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季生昔未達

詠史·季生昔未達

盧照鄰的詠史詩,在“初唐四傑”詠史詩中首屈一指。他的《詠史四首》分別詠懷漢代四位名人季布、郭泰、鄭泰和朱雲。這首是第一首,寫的是能屈能伸忠直孤正、不畏強權、正氣凜然的大丈夫季布。

作品原文

詠史

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

髡鉗為台隸,灌園變姓名。

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

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雲重,一諾良匪輕。

廷議斬樊噲,群公寂無聲。

處身孤且直,遭時坦而平。

丈夫當如此,唯唯何足榮。

作品鑑賞

全詩可分為四層,每層四個句子。“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髡鉗為台隸,灌園變姓名。”概括了季布淪落為奴時的悲慘經歷。他跟從項羽起兵失敗,又被劉邦懸賞捉拿,當作刑徒賣給朱家為奴。朱家把他隱藏保護起來,還給他置辦了田舍,他隱姓埋名以種田為生。“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此處為二個段落,既寫季布幸遇伯樂時來運轉,同時也是讚賞夏侯嬰舉賢不疑、劉邦不記私仇的賢德。按史書記載,朱家為季布向夏侯嬰澄冤,以“臣各為其主用”的道理說明季布不但不應被問罪,實為賢能之士,並請他向劉邦上疏赦免季布。劉邦赦季布為郎中,又得到曹丘生替他宣揚令德,於是名聲傳了開來。第三段是寫季布耿直忠正,當眾怒斥譁眾取寵、邀功請賞的樊噲,義正辭嚴,人皆震動。“百金孰雲重,一諾良匪輕”,出自楚諺“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意思是季布的一句承諾比百兩黃金還重。為下兩句詩“廷議斬樊噲,群公寂無聲”作鋪墊。

據《漢書·季布傳》記載,單于呈書輕視呂太后,太后怒,召來大臣商議對策。樊噲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群臣大多敷衍表示贊同,只有季布反對說:“樊噲可斬也!夫以高帝兵三十餘萬,困於平城,噲時亦在其中。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謾。且秦以事胡,陳勝等起,今瘡痍未療,噲又面諛,欲動搖天下。”此話一出,舉座皆驚,群臣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有人為季布冒“逆鱗”而擔憂,有人為季布的膽識而驚異。呂太后從此也沒有再提報復匈奴的事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被制止。最後以四句議論作結,讚揚季布的耿直英勇,抒發詩人敬仰傾慕的心情。

全詩僅用了80個字,就使一個亦剛亦柔、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其中既有他的身世經歷概括,又有生動傳神的典型事例的細緻刻劃,表現季布為國家為民族甘願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詩歌夾敘夾議,表明了詩人對高潔志士,忠良賢能的敬慕與讚賞,對阿諛逢迎之人的鄙薄,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政治精神。

初唐時期,戰爭頻繁,皇帝好大喜功,臣屬報喜不報憂,獻諛之風抬頭。詩人的《詠史》詩就是對這種社會政治風氣的揭露與批評。

作者簡介

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國小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乾封(666—668)年間任益州新都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自投潁水而死。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今存《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