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長春

解長春

長春在陝從藝期間,接觸過不少民間戲班和藝人,藝術造詣大為提高。 長春60歲後,為使道情皮影后繼有人,非常重視藝徒的培養。 解長春集多種技藝於一身,他不僅是道情演唱大師,而且是皮影雕刻大師。

簡介

解長春(1843~1916),原籍環縣洪德河連灣村,後遷居虎洞劉解掌。生於1841年。9歲入私塾讀書,一年後輟學。10歲從堂兄習藝,演唱道情皮影戲。因其秉賦聰慧,刻苦好學,從師不久即能挑扦主演。13歲離師另組戲班,開始獨立的藝術生涯。初領班,即以一絲不苟的演唱態度,嫻熟活泛的挑扦技巧,渾厚清晰的道情唱腔,贏得了觀眾和同行的好評。同治初年,關、隴爆發回民反清鬥爭,環縣一帶受創尤重,田園荒蕪,百姓多背井離鄉。戰亂中長春喪妻,為謀生計,他隻身逃奔陝西定邊,入當地戲班,繼續演唱皮影戲,且續弦立家,落戶陝北30餘年。
解長春解長春

藝術道路

長春在陝從藝期間,接觸過不少民間戲班和藝人,藝術造詣大為提高。他廣交藝友,留心汲取當地藝術營養。同時,將環縣皮影戲的不少優秀表演手法傳入當地,使兩地的皮影藝術在不少方面得到融合。加之他高超的挑扦技藝及唱功,不久便被藝人們奉為宗師。每有空餘,便給陝北藝人哼唱隴東道情皮影戲,期望環縣這朵民間藝術之花在陝北“安家落戶”,但因多種原因,未能如願。

藝術成果

暮年,長春思鄉心切,回歸故里環縣虎洞劉解掌。時他雖年近花甲,仍樂此不倦,聯合舊時藝友,重建了解家班,為鄉親們演唱道情皮影戲。並常帶領戲班到陝北、內蒙等地演出。長期的藝術積累,萌發了他對舊道情皮影的唱腔及伴奏樂器進行改革嘗試的念頭。他綜合前人的唱法,吸取其它地方戲曲及民歌的養分,創造了一些新板路、新唱法。同時,受蒙古樂器的啟發,將原演奏使用的二弦改為四弦(又稱四胡),成為隴東道情的主奏樂器,且增加笛吶、水梆等。經演唱實踐,這些改革獲得成功,它使隴東道情的表現手法更為豐富多彩,鄉音更濃,備受民眾歡迎。在這期間,長春還根據歷史故事和其他劇目改編、移植了不少劇目。留傳後世的有《忠孝圖》、《苦節圖》、《日影塔》、《善惡圖》、《蛟龍駒》、《九華山》等,至今為隴東道情皮影戲的保留劇目。長春60歲後,為使道情皮影后繼有人,非常重視藝徒的培養。當時環縣一帶有不少青年拜長春為師。他不分姓氏宗族,滿腔熱忱,一視同仁,精心傳藝,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藝徒的培養。藝徒中較知名者如敬乃梁、杜民華、韓得芳、魏國誠4人,民眾稱之為解的“四大第子”。

藝術成就

解長春集多種技藝於一身,他不僅是道情演唱大師,而且是皮影雕刻大師。他的許多作品,以嫻熟的刀法,生動的造型,古樸的風格,為皮影收藏家所讚賞,成為全國皮影雕刻藝術的珍品。民國初,長春年逾古稀,漸感力不從心。但他一生酷愛道情皮影藝術的性格給了他莫大的力量,仍爬山涉水,為民眾演出。民國四年(1915)正月二十五日,在洪德廟兒溝演出時患重病,當晚由其孫接回家中,翌日去世,終年73歲。

藝術地位

解長春畢生致力於道情皮影藝術,使這一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皆有創新,故在民眾和同行中享有很高聲譽,被推崇為環縣道情皮影大師和奠基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