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現力

語言是藝術。我們評判一篇作文的好壞,除了中心、材料、結構,就是語言。古人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走路的時候,兩條腿的姿勢有了變化,就可能是絕好的舞蹈;說話的時候,舌頭的方位有了變化,就可能是動聽的歌曲。寫作文時,語言表述有了變化,就可能是難得的佳作。要作文有文采,就得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寫好一篇作文,猶如建造一座大廈。謀篇布局就像大廈的框架結構,語言則恰似不可缺少的裝飾裝潢。作文語言豐富多彩,讀後令人賞心悅目,文章才有藝術的魅力,才會更加吸引讀者。

技巧關係

語言的表現力與技巧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定的技巧,創作寸步難行,作者在技巧上必須自我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不得有絲毫馬虎。但是,散文史上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相對技巧而言,作者對表現事件、表現對象的感情真實更為重要。為什麼有些文章觀眾感覺到不真實?除了前面提到的可能在客觀真實性上發生問題外,還可能是作者主觀感情的真實性讓人懷疑。如果作者對自己描寫的事件沒有真切的理解,反映在作品中的感情是冷漠的,怎么能感動別人呢?所以,我們在討論經典文章時,一定要十分強調作者深入地熟悉和理解自己選擇的素材,不僅要盡力蒐集有關資料,還要投入自己的全部感情。其實任何一篇文章,能引起觀眾注意、觸動他們心靈的往往是作者傾注最多心血和感情的那些部分、那些細節。面面俱到的客觀描寫,連自己也感動不了,怎么去感動觀眾?

增強方法

古人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有位智者說:走路的時候,兩條腿的姿勢有了變化,就可能是絕好的舞蹈;說話的時候,舌頭的方位有了變化,就可能是動聽的歌曲。所以寫作文時,語言表述有了變化,就可能是難得的佳作。要想作文有文采,就得提高作文語言的表現力,而提高語言的表現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準確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美妙的文章離不開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文章有了修辭,才具有文采,才具有可讀性。如錢鍾書的《圍城》,運用比喻等修辭,例如寫夜,作者說它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寫到忠厚老實人的惡毒,作者喻為“象飯里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寫方鴻漸見到鮑小姐時自尊心的下降與低落,作者把它比成“象泄盡氣的橡皮車胎”。魯迅是位語言大師,他在《藥》一文中寫到劊子手康大叔的兇殘時,只用了一個比喻:眼光正象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可謂不著一字點評,卻盡得風流。

(1)、比喻可說是修辭之王,無喻不成章。 化虛為實是常見的,如古典詩詞中常把看不見的愁比作各種可以感知的實物,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是典型,此外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化實為虛則較少見,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如《圍城》寫到女主人公的眼睛很大,把它比作“政治家所說的大話”等。

(2)、運用擬人的手法,移情於物。 古人云: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說的就是把個人內心的情感轉移在外在的客觀形象上,借外在的客觀形象委婉含蓄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古詩文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等。這種以己之心去聯想和想像顯得非常重要。

朱自清的散文常採用擬人手法,就是要把無聲無息、無情無意的大自然牽引到我們人類的世界中來,於此創造出來的形象就讓人感到無比親切。樹葉婆娑的林間沒有鳥的停留是寂寞的,豐富的自然景物如果缺失了人的佇足同樣是沒有生機的。景物因人而生動,學會移情別戀,作文創新的空間就會得以擴大延展。由物及人,這也是對作文要是有人文性的終極要求。 修辭手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準確,就能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加文采。

二、關注細節。描摹要詩情畫意,才能叩動評卷老師的心靈。

(1)使語言具有畫面感。 “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才使得其詩在唐代詩歌的百花園裡搖曳著獨特的風采。我們寫作記敘文,若能夠用文字“刻畫”出一種畫面,再現一個場景,使“文中有畫”,使讀者身臨其境,那么我們的作文何談無真情實感呢。

如作文《好奇心》中的有一段文字:相隔不過幾米,奶奶每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她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這是一段描寫爺爺奶奶之間一幕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這段文字表現爺爺奶奶歷經人生風雨之後晚年生活中的相互牽掛、溫情與愛:人在眼前,也要時刻知曉他是好好的,以求心安。這種心靈深處時刻牽掛的愛,通過幾分鐘便放下活兒“叫”,得不到回應時的“急”,以及緊接碎碎步子的“邁”,和孩子般笑容的“等動作,形象鮮明地刻畫出來,展現出一幅人世間最美麗的“愛”之風景畫。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這段文字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語言質樸,十分生活化。它的主要優勢是作者觀察並體驗到爺爺奶奶生活中天天發生的最能體現深摯情愛的場景,將其典型的語言和形態“再現”出來,便具有十分形象的畫面感,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仔細想想,我們要做到這一點是否就難於上青天呢?

