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中醫對話

基本信息

認知與中醫對話

作者: 趙麗梅

責任編輯: 宋燕鵬

出版時間:2016-12-01

ISBN:978-7-5161-8830-9

內容簡介

勇於攻關的意志、辛勤耕耘的汗水、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換來了麗梅的學術專著《認知與中醫對話》即將付梓出版的好訊息,作為她的博士生導師,我深感欣慰與歡喜,在此首先祝賀學生所取得的具有前沿性的成果!熟悉麗梅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溫柔且上進的人,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既是一名謙遜好學、拼搏向上的好學生,又是一位省級優秀骨幹教師,還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沒有驚人的毅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恐怕難以同時完成這些艱巨的任務。讀博期間,麗梅對我開設的“語言哲學”課程甚感興趣,她首先研讀了相關文獻,在探索之路上,逐漸對“體驗哲學”有了自己的看法,於是,將研究重點定位到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尚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學者們對它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在該領域做出創新且有深度的研究並不容易。但是,麗梅是個善於思考的人,她在中醫院校從教十多年,耳濡目染,對中醫文化與語言有了相當研究,基於這樣的學術背景,她創造性地將認知語言學與中醫語言巧妙地結合起來,順利完成了學位論文的撰寫與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基於麗梅博士論文的《認知與中醫對話》,是一部通過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對中醫多義詞展開多維分析、深入研究而完成的論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興語言學理論被引薦到中國,其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可以利用其中的方法剖析漢語的各種現象,該論著就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在浩繁的漢語文獻中,麗梅將研究對象鎖定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近年來,其海外教學正在悄然興起,所以,對它的各種研究具有國際化意義。麗梅憑藉多年的學術經驗,首先領悟到:《黃帝內經》里質樸的文字內涵與獨特的文化氣息可以生動折射出認知與語言的緊密聯繫。在對《黃帝內經》反覆研讀的基礎上,作者又憑藉一定的語言直覺,精心挑選出八十多個典型多義詞,對“一詞多義”這一特殊語言現象進行了可資論證的分析與解釋。這一過程實際上正是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內省法”的不自覺運用,這種方法具有一定主觀性,但能幫助研究者考察直接反映認知活動的語言現象,從而找出一定的規律,探討其內在的認知取向。該書正是通過西方的語言學理論發掘中醫奧妙,又通過中醫辭彙的獨特性展現語言理論之力量,為更好地理解認知語言學與中醫學做出了哲理性思辨。“化零為整,化繁為簡。”認知語言學的特點之一是:可以把對語言現象零散的解釋上升到認知高度,從而使其系統化與理論化。麗梅深諳於此,她將研究範圍首先限定於中醫文化和語言,對其進行深入考察,努力獲取原始資料,然後對這些支離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論說,最後概括出具有解釋力的論點。例如,她通過“體驗哲學”的思想,將中醫起源、四診合參、中醫發展的地域性差異以及中醫的“悟”,“精、氣、神”和“取類比象”等分散的中醫文化現象進行反覆交叉,並從《黃帝內經》里汲取語料,論證了認知語言學與中醫學的理論關聯,這一落腳點可圈可點。該寫作思路在後續篇章里貫徹始終,麗梅用原型範疇理論、隱喻—轉喻理論和框架語義理論對語料庫里的詞語進行細緻剖析,並以“幾何學點、線、面的結合”為喻,將零散的中醫辭彙知識系統整合,使詞多義化的認知機制立體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很多難解的中醫詞語得以通俗化、生動化,讀來饒有趣味。總之,整個研究過程體現了作者良好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保證了收集到的一手資料有效、可靠,它們彌補了語言學界“一詞多義”實證研究的不足,可以為認知語言學與漢字研究提供豐富的參考語料。此外,該書還在一定程度上例證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最終目標並非完美再現人的認知過程與語言的原始面貌,而是啟發人去激活大腦神經認知觸點,對語言做出創造性研究。該書雖非鴻篇巨製,但裡面承載著語言學界一個青年才俊踏實的治學態度與開拓創新的思想。路漫漫其修遠兮!期望麗梅能在認知語言學與中國國學相結合的領域裡不懈求索,取得更大成就。是為序。梅德明2016年7月15日於上海外國語大學

