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保

簡介

角保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藏族牧民家庭,從小目睹了愚昧無知給人們帶來貧窮落後的生活現狀,立志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改變家鄉的面貌。她畢業分配到班瑪縣亞日堂鄉國小,當時的鄉級國小條件十分簡陋,加上藏區牧民拘泥於陳歸陋俗和不重視教育的落後觀念,來上學的學生寥寥無幾。角保就走家串戶宣傳動員。不知跑了多少路,走了多少戶,又有多少次被拒之門外,又有多少次委屈流淚,老鄉終於被她的真情苦心所感動,紛紛送孩子上學。三年間入學的學生由原來的二、三名增加到二十多名,班級由一個年級增設到三個年級。在學校里她既是老師、又是母親,不但傳授知識,還承擔了學生的吃、住、穿等全部生活事務。正是她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以及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改變了牧民不重視受教育的舊觀念,贏得當地民眾的信任和尊重。在1982年工作調動離開時,亞日堂鄉國小已初具規模,在校學生已達36名。

調進中學後,角保深感自己的責任和擔子重了,也清楚地意識到原有知識的不足。她一面虛心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一方面堅持自學,重新調整工作學習計畫,用點滴時間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多方吸取營養。有時為了一個名詞、一個語法,常常查資料到深夜,直到標準規範。在教學中,角保善於思考,勤於觀察,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淵博的基礎知識,巧妙的口才表達,結合典故索引,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就是靠這種鑽研精神,使她的基礎知識得到充實加強,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短短几年業務能力成為全校第一流,成為名符其實的“教學能手”。

角保很愛學生,對於後進生,她更是倍加關心,從不歧視,經常把他們請到家中,另開“小灶”,不厭其煩,耐心講解。她的家可以說是所帶班級學生的活動室。多年來,她不知為多少個學生墊交學費,為多少個學生增添衣物,但每當人們問起時,她只說:“不多,沒有啥,錢沒了可以掙,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希望,耽誤不起,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教師的義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