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邏輯學中,解釋又稱“結構”,是指與形式語言初始符號對應的、滿足一定條件的對象集合。對一階語言的解釋就是要確定指詞和對應的對象之間的聯繫。所取對象不同,語言的解釋也不同。給出語言的一個解釋,就是列出語言中指詞符號所指稱的對象。具體說,一階語言中的個體符號指稱某個個體,謂詞符號指稱集合。在詞典學中,解釋就是為詞或詞組注釋,說明詞義及其用法。 所謂解釋,從《後漢書·陳元傳》作“解釋先聖之積結”的用例也可明白,是表示“說明”這個意思的古代熟語。它與漢譯佛典中使用的“義疏”一樣,成為古典文獻的含義和試圖了解它的我們之間的媒介。它類似註解,使古義具象化。由於在被了解者和了解者的媒介機能這一性質上的相似,“解釋”就成為與西方學術用語的“inter-pretation”對應的譯語。
但是,西方近代語的“interpre-tation”,無疑來源於拉丁語的“interpretatio”。它正如西塞羅、克因提利阿內斯的用例中顯示的那樣,具有以下 3個意義:①古典的解說乃至註解,②闡明將法令運用於特殊事件的理由,③翻譯(如將希臘古籍翻成拉丁語)。(此外,希臘語“ερμηυεia”不但包括這三契機,而且包括將神的語言譯為人的語言的詩歌創作,吟誦這些被創造的作品的活動,以及由正當享受而產生的藝術體驗的知性構成等契機。在學術上的用語,解釋被稱為in-terpretation,作為方法論反思的解釋學,一般稱為“Hermeneutik”。
特點
個體心理諮詢技術包括:參與性技術與影響性技術。影響性技術包括面質、解釋、指導、情感表達、內容表達、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非語言行為的運用。如何解釋應因人而異,有些求助者文化水平較高,有一定的心理學修養,領悟能力較強,解釋時可以深些、系統些、全面些。對於理解能力不夠強、文化水平較低的求助者,應儘量解釋得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多打比方,多舉例子,這樣更容易為求助者接受。進行解釋時,首先應了解情況,把握準確,否則,解釋勢必偏離。同時應明確自己想解釋的內容是什麼,若對此也模糊不清或前後矛盾,則效果就差。解釋使求助者從一個新的、更全面的角度來重新面對困擾、周圍環境及自己,並藉助於新的觀念和思想來加深了解自身的行為、思想和情感,產生領悟,提高認識,促進變化。諮詢師憑藉自己的理論和經驗,針對不同求助者的不同問題做出各種不同的解釋,這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解釋對象
人類解釋世界已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可以說,真正的解釋學就是在這種解釋世界的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的。解釋學的形成,既是公共解釋原則的形成過程,也是對象性科學解釋學形態的形成過程。然而,解釋的發展自身必定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感性想像到理性反思,從單一形態到複雜形態的歷史轉化過程。解釋學是“面對對象”的解釋,同時,解釋學又是不斷走向“精密化”,並且保持其自身的原初本性的解釋活動。解釋學面向對象自身,並且不斷精密化,這是解釋學日趨成熟並且具有無限多樣性形態的根源所在。在反思“精密解釋學”(基於科學技術因素而反對人為性因素的解釋學方向)之前,對解釋學的歷史構造過程及其對原初解釋學形態的評估就顯得異常重要。顯然,強調解釋對象對解釋學發展的重要意義是必要的。相對說來,解釋的對象總是具有一定的確定性,但人們關於對象世界的認知總是具有自身的歷史限度,因而解釋的對象可能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解釋學總是不斷在變,即通過克服“人為性的”解釋學蔽障和缺陷達成對解釋對象自身的真正認知。解釋的不斷創新,豐富了對象的解釋,促成了解釋學自身的價值回歸與內在革命。
解釋的對象並非是固定的,因為解釋的對象還需要發現與拓展,解釋的對象的確立決定了不同學科解釋的解釋學獨特性。由於從“原初解釋學”向“精密解釋學”的演進就存在一個重新認識解釋對象的問題,所以將解釋對象精細化與分工明確化是學科解釋學演進與建構的重要思想基礎。
同時,將解釋對象開放也為具體的學科解釋開闢了道路,因為在一個特定時期被認為“無用的解釋對象”,可能在一個新的時期就具有了全部的解釋學價值。實質上,只要是人類生活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就具有解釋學價值,因為放過或忽視任何事物的解釋,都有可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災難。解釋對象的日益精細化與精密化是科學與理性推進解釋學發展的結果。以科學與理性為主導的解釋學屬於“科學性解釋學”,這是在人類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解釋的基礎上發展的現代解釋學的特徵。以科學性為基礎的解釋學能使我們真正地認識事物本身,但僅有求真的科學解釋學也是不夠的,即在科學與理性解釋占主導地位的如今,我們有必要“重估原初解釋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