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航天科學家石珵傳

解密:航天科學家石珵傳

《解密:航天科學家石珵傳》是2014年1月1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德明。

內容簡介

《解密:航天科學家石珵傳(1916-2008)》介紹了石珵,一位隱身軍事科研機構的航天科學家。他在抗戰時期為前線研製戰車坦克,戰後留美,從事火箭和航天研究。他為美國空軍研製第一架太空飛機;為“火箭王”馮·布勞恩設計的飛彈研製靶機,並跟他探討火箭技術。他在軍工企業馬丁公司參與核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和馬丁——泰坦型運載火箭的改進。他身在美國心繫家園,連續22年寄錢回家接濟身陷囹圄的父兄。

《解密:航天科學家石珵傳(1916-2008)》描述了他與兩位中國妻子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還講述了民國人物尹仲容和老一輩留美學者李書田、趙棣華、趙耀東和齊世基等的愛國事跡。

作者簡介

石德明,湖南武岡人,在大學時代曾在《北大校刊》和全國性報刊上發表許多文章。北大畢業後,從事科技情報翻譯工作31年,出版科技譯文250餘萬字、科技論文30餘篇、科技專著一本、散文和科普作品30餘篇;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科技情報優秀成果三等獎。1989年赴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做訪問學者。晚年,為老一輩留美學者的愛國主義和奮鬥精神所感動,決心奮力筆耕,為他們的人生足跡留下真實的記錄,以供後人參閱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描述了華裔航天科學家石珵博士在20世紀50-60年代對美國航天工業的貢獻。由於他隱身於絕密的軍工企業,他的科研成果鮮為人知。我國學者現正在探究海外華人在科技事業上的成就,以此為我國航天工業借鑑國外經驗提供幫助。所以這本書將會受到讀者青睞。——王逢旦(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主席)
石理博士是一位華裔科學家,是一位在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而又鮮為人知的工程科學家。——沈士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校長)
石理博士在許多領域作出過非常重要且很有意義的貢獻,他的人格道德也是非常感人的。他的事跡應在國內和海外華人中廣為傳播,他的成就是值得嘉獎的。——程耿東(大連理工大學前校長,院士)
從石理博士的傳記中,可了解到他的不平凡的人生、愛國主義精神、勤奮好學、攀登科學高峰,以及在下述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火箭飛機、飛彈靶機、核火箭、磁流體發電、衛星再入大氣層的模擬試驗和飛船模型的抗熱材料的檢測方法等。
我可以毫無疑問地相信,石理搏士取得了下列非凡的成就:他堅持不懈地追求學業上的深造和科研上的挑戰,在高尖科技領域中取得傑出的專業成就。他為抗日奉獻青春,為太平洋兩岸的科學事業、為人類的福祉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石理博士為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海外華裔科學家中傑出和成功的代表。他的成功事跡應該讓所有的中國人、海外華人和儘可能多的美國人知道。——劉正夫(美國空軍學院華裔教授)

名人推薦

本書描述了華裔航天科學家石理博士在20世紀50—60年代對美國航天工業的貢獻。由於他隱身於絕密的軍工企業,他的科研成果鮮為人知。我國學者現正在探究海外華人在科技事業上的成就,以此為我國航天工業借鑑國外經驗提供幫助。所以這本書將會受到讀者青睞。
——王逢旦(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主席)
石珵博士是一位華裔科學家,是一位在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而又鮮為人知的工程科學家。
——沈士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校長)
石理博士在許多領域作出過非常重要且很有意義的貢獻,他的人格道德也是非常感人的。他的事跡應在國內和海外華人中廣為傳播,他的成就是值得嘉獎的。
——程耿東(大連理工大學前校長、院士)
從石理博士的傳記中,可了解到他的不平凡的人生、愛國主義精神,勤奮好學、攀登科學高峰,以及在下述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火箭飛機、飛彈靶機、核火箭、磁流體發電、衛星再入大氣層的模擬試驗和飛船模型的抗熱材料的檢測方法等。我可以毫無疑問地相信,石理搏士取得了下列非凡的成就:他堅持不懈地追求學業上的深造和科研上的挑戰,在高尖科技領域中取得傑出的專業成就。他為抗日奉獻青春,為太平洋兩岸的科學事業、為人類的福祉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石珵博士為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海外華裔科學家中傑出和成功的代表。他的威功事跡應該讓所有的中國人、海外華人和儘可能多的美國人知道。
——劉正夫(美國空軍學院華裔教授)

