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法國巴黎一個普通街區,一個匯集了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尤其是貧民和移民的問題中學在一個學期內發生的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各種日常生活。
雖然學生們膚色各異,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但在法國崇尚自由的教育體制下,這群十三四歲的學生都活潑到幾乎放肆,屢屢向老師發難,讓老師們飽受挫敗感,即便如此,老師還是在內心裡堅守著孩子們作為弱勢群體的權利,體諒他們作為移民的難處,以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對待他們,而且在這個基礎上嚴格要求他們,努力的傳授知識給他們。
20個學生和老師上著一堂一堂略顯鬆散的法語課,其中包含了老師和學生的問答,學生們的頑劣和老師的無奈、懊惱。直到有一天一個黑人孩子在課堂上打傷了同學,老師在情急之下說了一句帶有種族歧視成份的粗話,學生面臨著被開除,老師面臨著被校委會審查。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弗朗索瓦·馬林 | 弗朗索瓦·貝高多 |
艾斯梅拉達 | 艾斯梅拉達·烏埃達尼 |
蘇雷梅納 | 弗蘭克·凱塔 |
昆巴 | 瑞秋·瑞奇莉亞 |
阿偉 | 王偉 |
Damien | Damien Gomes |
Eva | Eva Paradiso |
Juliette | Juliette Demaille |
Laura | Laura Baquela |
Louise | Louise Grinberg |
Nassim | Nassim Amrabt |
Rabah | Rabah Nait Oufella |
Les Profs - Cécile | Cécile Lagarde |
職員表
製作人 | Caroline Benjo、Carole Scotta |
導演 | 勞倫·岡泰Laurent Cantet |
副導演(助理) | Aurelio Cardenas、Mathieu Danielo |
編劇 | 勞倫·岡泰Laurent Cantet、弗朗索瓦·貝高多、羅賓·卡皮洛、勞倫·岡泰 |
攝影 | Pierre Milon |
剪輯 | Robin Campillo、Stephanie Leger |
美術設計 | Sabine Barthélémy |
服裝設計 | Elisabeth Joinet、Marie Le Garrec |
錄音 | Antoine Baudouin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 |
| |
| |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獲獎記錄
時間 | 電影節名稱 | 獎項名稱 | 獲獎情況 | 獲獎方 |
2008年5月25日 | 第6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 | 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 獲獎 | 《牆壁之間》 |
2009年2月27日 | 第34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改編劇本獎 | 獲獎 | 《牆壁之間》 |
2009年2月 |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外語片獎 | 提名 | 《牆壁之間》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弗朗所瓦·貝格多的同名小說,影片把視角聚焦於一所位於巴黎普通街區的中學裡一群反叛精神十足的青春期少年。
拍攝過程
該片的鏡頭運用非常簡單,導演用的多是中景的長鏡頭,學生的臉和老師的臉交替出現。 正式拍攝時,三部攝影機在教室捕捉課堂上的情景,儘管有劇本,但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在現場自由發揮。學生因為每天都在生活里演好學生或是壞學生的角色,所以拍戲就像是遊戲,使得導演的拍片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劇情的節奏也流暢無比。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 國家/地區 |
Haut et Court | 法國 |
法國第4電視台 | 法國 |
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 (CNC) | 法國 |
France 2 Cinéma | 法國 |
Memento Films Production | 法國 |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 | 國家/地區 | 發行公司 | 國家/地區 |
Haut et Court | 法國 |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 中國香港 |
