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誘惑心理學》是一本能從內心到行為均帶來諸多對自身反思的優秀作品。伴隨著各種誘惑的不斷湧現,許多長期以來制約著人們行為的社會限制已逐漸弱化。本書號召我們每一個人,努力把握住我們自己的命運。多一點自製,更是多一份的健康和快樂,你的人生也將更完美。自制力不僅僅關乎各位的健康,它也是人性的重要組成因素,不僅可以讓我們放下心頭的衝動,更能夠讓我們完善自我
作者簡介
丹尼爾·阿克斯特(Daniel Akst),生於紐約, 曾就職於《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是美國知名新聞記者。他之前出版過的圖書作品有三部,《神童》(Wonder Boy)講述了一名天才金融詐欺犯的故事,另兩部作品分別為《聖伯爾的訃告》(St. Burl’s Obituary 曾獲筆會/福克納獎提名)和《韋伯斯特編年史》(The Webster Chronicle)。
媒體推薦
你一定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丹尼爾·阿克斯特是為數不多的眼光犀利、獨具見解的當代作家之一。他的才華在《誘惑心理學:欲望挑動了你的哪根神經》中充分呈現了出來。
——格雷格·伊斯特布洛克,《音爆》作者
本書帶給我們歡樂的同時,也在刺痛著我們最敏感的神經。丹尼爾·阿克斯特用他那看似輕描淡寫的幽默、獨特的語言、廣博的學識揭露了人類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沒有什麼特別的用心,更沒有一堆堆大道理,他返回到一些古老問題的深處,重新挖掘這些在我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觀念的本質,讓讀者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剖析自我和他人。像所有優秀的作家一樣,阿克斯特思想深刻、語言幽默生動。
——尼古拉斯·范·霍夫曼,《公民科恩》作者
伴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自制力問題愈發突出地顯現出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美國人所面臨的問題。丹·阿克斯特這部內容豐富、見解深入的新作絕對是你最好的開始。
——泰勒·科文,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
圖書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過度之民主
第二章 貪婪的代價
第三章 關於履行承諾
第四章 偉大發明的代價
第五章 繁榮背後的危機
第六章 自制力和社會變革
第七章 希臘式途徑
第八章 棉花糖實驗
第九章 蹺蹺板上的掙扎
第十章 放開我的人
第十一章 親密敵人
第十二章 身心問題
第十三章 自我約束、自由意志,以及其他的矛盾修辭
第十四章 奧德修斯與鴿子
第十五章 激情犯罪
第十六章 成癮、強迫和選擇
第十七章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十八章 掙脫束縛
第十九章 政府與自治
第二十章 做自己的教父
第二十一章 抓住今天,及時行樂 致 謝 3
文摘
速度更快
在自我約束這一問題上,欲速則不達,技術進步為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速,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自我約束能力。人們用“從一數到十”的方法來平息心中的怒氣,有些政府甚至要求槍枝購買處和醫院流產處為顧客或懷孕女性設定一定的等待時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決定。
技術進步加快了我們生活的步伐。只需幾個小時,人們就可以從大西洋的一端飛到另一端;幾秒之內,我們便可以通過新聞了解到微生物領域最新的發現。但在人們勵行自我約束的過程中,速度無疑是只攔路虎。一有衝動,人們就會立刻行動;一有建議,人們就會立刻拍板決定,中間沒有一點兒時間耽擱。當下甚至在未來更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會越來越衝動行事,而且愈加不願意反思自己的行為。速度讓人們無暇思考,它弱化了人的延遲享受的能力,同時,人們根本不願多用一秒反思自己的行為。速度讓人們變得更安於享樂。一個人既想吃炸雞又想泡個熱水澡,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讓炸雞和洗澡之間沒了時間上的距離。人們的欲求越來越高,甚至已經等不及活雞剔除內臟、掛糊上漿、放入油鍋到盛盤包裝這樣一個簡單的製作過程。卡路里這樣的概念早被他們拋到了九霄雲外,更別提讓他們在等待炸雞出爐的這點兒時間裡,想一想油炸食品對腰圍和血管造成的影響。
你想買什麼東西嗎?附近的商店都在營業(許多家沃爾瑪超市24小時營業),大家口袋裡都裝著信用卡,只要你想買,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東西。一位警員告訴我,如果機會就在眼前,並且犯罪成本又非常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很容易犯罪。因而,犯罪就是一個機會問題。再來看看我們午飯一般都吃什麼吧。沙拉大家碰都不碰,我們最典型的午餐就是漢堡、炸薯條,還有肉丸三明治。想像一下你提前一周就計畫好下周吃什麼,並把你的飲食計畫寫下來,一旦計畫制訂完畢,你就嚴格按照計畫去執行,絕不碰其他食物。這樣做我們的午餐就會健康嗎?答案是肯定的。