目錄

第一章家庭和少年時代
書香門第
尹石兩家聯姻
百善孝為先
我也是“紅小鬼”
千里迢迢尋父母
第二章上海求學時期
考入中華職業學校
崇拜茅以升
與三親友在上海
第三章顛沛流離大學四年
在天津回響一二·九運動
院長李書田
一張照片的風波
北洋三摯友在武大
鬧學潮保護李書田
第四章為抗日獻青春
在漢陽兵工廠
在戰時中學任教
在昆明中央機器廠
為前線研製戰車坦克
第五章赴美留學
抗戰勝利後要圓“留美夢”
遠渡重洋
初到校園的鄉愁
助理研究員
在歸國潮中猶豫不決
第六章冷戰中的火箭專家
從汽車到火箭
未曾謀面的老師——錢學森
研製火箭飛機
第七章火箭界的翹楚
通用航空噴氣公司看中石珵
跟“火箭王”探討火箭
研製飛彈靶機
進入馬丁公司研製核火箭
第八章研究磁流體發電
將熱能直接變成電能
“給敵人帶來震驚”
閉環式磁流體發電
第九章航天科學家
改進馬丁一泰坦型火箭
衛星再入大氣層的模擬試驗
飛船抗熱材料的檢測方法
第十章坎坷的愛情之路
出國前的初戀
與華羅庚的女助手擦肩而過
趙耀東萬里挑妹夫
賢妻良母趙耀楣
斯人獨憔悴
道是無情卻有情
第十一章孝父母愛兄長
萬里之外救父命
雪中送炭
母親仙逝
第十二章表叔尹仲容和岳父趙棣華
最崇拜的人——尹仲容
岳父趙棣華
第十三章老當益壯
赴台灣搞科研
與恩師李書田合作
大學任教和建築審查師
僑界領頭人
第十四章遊子歸來
三十三年還故園
天津大學颳起“石旋風”
在北京與表妹團聚
第十五章悲喜交集度晚年
痛失賢妻
“牽線搭橋”之信
尋找失去的愛情
第十六章相濡以沫十八年
破鏡重圓
耄耋之年
與世長辭
大結局——葉落歸根
後記
一位神秘人物的“解密”
附錄
1.我的工作經歷
2.石珵年譜
3.石珵科技論文目錄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近年坊間出版了一些航空航天和軍工科學家的傳記,作者稱他們為“隱身某軍事科研基地的隱形英雄”。我的叔叔石理,在抗戰時期,服務於戰車機械研究所;在美國又從事火箭和航天科技的研究。我們家人一直不知道他做什麼具體工作,感到他是一位神秘人物,要為他寫傳記絕非易事。
叔叔少言寡語,一生謹於言而敏於行。1989年我剛來美國,他就告誡我:“不要主動向別人提供你的信息。”他年輕時對自己從事的保密工作守口如瓶,他在晚年也是“好漢不提當年勇”。我來美國那年,他已73歲。我說:“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老年人是靠回憶生活的。’”他很不以為然地說:“一個人如果到了那個地步就完了。”果然,他在古稀之年,仍然活得朝氣蓬勃,真是“不知老之將至也”。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年齡的增大,他的性格變了,他非常喜歡跟我交談如煙的往事。2006年10月30日,他從休斯敦來丹佛慶賀他的90華誕。宴會後,他跟我談了他一生的主要經歷,並說:“朱鎔基的堂兄朱鎔堅先生在休斯敦,他的夫人孫蘊玉老太太說:‘你應該把你的經歷寫下來,再不寫就要失傳了。”’自從那次談話後,我心裡就萌發了為他寫傳記的念頭。但當時感到,我對他的工作及其具體的時間地點知之不多,寫起來太空洞,所以遲遲不敢動筆。
2008年10月30日,叔叔突然仙逝。11月15日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開完追悼會後,我跟堂弟德方說:“我想為叔叔寫傳,希望你把他的遺著和有關文獻資料給我。”不久他給我送來兩個大紙箱,裡面有叔叔的科技論文和研究報告14本,公司和私人信函50多封以及許多證件等,其中有他寫給“火箭王”馮·布勞恩的信。最有價值的是《我的工作經歷》(見附錄),他從1939年寫到1966年,共12頁,每頁分4欄:工作起止年月、公司(機構)和職稱、工作部門和領導、工作內容和任務。另外,他於1966年至1970年在馬丁公司發表的8篇學術論文還保存完好(見附錄《石埕科技論文目錄》)。我最幸運的是通過電話採訪了住在洛杉磯的94歲的齊世基伯伯。他跟我細談了他與叔叔先是同學後又是同事的漫長歲月,特別是他如何牽線搭橋,使叔叔與趙耀楣嬸嬸喜結良緣的往事。
