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許濟群教授矢志於中醫,中學畢業後曾專修古文兩年,先通文理,再明醫理。1938年開始,師從於世醫賀桐孫(孟河御醫馬培之學派傳人),並改名為“濟群”,取“志存救濟”之意,前後隨師在丹陽、上海學醫6年。其後,獨立開業10年。開業之時,正值兵荒馬亂的年代,疫病流行,各種內、婦、兒疾病繁多,許教授在實踐中對中醫理論、醫家經驗不斷精研,執方用藥,辨證為上,同時也為他中年以後成為風格獨具的方劑學家奠定了基礎。
從抗戰勝利到建國前夕,許教授深入研究中醫理論,擴大臨床治療。與友人合作借款籌建中醫實驗室,添置了顯微鏡等儀器設備,開始了尚在萌芽中的早期中醫實驗醫學研究。1951年參加中西醫聯合診所,擔任所長。1955年,成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的第一批學員。畢業後留校任教,即投人了南京中醫學院的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中。
1959年主持籌建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學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次年組建中藥系,許濟群教授為第一任系主任。七十年代初回到中藥系擔任中藥系副主任兼方劑學教研室主任,此後一直致力於中醫方劑學的教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工作。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先後培養了方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9名。八十年代中期又擔任了《南京中醫學院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兼編輯室主任、南京中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
學術內容
臨床方面:許濟群教授在臨床強調辨證施治,機圓法活。他認為病不辨證則無以抓綱舉目,治方不嚴,則難以與證銜接。強調用法選方,精煉不雜,變化雖多,辨證則一。他常說: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主要在於因人而異,不是固執一一方以應無窮變化之病。且病有輕重緩急之分,方有大小緩急之別,證有因時(季節)、因地不同,法有標本、先後之異。但“活”而不離其宗,知常才能達變。
科研方面:許教授認為方劑學科研,應該對方劑學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為方劑學立法、組方、用藥、配伍、劑量的科學性,提供客觀依據,闡釋其中的科學性。從方劑學的實踐出發,重視臨床、重視實驗、重視客觀依據,是方劑學研究的特徵。在許教授指導下,對方劑理論問題的研究,如清熱方劑中疏散藥的配伍作用、抗衰老方劑的研究、攻逐痰飲方的研究等都將方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古代論述與現代臨床和實驗相結合,得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發現和有意義的結果,相繼成為各級政府機構資助的科研項目。
臨床套用
許濟群教授臨證以中醫為本,但並不排斥現代醫學技術的檢測手段,他認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識病與辨證的能力,絕不能因為不識病而延誤病人。這種雙重診斷、辨證施治、雙重判斷療效的方法,不僅有益於組方配伍用藥的針對性,而且可以將辨證施治的水平上升到可用現代技術如統計學加以歸納、總結,使臨床療效更具可靠性與重現性。以哮喘為例,認識到有些藥物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直接平喘效應,結果臨床上出現只要西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則必用麻黃、細辛、小青龍、蘇子之類降氣。
著作
主編:《方劑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第五版)、《方劑學》(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賀季衡醫案》;
副主編:《醫學剝殼全書•方劑學》;
參編:《中醫學概論》《溫病學講義》。
主要論文
[1]許濟群.怎樣學好方劑學[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04).
[2]許濟群.雜病驗案一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05).
[3]許濟群.方劑學面臨的問題與建議[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7(04).
[4]許濟群,瞿融.口瘡治驗[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02).
[5]許濟群.賀季衡醫案簡介[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02).
[6]許濟群.試教“中醫學概論”的幾點體會[J].江蘇中醫,1962(07).
[7]許濟群,賀桐孫.賀季衡常用治法選介[J].江蘇中醫雜誌,1981(04).
後世影響
許濟群教授從事醫學教育事業40餘年,對完善中醫藥教育體系和培養中醫藥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方劑理論研究、教材建設及完善教學改革等方面頗多建樹,主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方劑學》(五版)和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方劑學》,公開發表了多篇具有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並主持了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在培養中醫藥人才方面,先後培養方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9名,受他的言傳身教及學術思想的影響,學生們都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成為中醫教學和科研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