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會意:周汝昌評點中華好詩詞

詩詞會意:周汝昌評點中華好詩詞

閱文集團華文天下出品,從字音字義,格律音節,文化典故、歷史典故中 溯源中華詩詞文化源頭,解讀中國文人的“詩性”與“詩心”, 體味唐詩宋詞的“詩境”與“詩音”。 《詩詞會意:周汝昌評點中華好詩詞》 周汝昌 著 |周倫玲 主編 繼《千秋一寸心》後,紅學泰斗周汝昌女兒周倫玲女士親自編選,多篇遺作首次面世。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權威配套詩詞鑑賞讀本

內容簡介

中國詩的源頭有兩大端,一是中華民族的“詩性”與“詩心”,二是漢字語文的“詩境”與“詩音”。

讀詩說詩,要懂字音字義,要懂格律音節,要懂文化典故,要懂歷史環境,更要懂中華民族的詩性、詩心、詩境、詩音。

何謂民族的詩性詩心?比如看見一輪皓月當空,一種人想的是廣寒宮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另一種人想的則是一個冰冷的死星球,要想知道的是它的物質結構、礦水資源、開發利用……這前一種人是中華詩人,那後一種人一般是科學家。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撰寫的一部講解中國最美古詩詞、談論中國文化的著作。所賞析的作品,不遵循固有的文學史模式,而是以個體鑑賞為立足點,兼顧內容的難易程度、讀者的接受水平及閱讀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字、對聯等優秀文化做了細緻深入的評點和分析。

我們從這本書里看到了一代大師周汝昌先生對我國古典詩詞、文字、對聯等優秀文化的熱愛並冀望其發揚光大為更多人所喜愛的深心苦志。

作者介紹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天津人。我國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曾就學於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後任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等職。著有《紅樓夢新證》《書法藝術答問》《獻芹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紅樓小講》等多部學術論著、隨筆集,並編注《楊萬里選集》《范成大詩選》等。其中,《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編輯推薦

內容涵蓋廣、難易適中。既有讀者耳熟能詳、相當熟知的作品,也有於其它同類著作中少見或不見的作品;既有對常見古典詩詞的評析,也有對中國文字、中國對聯等優秀文化的深刻詮釋。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繼《千秋一寸心》之後,由其女兒周倫玲女士親自編選的又一部講解中國詩詞、談論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所評點的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既有傳頌千古為大眾所熟知的經典唐詩宋詞,也有氣韻生動卻鮮有人識的詩詞遺珠。

一代大師周汝昌先生以一顆對中國詩詞、中華文化的赤子丹心,兼顧大眾讀者的接受水平和閱讀興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字、對聯等優秀文化做了細緻深入的評點和分析。

從中我們看到老先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並冀望其發揚光大為更多人所喜愛的深心苦志。

10.5} !tm臘 P�&erning:1.0000pt;background:rgb(255,255,255);mso-shading:rgb(255,255,255);" >後任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等職。著有《紅樓夢新證》《書法藝術答問》《獻芹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紅樓小講》等多部學術論著、隨筆集,並編注《楊萬里選集》《范成大詩選》等。其中,《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性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目錄

輯一: 飛紅萬點愁如海

1.飛紅萬點愁如海——說秦觀《千秋歲》

2.桂華流瓦——說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3.燈市光相射——又說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4.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說柳永《八聲甘州》

5.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說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6.便是春江都是淚——說秦觀《江城子》

7.應是綠肥紅瘦——說李清照《如夢令》

8.笑從雙臉生——說晏殊《破陣子》

9.長使英雄淚滿襟——說杜甫《蜀相》

10.只是當時已惘然——說李商隱《錦瑟》

11.山雨欲來風滿樓——說許渾《鹹陽城西樓晚眺》

輯二: 相看兩不厭

1.只是近黃昏——說李商隱《樂遊原》

2.何處秋風至——說劉禹錫《秋風引》

3.空山松子落——說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

4.春潮夜夜深——說王昌齡《送郭司倉》

5.明月來相照——說王維《竹里館》

6.花落知多少——說孟浩然《春曉》

7.相看兩不厭——說李白《獨坐敬亭山》

8.聞說梅花早——說孟浩然《訪袁拾遺不遇》

9.咫尺愁風雨——說錢起《江行望匡廬》

10.萬事干戈里——說杜甫《倦夜》

輯三: 詩詞雜話

1.詩詞雜話

2.中華要典有“葩經”

3.關於古典詩詞的鑑賞

4.談唐宋詞的鑑賞

5.《中國古典小說卷中詩詞鑑賞》代序:詩詞韻語在小說中的意義

6.高中讀詞雜記

7.“思無邪”辨義

8.一篇《錦瑟》解人難

9.再論周美成上元詞

10.宋人絕句評賞

11.陸放翁詩漫舉

12.林黛玉三首長歌行

13.六十年來三首詩

輯四: 詩的存在

1.心靈的網路

2.欣賞的對象

3.漢字的聲調美

4.漢字痴迷

5.學詩

6.詩的存在

7.中華詩義

8.淺談中國詩的特色

9.中華詩論悟“三才”

10.“詩性”“詩心”與“詩境”“詩音”、

11.鍊字、選辭、音節美與藝術聯想

12.“言志”與“抒情”

13.“詩律細”以外的“細”

14.嚴於音,細於律

15.靈情生聲

16.怎樣教詩

17.談對聯

18.“對對子”的感觸

附錄:

1.李固《遺黃瓊書》注釋

2.師顧室漫話

3.旁聽詩話

4.周汝昌與周篤文談東坡詩

名家評論

會心解味讀詩詞——顧農

常常有青年朋友對我說,詞比詩更難懂:詩的內容比較具體,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釋,弄清楚詩外的背景和詩里的典故,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概了;而詞往往沒有什麼特別的背景,有時也不用什麼典故,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詞也能看明白,而加在一起就不懂了,難得欣賞,一些很有名的作品也不知道它有什麼妙處。

讀詩詞與學科學、學理論不同,這裡最重要的不是知性層面的“懂”或曰“掌握”,而是感性層面上的“悟”和“感發”。具體的歷史文化知識和邏輯推理在這裡當然也能派上一點用處,但更重要的是體會作者的用心,同作者一起去感受生活,去心潮起伏。周汝昌先生說得好:

以我之詩心,鑒照古人之詩心;又以你之詩心,鑒照我之詩心。三心映鑒,真情斯見。雖隔千秋,欣如晤面。

詩者(通稱詩人)的心,講者的心,讀者的心,此“三心”的交感互通,構成了中華詩道的“千秋一寸心”。

古代優秀詩人的感情都如此家常而懇摯,讀這樣的作品,何等親切,也可以提升我們自己,進一步培養正常而崇高的感情。

周先生的賞析文字也是充滿感情的,這裡決無高頭講章的腐氣,也沒有任何鑑賞八股。所以我很高興地向青年朋友們推薦。

如果說對於此書還有什麼不滿足的話,那就是這裡用了一種半文半白的文字,儘管我讀起來很覺親切有味,但青年人未必喜歡,用純粹的白話文其實也可以說得很清楚,而且有味道。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古色古香呢,這很可能會妨礙以您之詩心鑒照我之詩心,影響讀者跟著來“解味”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