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誠信驛站](/img/a/7ad/nBnauM3X2UzN2IDOyITO4gDM3MTM4cTO4ITOwQTNwAzMxAzLy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媒體報導
中央電視台
《“誠信驛站”進更多校園 弘揚誠信》。《為誠信開小店 校園增添新風景》。
中國教育報
山東交通學院有家誠信小店山東交通學院有這樣一家店鋪,在這裡不僅東西隨便挑,而且沒有收銀員,付款找零全憑顧客自覺。這個誠信小店成了學校的一道風景。
11日上午,記者在山東交通學院看到了這個名為“誠信驛站”的小店。說是小店,其實就是一個5層的儲物櫃,裡面擺放著鉛筆、筆記本、膠水等20多種學習用品,每個物品上面都有標價,第三層放著一個收款箱。
一名正在店裡買膠水的大二學生張曉年告訴記者,“誠信驛站”是去年5月開的,由5名學生負責管理,包括開門、關門,還有進貨。小店到現在已經開張一年多了,很多學生都來這裡買需要的學習用品,不僅方便,也使校園充滿了濃濃的誠信氛圍。
據“誠信驛站”管理員、山東交通學院汽車工程系學生譚成志介紹,小店沒人看管,沒人收錢,小店開張後,前來光顧的學生雖然越來越多,但一直到現在,小店每天營業的錢都分文不少。現在,“誠信驛站”還開設了濟南長清大學城分店,許多學生都自願加入了這個團隊。
“利潤很少,也有人不理解。”譚成志說,賺錢不是小店的目的,近期“誠信驛站”還捐款1000元資助了兩名貧困生。雖然整天忙前忙後,但小店的5人團隊從不拿一分錢。
“下一步,我們希望將‘誠信驛站’的模式推廣到其他學校。”譚成志表示,他們正在嘗試成立“誠信驛站高校聯盟”,傳播誠信美德。
中國新聞網
“誠信驛站”現大學校園 自助交易顯校園誠信山東交通學院裡這家名叫“誠信驛站”的小店其實是一個五層的儲物櫃,擺放著各種文具作為售賣的商品。這裡每天早晚有人負責開門、關門,但沒人負責收款。據了解,“誠信驛站”店主是山東交通學院汽車工程系學生譚成志。
新華網
“誠信驛站”也是道德的“加油站”在公眾監督之下,大部分人都能夠遵守文明的準則。但在獨處的環境中採取何種行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側,都時時用自己心底的道德感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尚。
山東交通學院大四學生孫鳳慧在學校里開了一家叫做“誠信驛站”的小店,採取無人售貨的方式。她稱,此舉不單單是為了個人創業,更想提供一個展現大學生誠信精神的平台。
三五尺的櫃檯、幾塊錢的貨物,這個“誠信驛站”看上去是那樣微不足道,然而孫鳳慧此舉,意義卻尤為深遠。正是這個無人值守的小店,給了人們一個直面內心閱讀自我的契機,並喚醒了樸素的道德感。
無論先賢們心目中的大同世界,還是現代人所倡導的契約社會,都離不開“誠信”二字。誠信是一種個人品質,也是一種社會風氣,在維繫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維護誠信的尊嚴,法制上的保障必不可少。但在實際操作中,法律條文的嚴峻刻板,往往使具體的問題處理趨於蒼白。“小悅悅事件”,凸顯了立法上的空白;“彭宇案”的“墓碑式判決”,又展現了執法中的偏頗。
如果將塑造誠信的任務悉數押寶在法律上,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必將處於密布的監控之下。這種用攝像頭和法律條文塑造出的高壓下的“誠信”,無疑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必須寄望於道德的教化,將誠實守信泛化為日常行為中的一種自覺,而不僅僅是在大是大非關口的激烈抗辯。類似“誠信驛站”這種嘗試,雖只是涓涓細流,但日積月累同樣可以潤物無聲。
在公眾監督之下,大部分人都能夠遵守文明的準則,但在獨處的環境中採取何種行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中國自古以來便提倡“慎獨”的精神,“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側,都時時用自己心底的道德感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尚。