(2)使語言具有流動感。 語言的流動感,就是用詞要穩,句式要活。就是說,詞語使用準確生動,句子形式流暢自由。讀了有流動感的句子,常常使人有如咬一口貢梨一樣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如這樣一段文字: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里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著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裡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於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你只能懷著好奇心繼續走。

這是開頭部分的文字,它描繪出一派清雅美麗而古韻悠然的城市景致。在這段文句里,考生刻畫細節頗見功力。不論是動詞“穿梭”“潤”“踩”“躲”“穿透”“萌動”,還是修飾語“綢”“輕微”“紫色”“綿軟”“輕柔”,等等,都運用得十分準確生動。你看,“露水”“潤”著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出的聲響像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泡桐花“嬌羞”地“躲”在裡面等,一連串的動詞十分準確而富有想像地刻畫出一幅晨景圖;這段文字的句式也豐富多彩。有設問句,有比喻句,有擬人、排比句,有對稱句,有陳述句,整飭而又富有變化,似行雲,如流水,給人以美的享受。

3)使語言具有含蓄性。 表達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含蓄性語言的標誌,常常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寄予在啟人思考的畫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載著深長的意蘊。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筆、言已盡而意無窮等方式表達廣博深長的內涵。

如《詩意地生活》作文的一個文段:奶奶依舊用著最原始的柴灶。她說煤火只用來煮飯太浪費,氣又太貴,所以還是燒柴好。於是,在那野草瘋長的季節里,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的斧頭活躍在山野間,砍倒,綑紮,背回家,排開,曬乾,一捆捆的柴草就進了柴房。於是,無數個炊煙梟梟的時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畢畢剝剝的聲響里奶奶通紅的笑臉。特別是在冬日,爺爺燒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則搶著依偎在爺爺身邊取暖。一串串歡聲笑語隨著炊煙升上天空,訴說著冬日的溫暖。 讀完這段文字,一種深摯綿長的幸福情味蕩漾在我們的心頭。作者在這段文字里,表現了一個普通農家的質樸人情和幸福溫情,抒寫了作者對詩意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那畢剝作響的柴火,那火光映紅的奶奶的笑臉,那爺爺燒火奶奶做菜的溫潤和諧,還有那“我”和妹妹搶著依偎在爺爺身邊取暖的天真可愛的畫面,都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普通農家詩意洋溢的生活圖景。而“一串串歡聲笑語隨著炊煙升上天空,訴說著冬日的溫暖”的句子則為我們留下了深長的意蘊。

三、引用古往今來名言名句。

這些語言可以起到開拓、深化主題,突出、升華意境的作用。它們都必須與文章的中心相一致,並且在行文上要自然和諧,融為一體。

如: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聖、最崇高、最永恆、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汨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夢魂為縈、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對祖國,他們有著濃烈、深沉、溶解不開的愛戀。為了祖國的命運,他們甘願將血肉之軀獻出,化入祖國的大地,“血沃中華肥勁草”。

四、巧用聯想 。

聯想和想像是寫做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巧用聯想和想像不僅可以開拓思路,還可以增強文章的文采,可謂一舉兩得。如:畢淑敏《孝心無價》

趕快為你的父母進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這段文字用聯想寫成。通過排比和正反對比告訴讀者趕快盡一份孝心,無論以怎樣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若沒有聯想,怎樣盡孝的問題就得不到解答。

五、巧用動詞 。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傳神”的效果,而要收到這樣的效果,就需選擇錘鍊動詞。如:魯迅《藥》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

這裡表述手的動作一共用了13個動詞,其準確程度、生動程度幾乎達到了無可更改的地步。一個“攤”字把劊子手索款的架勢活現了出來;而“搶”“扯”“裹”“塞”,既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手所觸到的四個不同對象,又貼切地反映出動作的急迫利索。對於洋錢,只一個“抓”,就可看出訛詐式的攫取。

六、巧用句式 。 現代漢語有多種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動句、被動句,有倒裝句,還有文言句式,寫作時要根據不同需要選擇恰當的句式,可以使語言準確、凝練,增強表達效果,而使語言有文采。如: 將軍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著,他被這勞動的場面感動了。(王願堅《普通勞動者》) 三句話,一、二兩句是主動句,第三句是被動句。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三個分句主語的一致性,從而突出陳述重點;否則語意的連貫、語氣的流暢就會受影響。又如: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魯迅《狂人日記》)

“未必不會吃我”同“大概也會吃我”意思相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準確地反映出“狂人”當時對情況進行估量的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知道它現時的明艷,卻不知道它浸透了犧牲的血淚。同樣的道理,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就得多摘記多背誦好詞語好句子,然後再把積累的詞語運用到作文之中。當然,提高作文語言表現力的途徑很多,以上列舉的只是幾個方面,難免掛一漏萬,但是只要在作文時多去思考、品悟,多讀多寫,照樣也可以做到“下筆繡詞,揚手文飛”,寫出優秀的佳作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