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診斷免疫組織化學(第3版)》突出了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參考價值,是一部專業水平較高,科學性、實用性較強的學術專著,適用於各級醫院病理科、腫瘤科及基礎醫學研究科室的工作人員學習參考。
作者基於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外免疫組織化學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免疫組織化學的發展現狀、理論與技術,醫院工作常規,癌基因蛋白、細胞、抗原標記,免疫組織化學在各系統腫瘤的診斷、病原體和多耐藥基因與腫瘤中的套用等,並針對近年來腫瘤靶向治療進展,重點介紹了靶向治療的檢測內容等。
作者簡介
紀小龍,男,1952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句容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1969年入伍,1978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1981年腫瘤病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做博士後研究一年。1994年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進修。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任訪問教授。
1981年開始在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做醫師,1986年晉升為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92任主任醫師、教授。2003年調入武警總醫院.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病理科主任、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
從1978年考入解放軍總醫院吳在東教授研究生開始.在李維華教授手把手的指教下開始專注於病理疑難問題的探索,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醫院病理科Nelson、Ordonez教授指導下開始免疫組化病理診斷套用的實踐,回國後在常規病理診斷的基礎上率先在國內開展免疫組化在診斷上的套用,並多次舉辦學習班廣泛普及推廣這一新方法,1997年主編出版了國內第一部《診斷免疫組織化學》。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1章 免疫組織化學的發展和現狀
一、病理診斷的歷史回顧
二、免疫組化的發展
三、免疫組化的優點
四、免疫組化的套用
五、免疫組化套用中的注意事項
第2章 免疫組織的理論和技術
第一節 抗原和抗體
一、抗原
二、抗體
三、抗原與抗體的關係
四、抗原與抗體的反應
第二節 組織標本的取材和固定
一、取材
二、固定
三、玻片的處理
第三節 抗原修復
一、化學方法(酶消化方法)
二、物理/化學方法
三、修複方法的評價
第四節 免疫組化染色方法
一、免疫金銀及鐵標記免疫組化技術
二、親和組織化學技術
三、非標記抗體酶法
四、酶標抗體法
五、多重免疫組化方法
第五節 各種免疫組化染色方法的評價
第六節 免疫組化染色注意事項
一、抗體的保存和配製
二、正確設計對照方法
三、出現假陽性的幾種原因
四、出現假陰性的幾種原因
五、出現背景著色的幾種原因
六、怎樣最大限度地減低背景染色
七、著色不勻的原因
八、非特異性著色的原因及特徵
九、顯示劑的合理使甩和增強方法
十、結果判斷標準
十一、免疫組化結果的判斷原則
十二、陽性標記色度特徵
十三、陽性標記細胞學特徵
十四、陽性標記組織學特徵
十五、陽性標記強度特徵
十六、非特異性著色特徵
第七節 免疫組織化學的標準化
一、免疫組化診斷成功的關鍵要素
二、免疫組化染色技術
三、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不斷完善
第3章 醫院免疫組化工作常規
一、抗體的選擇
二、單克隆與多克隆抗體的區別
三、最常用抗體的套用要點
四、抗體的合理保存
五、技術常規
六、診斷常規
七、免疫組化套用的範圍
八、染好切片的關鍵
九、隨時收集抗體套用中的新體會
第4章 癌基因蛋白免疫組化標記
第一節 癌基因的概述
一、癌基因的概念
二、癌基因的命名
三、癌基因的數目和原癌基因的染
色體定位
四、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癌基因的分類及生物學特徵
一、src癌基因族
二、ras癌基因族
三、myc癌基因族
四、抑癌基因族
五、抗腫瘤轉移基因
六、其他癌基因
第三節 癌基因的激活及致癌機制
一、癌基因的激活方式
二、癌基因致癌機制
第四節 癌基因的功能
一、癌基因與細胞生長調節
二、癌基因與細胞分化調節
三、抑癌基因與細胞周期調控
四、癌基因、抑癌基因與細胞凋亡的關係
第五節 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組化標記
一、檢測方法
二、ras癌基因蛋白
三、c-erbB-2癌基因蛋白
四、p53抗癌基因蛋白