當我打開叔叔的塵封50多年的遺著時,內心無比激動,使我想起魯迅在瞿秋白犧牲後,整理他的譯文集《海上述林》時說:“我像捧著一團火。”叔叔的著作博大精深,全用英語書寫,我開始閱讀,如同讀天書。幸虧我在國內有31年從事科技翻譯的經驗,知道如何將它“啃”懂並譯出。首先,我用魯迅說的“硬譯”的手法,將《我的工作經歷》逐字逐句地譯成中文,然後再攻破不懂的名詞術語和縮寫詞。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對於航天科技名詞,我過去從未接觸,尤其是一些美國的國防機構和軍工科技名詞的縮寫,我更是不知所云。後來我通過查閱字典和英文版維基百科,硬是把它們弄懂了。 我能解開叔叔工作之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NASA、國防科研部門和軍工企業已將20世紀的許多研究項目和科研成果在維基百科中解密,如叔叔研究過的X-15型火箭飛機、飛彈靶機和馬丁一泰坦型火箭等,都在維基百科中有圖文並茂的闡述。這就為我寫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由於叔叔參與的科研項目與美國的航天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所以書中也講述了美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簡史和一些舊聞逸事,其中的許多內容和圖片是國內書刊中尚未報導的。
人們說:“愛情是文藝作品的永恆主題。”叔叔一生曾愛過兩位女人,並與她倆先後結成恩愛夫妻。本書描寫了他與國內的初戀情人黎之楣和在美國的原配夫人趙耀楣之間的悲歡離合的愛惰故事。
本書介紹了幾位民國人物,一位是尹仲容先生。在台灣,關於他的傳記和紀念文章如汗牛充棟,但一談到他的身世和家族,卻是渺渺數語或語焉不詳。如2005年出版的《台灣百年人物誌(2)》中的《台灣經濟沙皇尹仲容》的作者說:“在做完尹仲容部屬與學者專家的訪問時,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與尹先生的後代聯繫,……尹先生跟部屬們雖然工作關係密切,……但從來很少涉及私交。”我有幸與尹先生在北京的女兒尹儀芝、在美國的外甥石型和外甥女石純儀有過交往。我從《石氏家譜》中查出,尹家與石家有過四次聯姻,家譜中對尹家主要人物的身世均有所介紹。我將這些資料寫進書稿後,寄給在北京的尹儀芝姨審閱。讓我喜出望外的是,她老人家用電腦打字,並電郵給我2000多字的修改、補充意見。我遵囑修改後寄去,她又用紅筆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疏漏之處,再寄回給我,並附有新的照片和參考資料。我想,將這些內容寫在書中,可以彌補外界對尹先生的身世和家族知之不多的缺陷。
我介紹的另一位民國人物是叔叔的岳父趙棣華。趙先生是1923年留美歸來的經濟學家。他長期在國民政府從事財經工作,直至擔任交通銀行董事長。他為人忠厚勤奮,以絕對清廉聞名於金融界。1948年,上海的國民黨貪官橫行,只有交通銀行是一塊淨土。在電影《建國大業》中,蔣經國去上海整頓金融界時,他下車伊始,就跨進交通銀行大樓。我想,也許編導知道,交通銀行里有一位清廉敬業的董事長趙棣華(可惜他沒有出面)。趙棣華的兒子趙耀東是叔叔的同窗摯友兼內兄,他以剛正不阿、清廉奉公和愛鳴不平而馳名台灣經濟界和企業界。本書對趙氏父子的傳奇人生有所介紹。可以說,這本書是傳中有傳,書中有書。
花了四年多的業餘時間,我終於將書稿寫完了。我現在的正業是經營管理公寓,寫書只能在晚上進行。我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打字寫書,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012年初,拙作列印成樣書後,承蒙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CORE)主席王逢旦教授徵求了兩位前大學校長和一位美國空軍學院華裔教授的意見後,決定授予石珵“CORE終身成就獎”,特此致謝。
本書能夠出版,應該感謝兩位北大人:一位是北京大學出版社駐滬辦事處負責人、上海聖大燕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業龍先生;另一位是北大出版社的退休資深編輯、我的北大同窗好友李昭時先生。感謝他們對本書初稿提出的寶貴意見,並將拙作推薦給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同時,也要感謝三聯書店的領導和責任編輯錢震華先生,以及為此書付出過辛勤勞動的人們。