大四學生孫鳳慧面臨畢業,但願這家“誠信驛站”不要因此離開我們的視線,應當繼續經營下去。而且,“誠信驛站”的理念應該得到積極的發揚和倡導。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借鑑“誠信驛站”的經驗,首先採取更開放的態度,給公眾以更多的信任,以期換回等值的回應,最終將我們整個社會變成一個無需嚴密監控的“誠信驛站”。(李康寧)
發展
“誠信驛站”在成都生根 誠信讓美好發生
“無人收銀,無人找零,自助交易,自覺買單。”在五一小長假期間,成都市很多旅遊景區出現了這樣一個沒有售貨員的“無人商店”,它只是一個柜子,上面擺放著很多小工藝品,遊客看上了,就可以拿走,只需將它所標價的金額,投入櫃中的箱子裡,這種新鮮的“無人售貨格子間”,引起了廣大遊客的濃厚興趣,紛紛圍觀、拍照,饒有興致的選購起貨物。“所有收入皆以文旅集團寬窄巷子特色街區黨支部的名義,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在這行宣言式文字上面,是中國共產黨黨徽和“誠信驛站”四個大字。在看到這個“無人商店”是由景區黨支部委員會設定和公益性捐贈後,很多人就只投了錢,但沒有拿走商品。“無人商店”自設立以來,不但沒有人白拿,在清點商品和貨款時發現,貨款的金額,反而比商品的總額還高出了許多。
“你以誠信做公益,我以誠信獻愛心”。據該景區黨支部介紹,“誠信驛站”無人售貨公益捐助活動,是在上級黨委的號召下,以成都寬窄巷子“誠信驛站”為榜樣,在各個景區開展的基層黨支部公益活動。在統一的組織下,“誠信驛站”用公益為目的、誠信為倡導,為景區增添一道別樣風景。
據悉,4月29日-5月1日期間(五一小長假期間),總共在寬窄巷子、安仁鎮、平樂鎮、西來鎮、西嶺雪山、成都體育中心六個地方,分別設立起誠信驛站,進行“誠信驛站”推廣活動。五一節後,誠信驛站,將由上級黨組織牽頭,讓更多有公益願望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誠信驛站公益活動,擴大公益規模,形成長期運作的機制。讓更多人來感受誠信魅力、奉獻公益愛心。
“誠信驛站” 你我誠信的驛站
無人經營的店鋪你見過嗎?近日一家名為“誠信驛站”的無人經營店鋪在我院大學生創業園試營業,這個別具一格的“誠信驛站”剛開張,就引來許多學生的圍觀熱議。昨日,記者走訪了這家“誠信驛站”。小店的裝飾略顯簡陋,但是牆上的手工繪圖裝飾還是能夠看出店主的用心。雖然布置簡單,但是出售的物品卻並不單調。桌上擺滿了文具、記事本、日用品等等二十餘種商品,每件物品明碼標價,在桌台上擺放了幾個紙箱,供顧客投放錢幣。在記者逗留的半個小時的時間內就有不少同學來選購商品,同學們對這種新穎的經營方式還是很感興趣的。選購好商品後就把錢投進了紙箱內。
據店主介紹,大學生無人商店是無人收錢,無人介紹,挑選、付款、找零全由顧客自己辦理的小店。當初開辦這樣一家店鋪的初衷就是為了呼喚一下大家的誠信意識,證明我們大學生在誠信這一塊是沒有問題的,從試營業期間的統計看來,確實我們學校同學們的誠信意識還是很值得宣傳一下的。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社會傳統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是道德規範的基本要求。作為生活在大學校園的大學生,“誠信”是一個學生應有的素質。大學生無人商店不僅東西隨便挑,而且沒有收銀員,付款找零全憑顧客自覺。“誠信小店”給師生上了堂生動的體驗式教育課。在校園這個“家”里,每個人認真實踐著心中的誠實意識,真誠相待,共建校園和諧文化,讓“誠信大屋”溫暖大家。
面臨的問題
大學“誠信驛站” 僅有1天沒有丟貨
10月24日訊 近日,東北林業大學3名大三學生在校園內設立了一個無人售貨攤,出售學習用具,購買者自主投幣。這個名為“誠信驛站”的售貨攤原本是為傳播“誠信之花”,沒想到卻使購買者的誠信備受考驗。23日記者了解到,“誠信驛站”開張近一個月來,僅有一天沒有丟貨。開業首日 擺500元貨只收回120元