作者簡介

趙麗梅,女,1973年10月生,白族,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曾在雲南中醫學院任教十餘年,現為雲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中醫英語。長期從事研究生英語、專業英語和對外漢語等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參與或主持國家級、省級、廳級課題6項,參與出版編著6冊,先後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華中醫藥學刊》和《環球中醫藥》等期刊上發表論文近30篇,獲3項廳級教學科研獎。近年來,獲雲南省“高等學校骨幹教師”,“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國家級優秀教師,“伍達觀教育基金獎教金”傑出獎等榮譽。

目錄信息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選題緣由與結構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

第二篇 一詞多義的研究概述

第一章 一詞多義的傳統研究

第一節 語義學創立初期

第二節 歷史語義學階段

第三節 結構語義學階段

第四節 生成語義學階段

第二章 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 詞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一詞多義的必然性與普遍性

第三節 詞義與認知

第四節 認知語言學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三章 結語

第三篇 《黃帝內經》與認知語言學的關聯

第一章 《黃帝內經》的綜述

第一節 《黃帝內經》的社會價值

第二節 《黃帝內經》的語言魅力

第二章 認知語言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體驗哲學

第二節 中醫學術體系的形成

第三章 用什麼體驗

第一節 心智的體驗性

第二節 中醫溯源

第三節 針、推起源

第四節 四診合參

第四章 首先體驗什麼

第一節 對人和空間的體驗

第二節 中醫的“天人相應”

第三節 中醫發展的地域性差異

第五章 主要如何體驗

第一節 認知的無意識性

第二節 中醫的“神悟”

第三節 中醫的“精氣神”

第四節 思維的隱喻性

第五節 中醫的“取象比類”

第六章 語言的體驗性與中醫詞語

第一節 語言與體驗

第二節 “醫”與“中醫”的內涵

第七章 結語

第四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原型範疇化研究

第一章 範疇化與範疇

第一節 範疇化過程與認知

第二節 範疇的溯源

第三節 經典範疇理論

第二章 原型範疇理論

第一節 家族相似性

第二節 原型

第三節 原型範疇理論的主要觀點

第四節 原型範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三章 《黃帝內經》的例證剖析

第一節 淫

第二節 紀

第三節 故

第四節 宗

第五節 度

第六節 救

第七節 厥

第八節 息

第九節 經

第十節 期

第四章 結語

第五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隱喻與轉喻化研究

第一章 隱喻與轉喻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 隱喻與轉喻的性質界定

第二節 隱喻與轉喻的生成機制

第三節 隱喻與轉喻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隱喻和轉喻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隱喻例證剖析

第一節 中醫本體隱喻的形成

第二節 物理相似性的隱喻

第三節 心理相似性的隱喻

第四節 容器隱喻

第三章 《黃帝內經》的轉喻例證剖析

第一節 轉喻的分類

第二節 整體與部分

第三節 範疇與成員

第四節 特徵與實體

第五節 因果轉喻

第六節 行為轉喻

第七節 方位轉喻

第八節 構成轉喻

第九節 容器轉喻

第十節 所屬轉喻

第四章 結語

第六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框架語義化研究

第一章 框架語義理論的綜述

第一節 框架的界定

第二節 框架語義學的性質

第三節 框架語義理論的可操作性

第四節 框架語義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五節 《黃帝內經》基本概念的框架建構

第二章 “精”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精”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精”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精”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精”的綜合解讀

第三章 “氣”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氣”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氣”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氣”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氣”的綜合解讀

第四章 “神”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神”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神”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神”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神”的綜合解讀

第五章 “陰陽”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陰陽”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陰陽”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陰陽”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陰陽”的綜合解讀

第六章 結語

第七篇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整合與啟示

第一章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整合

第二章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啟示

第一節 對於人類認知特徵的啟示

第二節 對於語言研究的啟示

第三章 結語

第八篇 總結

第一章 內容綜述及研究價值

第二章 研究的局限性與可拓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