序言

石珵與錢學森不僅外貌酷似,而且同是著名的留美華人航天科學家。錢學森(1911—2009)年長5歲於石珵(1916—2008)。他倆在國內大學都攻讀機械工程,為研究火箭打下堅實基礎。1935年8月,從交通大學畢業的、年僅24歲的錢學森,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讀研究生。這時,石珵剛考入北洋工學院,他在1939年7月畢業時,錢學森正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參加火箭研究小組。他與馮·卡門教授發表了一系列為火箭理論奠基的試驗研究論文;而此時的石珵,為了抗日來到漢陽兵工廠(已遷湖南辰溪),為前線製造槍械;從1942年7月起,他在陸軍機械化學校戰車機械工程研究所研製戰車和坦克4年半,他決心打敗日本後再去美國深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石珵終於圓了留美夢。1947年9月12日,32歲的石珵踏上美國“海燕”號郵輪,赴伊利諾依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因韓戰爆發,美國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他被迫留在美國從事汽車和內燃機的研究。直到1956年,他看到美蘇冷戰烏雲密布,軍備競賽激烈展開,火箭飛彈公司急需人才,他想轉到火箭領域,掌握一門尖端技術。為此,他大量閱讀火箭方面的文獻資料。他發現在火箭科技的拓荒者中,有位華裔科學家錢學森,他是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創建者之一。他和導師馮·卡門教授是美國較早研究火箭基礎理論的學者,因此石珵如饑似渴地閱讀兩位拓荒者的著作。JPI。實驗室的火箭專家們編寫的《火箭物理學》是石珵的火箭入門讀物。這本書也傾注了錢-9森的心血,所以作為“半路出家”的火箭研究者,石珵算是錢-9森未曾謀面的-9生。在馮。卡門和錢-9森等先行者的理論指引下,石珵掌握了火箭和高速飛行空氣動力學的基礎理論。
1956年12月,石珵被反作用力發動機公司聘請,參與為空軍和海軍研製X一15型火箭飛機(太空飛機)的發動機,從而躋身火箭專家行列。
錢學森在1955年9月回國前,在加州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院從事火箭理論研究十幾年,是美國早期的火箭研究者之一。石埕作為後起的火箭研究者,使錢學森提出的一些構想和概念得以實現,而且他倆在航天科研領域內有一些英雄所見略同之處。
在1949年,錢學森提出火箭旅客飛機的概念。石珵在1956—1958年參與研製的X-15型火箭飛機,雖不是旅客飛機,但也是一種由人駕駛的、用火箭發動機驅動的超音速飛機。作為該飛機的設計者,石珵等人使錢學森的理想得以實現。
1962年錢學森提出“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石珵等研製的X-15型火箭飛機與錢學森的概念大同小異:它被馱在一架B-52型噴氣轟炸機的翼下,被帶到大氣層的上部邊緣便將其釋放,然後由它自身的火箭發動機驅動,飛行在外層空間,再返回地面。
早在1941年,馮·卡門教授領導的火箭研究小組(包括錢學森),研製成功飛機的噴氣助推起飛器(JATO)。1942年,馮·卡門及其研究組成員馬林鈉、帕爾蓀和錢學森等創建了專門生產JATO的航空噴氣工程公司(AerojetEngineeringCorp.)馮·卡門任總經理,錢學森任技術顧問。後來,該公司發展成為軍工企業後,錢學森因沒有“安審合格證”而被迫離開該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末,該公司已發展成為美國主要的火箭發動機公司。1958年石珵在反作用力發動機公司工作時,航空噴氣工程公司為了將石珵“挖”走,特派總工程師羅伯特博士去紐約遊說石珵,繼而致函給他:“我公司擬聘請您為固體推進劑火箭部的A級設計工程師,起薪為每月$1071。62……”。