23日,記者在東北林業大學教學樓一樓看到了這個名為“誠信驛站”的售貨攤位。一個三層的貨架上,擺放著筆、橡皮、多功能夾、筆記本、資料夾等19樣物品,每樣商品前以彩色標籤寫明了價格,商品售價從0.5元至15元不等,貨架的左側綁著一個投幣箱。
“誠信驛站”的負責人大三學生榮彩告訴記者,“誠信驛站”是該校今年的創業創新訓練項目中的一項,由她和同學高闊、江宗文設立,創意來自於無人售報攤。“樂松廣場上的無人售報攤,人們買報時會自覺投幣,我認為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應該會更高一些,誠信意識應該被宣揚。所賺的收入,我們打算拿出一部分捐給西部支教活動。”
榮彩說,沒想到開業第一天,就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9月18日驛站開張,我們擺上了價值500元錢的學習用具後便去上課了。一天營業結束,我們發現貨架上的商品都‘銷售’一空非常高興,可是打開投幣箱一數錢,驚訝地發現裡面只有120元。當時覺得挺難以接受的,可是一想項目的誠信宣傳也需要一些時間,就決定繼續堅持,第二天又擺上了貨。”
攤主:將在校園裡進行誠信宣傳
據榮彩介紹,除去十一假期,“誠信驛站”目前已營業28天,僅有1天沒有丟貨。“那天賣了75元錢的貨,投幣箱裡是75.6元。”榮彩說“在設立攤位之初,老師曾建議我們安一個攝像頭做監控。老師提醒說,在看不到的角落裡,人心都有自私的一面。可是我們覺得,應該相信購買者能自覺投幣,不然設立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沒有了。”
記者採訪時,看到貨架上的商品每樣只放了三五件,售價15元的皮本是商品里最貴的。榮彩說:“放的少一點,丟的就少一點。擺的東西少,有人可能會不好意思白拿。開業前幾天清點投幣箱發現丟貨,會覺得心裡不好受,總要找人說說,現在心情已經沒那么激動了。”
當記者詢問“誠信驛站”能堅持多久時,榮彩說:“新項目應該給人們一段認識的時間,我們的計畫是項目前一個半月會賠錢,目前已經投入8000多元錢,這學期應該能堅持下去,但以後能堅持多久,要看購買者的誠信意識能否提高。”榮彩表示,接下來,他們打算在校園內對項目做一些誠信方面的宣傳,希望會提高購買者的誠信意識。
“誠信驛站”丟錢讓人臉紅
山東農業大學裡有一個名為誠信驛站的小店,擺放著各種常用的學習用品,沒人負責收款。小店開張不到一個月頻頻失竊,只能暫時關閉。 無人收款,的確在考驗當今大學生的品行。開始時學生們看著新鮮,買的雖不多,但也都默默遵守。時日不常,開始出現頻頻失竊,最後卻只剩下一角的零錢,幾乎空了的收款箱,正如一面道德的鏡子,折射出部分學生誠信的缺失。從國小到大學,道德教育中不乏誠信教育,而始終缺乏行為上的正確引導,缺乏一種環境和氛圍。創立“誠信驛站”,兩位大學生的出發點值得肯定,讓同學們親身踐行誠信。在公眾監督之下,大部分人都能夠遵守文明的準則。但在獨處的環境中採取何種行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甚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幾元錢的文具,錢雖不多,但如果沒有人收錢,大家能做到自覺繳費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側,能時時用心底的道德感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尚。
誠信驛站能在校園火起來,得益於校園這個比較特殊的環境。學生老師是素質比較穩定、行為可以預期的人群,通過行為“約束”,可以相互影響感染。所以,即便目前“誠信驛站”經營受挫,也希望小店繼續經營下去。筆者不禁想起,山東交通學院學生曾經創辦“誠信驛站”小店,運營一年多,不僅銷售額分文不少,還營造出誠信的氛圍。當學生們適應無人監管後,個別的失范行為也必然得到糾正。當然,要實現這一效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僅是幾個“誠信驛站”能夠解決的問題,還需要社會、學校予以正確引導,創造良好的氛圍環境。而學生自己,更不能因為蠅頭小利,丟了別人給予的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