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方法是同構證明方法的特例,令P是命題集合,或其定義域,或參數測試樣例的集合,P是它的映射(另外的命題集合及其定義域或參數測試樣例), P是P的推論,如果存在P與 P同構,則稱P具有I-解釋性證明,即G(P→P)=P→(P)是解釋性證明,其中,G是同構算符。

基本介紹

考慮一個由公理構成的證明系統P,可以將P轉換為Q。這種轉換可能有多種目的,例如:

(1)P的公理不完全被另一個系統Q接受,需要建立P和Q公理的對應關係;

(2)P公理的域與Q的域並不相同(例如,自然數與超窮數的差別),需要轉換後才有效;

(3)P公理經過轉換後更有利於證明,等等。

這樣,這種轉換也稱為 解釋,它既包含P公理的轉換,即P公理解釋為Q公理,也可以對P公理的定義域進行解釋,以驗證P公理的有效性 。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定義1令P是命題集合,或其定義域,或參數測試樣例的集合, 是它的映射(另外的命題集合及其定義域或參數測試樣例), 是P的推論,如果存在 與 同構,則稱P具有 -解釋性證明,即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其中,G是同構算符。

式(1)如圖1所示。

圖1 圖1

可見解釋性證明是同構性證明(參見“同構證明方法”)的一種特例,它多伴有輸入自變元的調整變化作為附加條件。一個解釋性證明的實例是哥德爾對PA證明的功能解釋。另外的一種實例是歸結方法,它是通過自變元的反例輸入證明原命題的否定的不可證證明原命題。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當式(1)中的P不是命題,而是自變元,這時 解釋P為 ,從而 ,其中Q是命題,這樣可以通過計算性的方法得到 ,並使 成為獨立的“模組”被其他證明所調用,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算法得到不同的解釋。這種方法即構成“證明挖掘”(Proof Mining),或者“開放式證明”(Unwinding Proof)。這兩種稱呼,前者起源於G Kreisel,後者起源於D.Scott。

相關概念

同態與同構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設 和 是兩個同類型的代數系統(代數系統是集合及其運算構成的系統), 是一個映射,如果對於任意元 恆有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則稱 是 到 的一個 同態映射,並稱 和 同態,用 表示;如果 是一個雙射,則稱 是 到 的一個 同構映射, 與 同構,用 表示。

同態和同構是布爾巴基學派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對於結構之間關係的描述。雖然同構概念提出較晚,但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同構不僅是數學的證明方法,也是基本的心理結構和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 。

同構性證明

在證明中對如式(3)、式(4)、式(5)任意一命題的運用是 同構證明方法

解釋性證明 解釋性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