就在航空噴氣工程公司想聘請石珵的同時,另外還有一家創建於1928年的艾容卡(Aeronca)飛機製造公司急於轉型為火箭公司,也想延聘石珵來設計火箭。因該公司歷史悠久,實力強大,有製造飛機的經驗,故石珵選擇了這家公司。1958年2月石珵剛走馬上任,該公司就將為陸軍飛彈署研製超音速飛彈靶機(火箭飛機)的任務交給他。這種靶機是供該署研發部主任——“火箭王”馮·布勞恩設計的MIM-23型鷹式地空飛彈打靶用的。所以,陸軍飛彈署成了艾容卡公司的客戶,石珵與馮·布勞恩也有了工作上的聯繫。有趣的是,這位美國航天之父馮·布勞恩與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也打過交道。
馮·布勞恩(1912—1977),德國人,在二戰時期是德國飛彈研製團隊的領導者。1945年4月希特勒快垮台之際,錢學森由馮·卡門教授推薦參加美國空軍顧問團,以空軍中校身份赴德國考察火箭和飛彈的研製情況。在考察中,錢學森詢問了“火箭王”馮·布勞恩,他應錢學森的要求,寫出書面報告《德國液體火箭研究與展望》。所以,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與馮·布勞恩打過交道,而石珵在10多年後,不但與馮·布勞恩有工作上的聯繫,而且與他探討過火箭學術問題。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1”號。這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木星C”型火箭的設計師就是馮·布勞恩。1958年3月18日,石珵有幸聆聽了馮·布勞恩關於“探索一1”號衛星的學術報告,馮在報告中談到“木星C”型火箭尾翼的燒蝕問題。石珵聽了報告後,於1958年4月4日寫信給馮·布勞恩探討紅石火箭和“木星C”型火箭的尾翼燒蝕問題。這時石珵跨進火箭領域才一年多,就敢於“班門弄斧”,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也。
石珵出色地完成了飛彈靶機的設計後,在火箭界已小有名氣。1959年5月,當時最著名的航天公司——馬丁公司聘請他加盟,他去後就在核能工程部研製核火箭發動機。早在1949年,錢學森也提出過核動力火箭的構想,但真正進行核火箭設計的,是石珵這一代火箭專家。
1965年1月,石珵被調到馬丁公司的“推進器和熱動力學及軍備研究部”,對泰坦型火箭進行改進,領導航天模擬試驗研究小組。1970年後,美國經濟衰退,尼克森總統大力削減航天工業資金。這時,馬丁公司大量裁員,石珵在1970年55歲時提前退休,結束了14年的航天科研生涯。
歸國後的錢學森,在中國如魚得水、鳥飛叢林。他領導的火箭飛彈和人造衛星工程節節取勝:在他的運籌帷幄和親自指揮下,中國的航天事業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他成為“兩彈一星”元勛和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說過一句名言:“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錢學森的愛國精神是有口皆碑的。而石珵在抗戰時期,投身軍事科研,堅持要打敗日本再去美國留學。他的同窗摯友趙耀東和齊世基分別T-1942年和1944年赴美留學,而他這時卻在重慶附近的窮山溝里研究戰車和坦克。這完全是出於愛國熱情。1950年初。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寫信給父母說他在準備辦歸國手續,父母接信後馬上回信鼓勵他回國。但不久,韓戰爆發,美國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於是,他被迫留在美國,從此以後,僑居美國61年,日夜思念祖國和家人,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1979年中美建交後,他於1980年就急匆匆地回國講學,在母校天津大學(原北洋工學院)一連作了三個學術報告,介紹美國的航天、能源和建築技術的發展。他在耄耋之年,頻頻回國探親訪友,逝世後,他與妻子黎之楣的骨灰_同被運回祖國,安葬在長沙瀟湘墓園,圓了落葉歸根的夙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