AMA Films | 希臘 | 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 | 阿根廷 |
Barbar Film | 土耳其 | Camera Film | 丹麥 |
Cinéart | 荷蘭 | Filmcoopi Zürich | 瑞士 |
Imovision | 巴西 |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 德國 |
Kino Bez Granits | 俄羅斯 | Mikado | 義大利 |
SPInka | 波蘭 | Golem Distribución S.L. | 西班牙 |
索尼經典 |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 | NonStop Entertainment | 瑞典 |
ArtCam | 捷克 |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 阿根廷 |
人造眼 | 英國 |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Cinema Mondo | 芬蘭 | Twin Pics | 荷蘭 |
上映日期
日期 | 國家/地區 | 日期 | 國家/地區 |
2008年5月24日 | 法國 | 2008年12月13日 | 拉脫維亞 |
2008年9月17日 | 希臘 | 2008年12月19日 | 瑞典 |
2008年9月25日 | 西班牙 | 2008年12月26日 | 挪威 |
2008年9月26日 | 美國 | 2009年1月7日 | 克羅地亞 |
2008年9月28日 | 芬蘭 | 2009年1月16日 | 冰島 |
2008年10月1日 | 比利時 | 2009年1月22日 | 澳大利亞 |
2008年10月10日 | 義大利 | 2009年1月23日 | 丹麥 |
2008年10月16日 | 以色列 | 2009年2月18日 | 英國 |
2008年10月17日 | 奧地利 | 2009年2月19日 | 中國香港 |
2008年10月24日 | 波蘭 | 2009年2月20日 | 中國台灣 |
2008年10月30日 | 葡萄牙 | 2009年2月20日 | 愛沙尼亞 |
2008年11月14日 | 德國 | 2009年3月12日 | 阿根廷 |
2008年11月14日 | 加拿大 | 2009年3月13日 | 巴西 |
2008年11月20日 | 捷克 | 2009年3月24日 | 法國 |
2008年11月27日 | 荷蘭 | 2009年3月24日 | 義大利 |
2008年11月28日 | 土耳其 | 2009年3月26日 | 葡萄牙 |
2008年12月4日 | 俄羅斯 | 2009年4月23日 | 匈牙利 |
2008年12月12日 | 羅馬尼亞 | 2009年4月23日 | 紐西蘭 |
2008年12月13日 | 阿聯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影片評價
該片敘事穩健,是一部有思想深度和技術表現力的佳作。該片的課堂映射的是法國現代社會,即課堂和社會一樣,兩者都在認同三原則的大前提下,渴求秩序和平衡,最終的目標是各方利益的保障,達到幸福和進步。 (新浪影音娛樂評)
該片為引人入勝的即興紀錄式劇情片又開闢了另一個跑道,它透過拍攝巴黎一所學校一年多的上課情景,用上了真正的老師與學生,將影片主題圍繞在師生關係上。影片緊緊聚焦於這間室里的一舉一動,不偏移到學生的生活或老師在校外的情形。即使它完全就在課堂發生,卻依舊提供了一個現在法國多種族人口現象的豐富縮影。雖然片中的事件是根據真實事件來的,但影片還是一部虛構作品而非紀錄片。
該片不受限於技術層面,而在流動性與深思性上展示了當代現實主義電影可以走多遠。最能夠接受這部影片的觀眾恐怕就是老師們了,它無疑是為了刻畫出教學是最艱巨的職業之一而存在的。 (時光網評)
該片給人的感覺如淙淙泉水,潤物無聲。討論法國最受爭議的青少年教育問題:諸如老師是否是永遠的權威,學校中的種族歧視應該如何發現和避免,如何教育那些移民、失業率高的問題街區中的學生。這些尖銳的社會問題被導演用師生間的溫情化解,用孩子的語氣和視角細細解剖。該片的主演在現實中也是一名老師,他以演員的身份去表現自己生活中的工作,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歷險,並且在影片中大獲成功。 (新民晚報評)
該片是一部非常法國化的影片,它觸動的主題是法國當下社會倍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學校教育和對現有教育體系有效性的置疑。 它以一種強化的形式討論法國中學教育的意義和可行性。同時,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和置疑又是全世界共有的話題,因此,這部法國社會文化背景濃厚的影片,相比較純粹的封閉的法國小資影片,又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該片中對於學校教育應該擁有的紀律和制度,導演沒有絲毫的妥協,並對生活背景各異的少年,投注了大量的理解和關愛。 (新浪影音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