五、c-myc癌基因蛋白
六、bcl-2癌基因蛋白
七、nm23癌基因
八、p16癌基因
九、mclm2癌基因
十、SAS癌基因
第六節 癌基因檢測的實用價值
一、腫瘤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
二、癌基因檢測與腫瘤的診斷和預後的關係
第5章 神經和內分泌細胞標記
一、膠質纖維酸性蛋白
二、神經纖維細絲蛋白
三、S-100蛋白
四、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
五、髓磷脂鹼性蛋白
六、突觸素
七、嗜鉻素A
八、CD56
九、人自然殺傷因子1
十、鈣(視)網膜蛋白
十一、巢蛋白
十二、外周蛋白
十三、神經元特異核抗體
十四、微管相關蛋白-2
十五、少突膠質細胞轉錄因子-2
十六、低親和性神經生長因子受體
十七、蛋白基因產物9.5
第6章 淋巴造血細胞標記
一、B淋巴細胞的分化和演變過程刀常見標記
二、T淋巴細胞常見標記
三、組織細胞常見標記
四、人白細胞分化抗原的CD系列
五、石蠟切片中常用抗體的意義
第7章 間葉組織腫瘤標記
一、波形蛋白
二、肌動蛋白
三、肌球蛋白
四、結蛋白
五、肌紅蛋白
六、MyoD家族
七、高分子量鈣調結合蛋白
八、鈣調寧蛋白
九、第Ⅷ因子相關抗原(FⅧ:RAg)
十、荊豆凝集素1(UEA-1)
十一、CD31
十二、血栓調理素
十三、CD34
十四、脈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3
十五、D2-40
十六、podoplanin
十七、溶菌酶
十八、抗糜蛋白酶、抗胰蛋白酶
十九、CD163
二十、肌成束蛋白
二十一、CD99
二十二、CDll7
二十三、Ⅳ型膠原和層粘連蛋白
二十四、bcl-2
第8章 上皮性腫瘤標記
一、細胞角蛋白
二、上皮膜抗原
三、橋粒蛋白
四、上皮特異性抗原
五、hepatocyte paraffin 1(Hep-Par-1)
六、絨毛蛋白
七、衰老相關上皮膜蛋白
第9章 腫瘤相關抗原標記
一、癌胚抗原
二、甲胎蛋白
三、CAl25和CA19-9
四、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五、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六、甲狀腺球蛋白
七、甲狀腺轉錄因子-1
八、組織蛋白酶D
九、黑色素瘤
十、Melan-A
十一、小眼轉錄因子
十二、腎細胞癌標誌物
十三、腎母細胞腫瘤蛋白(WT1)
十四、Oct-4
十五、腸道上皮特異性基因CDX2
下篇 各論
第10章 軟組織腫瘤
第一節 常用於軟組織腫瘤診斷的相關標記物
第二節 脂肪細胞腫瘤
一、脂肪瘤
二、平滑肌脂肪瘤
三、梭形細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
四、軟骨樣脂肪瘤
五、冬眠瘤
六、樹突狀纖維粘液樣脂肪瘤
七、含鐵血黃素沉著性纖維組織細胞脂肪瘤性腫瘤
八、去分化脂肪肉瘤
九、粘液性/圓形細胞脂肪肉瘤
十、多樣性脂肪肉瘤
第三節 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
一、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二、中間型(局部侵襲性)腫瘤
三、中間型(偶見轉移型)腫瘤
四、惡性腫瘤
第四節 纖維組織細胞性腫瘤
一、良性腫瘤
二、中間型(偶見轉移型)腫瘤
三、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第五節 平滑肌腫瘤
一、血管平滑肌瘤
二、深部軟組織平滑肌瘤
三、平滑肌肉瘤
第六節 周細胞性(血管周細胞性)腫瘤
一、血管球瘤
二、肌周細胞瘤
第七節 骨骼肌腫瘤
一、橫紋肌瘤
二、橫紋肌肉瘤
第八節 血管腫瘤
一、乳頭狀血管內皮增生
二、桿菌性血管瘤病
三、上皮樣血管瘤
四、竇岸細胞血管瘤
五、淋巴管瘤
六、卡波西型血管內皮細胞瘤
七、網狀型血管內皮細胞瘤
八、乳頭狀淋巴管內血管內皮細胞瘤
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
十、軟組織血管肉瘤
第九節 軟骨-骨性腫瘤
一、軟組織軟骨瘤
二、骨外骨肉瘤
三、骨外間葉性軟骨肉瘤
第十節 周圍神經腫瘤
一、神經鞘瘤
二、神經纖維瘤
三、顆粒細胞瘤
四、神經鞘粘液瘤
五、神經束膜瘤
六、惡性周圍神經鞘瘤
第十一節 分化不確定的腫瘤
一、肌內粘液瘤
二、關節旁粘液瘤
三、深部“侵襲性”血管粘液瘤
四、異位性錯構瘤性胸腺瘤
五、血管瘤樣纖維組織細胞瘤
六、骨化性纖維粘液樣腫瘤
七、混合瘤/肌上皮瘤/副脊索瘤
八、滑膜肉瘤
九、上皮樣肉瘤
十、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十一、軟組織透明細胞肉瘤
十二、骨外粘液樣軟骨肉瘤
……
第11章 淋巴造血系統腫瘤
第12章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第13章 泌尿系統腫瘤
第14章 消化系統腫瘤
第15章 支氣管和肺腫瘤
第16章 男性生殖系統腫瘤
第17間 女性生殖系統腫瘤
第18章 乳腺腫瘤
第19章 胸膜、胸腺及心臟腫瘤
第20章 神經內分泌細胞腫瘤
第21章 皮膚腫瘤
第22章 頭勁部腫瘤
第23章 骨及科骨腫瘤
第24章 未分化及來源不明腫瘤
第25章 病原體相關腫瘤
第26章 腫瘤多藥耐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