盉”,因為器身鑄刻虺(音毀)龍紋飾,故名“虺龍紋盉”。

該盉通高29厘米,口徑17.5厘米,重7.5公斤,敞口、束頸、橢圓腹。蓋微凸,上有一條虺龍盤起,昂首睜眼,兩角後翹,身體修長,通身鱗紋,栩栩如生。腹部飾四組竊曲紋一周,前有流(出水管),後有鋬(把柄),流、鋬均飾雲紋,鋬和蓋以一條銅鏈相連。整個造型渾圓穩健,通體銅綠,光澤瑩亮,規整古樸。虺龍紋是青銅器紋飾之一,古稱蛇為虺,蛇是古代江南土著的圖騰之一。此盉造型、紋飾,不見於中原同時期青銅器,是江南青銅文化的地方特色。

中國青銅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它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春秋時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周王室鑄器減少,但各諸侯國大量鑄造,出現了青銅工藝新技術新成就。1978年6月,在繁昌縣城東郊湯家山春秋墓出土的這件虺龍紋盉,應屬吳國的遺物,因為繁昌在春秋時期為吳國的邊邑。吳國青銅器和黃河流域青銅器一樣,發展很早,無論是澆鑄、造型、紋飾,與中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但又呈現出地區性的特色。它們不像北方諸國青銅器多雄渾凝重、紋飾怪異。而是只圖效用,不尚雕飾,因此少神秘威嚴,多簡樸靈巧。如虺龍紋盉,既大方實用,又給人以清新感,是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完美的結合,代表了那個時代江南青銅文化的潮流,其精巧工藝與優美造型,至今仍具有巨大的魅力,吸引著人們。虺龍紋盉,屬國家一級文物,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別樣造型

第一款是以復古飛機為外形,很有個性。不知道喝它調製的雞尾酒會不

調酒器 調酒器

會讓你有遨遊天空的感覺。(如圖)

第二款是啞鈴造型,你可以邊調雞尾酒邊練'雞'肉。

相關器材

調酒杯:一種闊口厚玻璃杯,容積有大有小。其作用是將各種不同的調酒材料充分混合、涼透。

酒吧匙:容量約3.5毫升的長柄小匙,是一種將各種不同的調酒材料進行充分混合時的攪拌工具,經常和調酒杯一同使用。家庭普遍具備的長柄湯匙具有同樣的作用。

調酒棒:一種由塑膠或玻璃製成的細棒,也是一種攪拌工具,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人們每天使用的筷子,是它非常理想的代用品。

開瓶器:用不鏽鋼製成的開瓶工具,以具有螺絲鑽、開瓶、開罐等多功能的為佳。

濾冰器:一種帶網眼的濾冰工具,大多為不鏽鋼製品。在家庭里,這種工具的代用品不難找到。

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還應具備的用具包括:

打蛋器、冰夾、冰勺、冰桶、檸檬擠汁器、電動攪拌器、榨汁機、漏斗、玻璃水罐、吸管、調料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