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將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那些耗時(但卻會讓你大有收穫)的工作上,比方說學習一門外語、研究工程學,或是以步行代替開車。技術進步和便捷高效的市場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和更加有效的手段來完成這些工作,這大大挫傷了人們做這些事情的積極性。許多的享樂唾手可得,你根本不需要花多少錢,而且立刻就能享受到(比如說看電視)。相比較而言,未來的滿足要求足夠的耐心和不斷的堅持努力,這樣它的成本就比眼前的享受高很多,人們自然而然會避開未來的滿足,果斷選擇及時行樂。
之前我們一直沒有談電視對人自我約束力的影響,看電視是誘發自制力問題的一大根源。儘管人們會抽時間上網,但美國人平均一天會將5個小時花在看電視上。在這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讓美國人減少浪費在電視上的時間。不論你的收入高低抑或教育背景如何,只要電視看多了,幸福感就會大大降低。研究表明,一個人電視看得越多,就會越缺乏安全感,這個人會變得不信任他人、更加物質化、對現實生活也會愈加不滿;同時他(她)的體重也會飆升。這樣的人如果希望減少自己看電視的時間,就說明他已經出現了自制力方面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也知道自己在自制力方面有欠缺。20世紀90年代,蓋洛普(Gallup)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0%的美國成年人和70%的美國青少年都認為自己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太多了;另一項調查顯示,約有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有“電視癮”。
馬里蘭大學的社會學家約翰·P·羅賓遜(John P Robinson)因致力於研究大眾如何利用時間而為人知曉。他告訴我:“電視不能像社會活動或是報紙那樣滿足人們長期以來的願望。尤其是電視上播出的新聞內容如同現在的經濟一樣讓人壓抑。此時,電視的作用是消極的,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數據顯示,電視雖然能給人帶來短時間的愉悅,但這種愉悅卻是以人們長期的痛苦為代價的。”
作為交通運輸方式上的一大革新,在加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方面,汽車發揮著比電視更重要的作用。過去,汽車是有錢人的專利。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汽車數量是2 300萬輛,30年過後,這一數字就飆升到6200萬輛。
汽車是人們逃離的最佳工具,它的出現,徹底衝破了傳統的社群組織形式以及連線人與人的社會紐帶;美國的傳統鄉村生活很大程度上約束了人的各種欲望,但隨著汽車的出現,傳統的鄉村生活模式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式的、擴散型的,但又千篇一律的社會形態。汽車代表著自由和私密。坐在方向盤前的年輕人,或許改變了傳統的求婚方式。[想一想密特·勞弗的歌劇《倒車燈照耀下的天堂》,在這部歌劇里,美國著名棒球球隊——揚基隊的前黃金游擊手費里·李茲圖(Phil Rizzuto)做旁白,告訴觀眾:一個渾身冒著汗臭味的好色之徒開著車,一圈一圈地閒逛,伺機找到合適的“獵物”下手。]
汽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一大改變就是我們不再需要生活在周圍人的監督之下。儘管美國的電子數據安全系統存在諸多漏洞,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個人隱私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私密程度,汽車的作用功不可沒。美國郊區大片人跡罕至的土地上零星散落著一棟棟獨立別墅,只要有輛車,你隨時可以去那裡找棟房子住著,根本不用計畫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回,更不用考慮你到那兒之後做什麼。如果當代美國人也有“紅字”,那么它一定赫然掛在了汽車牌照上。
汽車就像童話故事中的那個神奇魔毯,你一招手,它就飄過來,帶著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立刻打開車門衝到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汽車讓購物變得更加便捷,你可以買一大堆東西,用車把它們帶回家。儘管汽車價格不菲,但人們似乎都覺得自己開車是件很實惠的事,所以人們總會找到辦法買輛車,尤其是那些開著車的人,他們似乎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貶值的問題。不管男女老少,大家出門都會選擇開車或是坐車,在日常生活中,汽車代替了步行,因此人們不再需要攝入那么多的卡路里。但事實是,人們照吃不誤。汽車同樣也締造了快餐王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漢堡街隨處可見。
P53-56
序言
對於任何一個身處今日市場環境的作家來說,節制是一種折磨。人們當然可以說這是資產階級的顏面,但現在沒人想讀關於養老儲蓄、趁著暮色搭車啟程的狂飆突進運動的回憶錄,抑或是回溯伉儷二人數十載不離不棄,永結同心,猶如史詩般的承諾的圖書。這樣的書沒人讀。所有的作家對此都心知肚明。
兩個世紀之前,蘇格蘭女作家瑪麗·布魯頓(Mary Brunton)曾在她的教誨小說《自製》(Self-Control)中總結道:“平日生活的家長里短不值得浪費筆墨。”“真正的快樂來自於經歷過風雨的愛情、淬鍊過的欲望、有益的工作、深透的冥思,還有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東西。”這是眾所周知的真理,是布魯頓讓其筆下的女主角為了躲避殘忍的男友,乘坐過一艘樺樹皮做的獨木舟,更曾縱身躍入加拿大的大瀑布的原因。人們能從小說的結尾中收穫到快樂,這樣的小說也一定會大賣。
