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麻黃(不去根節、)、杏仁(湯泡,去皮尖)、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川芎、防風(去蘆)、枳殼(水浸潤,銼片,麥麩炒微黃)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七錢半。
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薑二片,蔥一根。煎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功用
解表,散風,宜肺,清熱。
主治
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里者。
文獻摘要
《醫方類聚》:“治兩感傷寒,毒氣傳受,陰陽交並,宜服解表散方。”
解表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活幼心書》卷下。具有解表,散風,宜肺,清熱之功效。主治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里者。
麻黃(不去根節、)、杏仁(湯泡,去皮尖)、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川芎、防風(去蘆)、枳殼(水浸潤,銼片,麥麩炒微黃)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七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薑二片,蔥一根。煎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解表,散風,宜肺,清熱。
傷風感冷,咳嗽痰喘,嘔吐瀉痢,驚悸有熱,證在表里者。
《醫方類聚》:“治兩感傷寒,毒氣傳受,陰陽交並,宜服解表散方。”
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 石細胞橙黃色,貝殼狀,壁較厚,較寬一邊紋孔明顯。 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無色,含草酸鈣方晶。
簡介 處方 製法 性狀 鑑別柴胡石膏散是中藥名,其成分包含赤芍藥、柴胡(去苗) 、前胡(去苗)、 石膏(煅) 、乾葛、升麻、黃芩、桑白皮、荊芥穗(去土)等,用於解表清里。
柴胡石膏散 正文 來源 異名 組成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按中醫治療原則使用的貨真質優的藥材,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藥在清朝以前稱為本草、生藥等。現代所稱的生藥與中藥所指的範圍...
中藥釋義 定義 國內發展 發展歷史 療效考證大人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三六八。具有解表祛風,補脾益氣之功效。主治小兒四時傷寒。症見壯熱頭痛,喘粗鼻鳴;及夾食夾驚,煩渴驚悸不進乳食。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義五積散,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解表溫里,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之功效。主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
歌訣 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杜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卷二十二。主治頭風目眩,心胸痰壅,不下飲食,及四肢不利。
組成 用法用量 主治 方義 文獻摘要防風荊芥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一。具有疏風清熱,和血止癢之功效。主治白屑風(脂溢性皮炎)頭皮腫癢,生頭屑。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義中藥的使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藥的“藥理”一詞,在古代中醫藥書籍已出現,如宋代的《聖濟經》中,就有“藥理篇”,但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的作用,是從上...
研究現狀 研究內容 存在問題 發展史 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