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袁拾遺不遇

基本信息

【名稱】《訪袁拾遺不遇》

【年代】盛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作品譯文

我到洛陽拜訪才子兼故友袁拾遺,沒想到他已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大庾嶺的梅花開得很早,不過怎能比得上故里春天繁茂的鮮花呢?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意味深長的作品。

詩人要拜訪的是有才子之稱的袁拾遺,洛陽在唐代是皇帝的東都(西安為首都)。袁拾遺被流放大庾嶺,大庾嶺在江西大余縣與廣東南雄縣交界處。洛陽則在河南,兩地距離近半箇中國。古代時候大庾嶺是很荒僻的地方。詩里沒有直接交待袁被流放的原因,只在最後用暗示來說明。“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同情袁拾遺思念故鄉的心意,也還可以看成是對才子不公平的遭遇抱不平,暗示了袁公被貶是因為他的才華。其實詩人寫這首作品的主要目的不是抱怨沒有見到故友,而是要諷刺朝政的黑暗面。才子得不到重用,這當然是不公平、不應該的。

對於全詩藝術成就最高的最後一句,“梅花”也可以理解為比喻袁拾遺,他在大庾嶺是梅花一樣的君子,但是回到京城他又是比梅花更優秀的人才。所以這裡用到暗喻、對比、想像等手法。只有十個字,文學藝術性卻非常深厚。

一般來說,文人對和朝政有關的事情會多多少少有些避諱,孟浩然的詩沒有直接說明袁拾遺被流放的原因經過,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正直的詩人還是敢於批評錯誤的事情,如才子被排擠流放,孟浩然就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意見,顯露出他的好品質。

還值得一提的是詩的題目。這個題目一方面說明詩里要描述的事情,一方面又表示了心裡的遺憾。運用雙關來寫詩,既能說明白,又能增加說理的深度,有時甚至可以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王孟”,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