這樣的故事在今天依然能賣個好價錢,除非它講述的是作者從自己的心魔中逃脫出來的驚悚故事。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一本關於自製的書,理應講的是作者在自己的“癮”中苦苦掙扎並最終戰勝魔“癮”的故事。問題是,儘管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還是沒有人願意過像我一樣的平淡生活。雖說我會很頻繁地查收自己的電子郵件,但沒有對任何事情上癮。我甚至從來沒有同自己的體重做過鬥爭,除非——說起來還有點兒尷尬——我的體重太輕了。這么多年來,我放縱過自己,可惜的是,我從來沒有想方設法放縱自己。沒有哪個狂熱教徒能把我帶入狂喜或是盛怒的狀態。簡言之,我對靈性的說法充耳不聞,在我的生活里唯一和宗教沾點兒邊的,或許可能就是保養汽車吧。我承認自己曾在拉斯韋加斯,受到指派,染上了賭博的毛病——我為賓州隊對達特茅斯隊的一場球賽輸掉了10美元,這件事到現在還在刺痛著我的心。經歷過年少輕狂,我與一位牙醫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與妻子相比,我簡直就是艾米·懷恩豪斯失散多年的兄弟——我們都是由狼群撫養成人的。
我也有自制力方面的問題。你能猜出,我花了多少時間才寫出你剛剛讀完的那兩段話嗎?首先,我要上網去搜尋鋼琴家保羅·布雷(Paul Bley)海量的音樂專輯。在我看來,網路絕對是人類所有偉大發明最可惡的破壞者。沒過多久,我的腸胃便開始罷工,它們提醒我,吃午飯的時間到了。吃過午飯,我習慣再小睡一會兒恢復一下精力。然後接著上午未完成的部分繼續工作。工作之餘,我會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我最擅長的郵件創作,電子信箱絕對是集中施展我無與倫比的才智和藝術修養的最佳天地,然後所有的信件就飛到了世界各地記者的收件箱裡。(對於現在的作家來說,電子郵件只是一種形式,在這方面,我肯定能算得上是個“高產作家”。)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會洗洗衣服,去趟健身房,然後把拖了好幾天的修理工作做完。我會時時關注“技術交易網”(techbargain.com)的動態,看看有沒有什麼大型技術交易,雖然我至今也搞不清楚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此時此刻,雖然精神遊弋在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上,但我知道,在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早晚要完成這篇序言的——你拖的時間越長,得到的錢和自我獎勵就越少。時間一分一秒地流走,我變得越來越焦慮,最後甚至都有些躁狂。冷靜下來後,我急切地想要繼續寫作。距離交稿之日僅剩幾天的時間,我還是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所有信誓旦旦的保證都無濟於事,到頭來剩下的還是一堆未完成的工作。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換句話說,自製對於我們來說為什麼就這么難?
為什麼自制力對於有些人來說會更加困難?是環境在起作用嗎?或許在這其中只有一個環境因素會起作用——出生的環境。我們的祖先認為這是命運之神冥冥之中的掌控,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里投下了DNA。是否會有一天,你那平凡普通、和藹可親、喜歡收拾屋子的父親忽然被程式化,重啟後競變成了“滿洲候選人”(Manchurian Candidate),或是馬來西亞殺人狂那種嗜血如命的魔鬼。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在為本書蒐集素材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會被拖延症困擾。舉個簡單的例子,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命令他的僕人,只要發現他把時間浪費在除寫作以外的任何事情上,就把他的衣服沒收,以免他外出。再來看看美國高產作家歐文·華萊士(Irving Wallace),他創作商業小說的方式被伯南克完整地沿襲了下來,但伯南克卻將此套路用於在經濟危機中印刷美鈔上。華萊士同樣也深受自制力不足的困擾,他在自己一篇名為《著名小說家的自製技巧》(Self-Control Techniques of Famous Novelists)的學術論文中,坦言自己存在自制力不足的問題。
想到他們,我的心裡多少還有些安慰,儘管我自己也覺得堅守自製的陣地真的無聊至極。我承認,但凡喜歡舞文弄墨的人都有一個通病——總是會不自覺地“打破”規矩,我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小說家,我對“文人”的這一惡習再熟悉不過了。我深知作家們一生會有多少次失去了控制,在這個問題上掙扎一番過後,我決定先收起自己對於作家這一職業的令人頭疼的“加爾文”式的觀點,不再糾結下去。想一想大詩人柯勒律治(Coleridge)的鴉片癮,或是福克納(Faulkner)的一身酒氣。酒精、情色或是其他一些誘惑或許不能保證你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但如果它們是上帝指代文采的符號——這些彌足珍貴的符號暗示著——在受過無數質疑之後,你是否真的配得上偉大作家的頭銜呢?或者,雖然你一年又一年地在納稅申報單職業一欄中填入“作家”,你是否仍能拒絕那些來自上帝的符號呢?
我安慰自己,不管是放縱享樂還是拒絕誘惑,也終究是無名之輩。與此同時,不會對寫作上癮的我們。可以遵循福樓拜的建議,這能讓我們更加理性:“選擇一種規律有序的生活……這樣你的作品才會充滿激情和原創力。”
以下的內容就是我的激情和創新的全部釋放,購買此書的你,請做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